◎蔣文俊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傳統單向的新聞媒體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新聞的需求,而各媒體之間愈發模糊的界限也促使媒體之間不斷融合,這也使新聞生產的模式面臨新的機遇及挑戰,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生產模式只有不斷開辟新的路徑,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夠具有足夠的動力確保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新聞從業者也應順應形勢的發展,不斷提升自我,積極鉆研新聞發展,創新設計,以滿足新聞在不同語境下的需求。
最早媒介融合的概念由美國麻省理工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該學者的觀點認為新聞媒體計算機以及印刷行業終究會成為一體。當下時期對于媒介融合的語境以及研究角度因出發點不同,并沒有產生完全統一的含義。較多的觀點定義媒介融合為:應用網絡和數字技術將多種媒介形式進行融合。媒介融合模糊了媒介之間的界限,將媒介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媒介融合豐富新聞生產的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出來,有機結合傳統新聞和新興傳播的優勢,以確保新聞信息的豐富和完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近年來的重大新聞和事件都是通過互聯網的媒介傳播至千家萬戶,并取得較高的受關注度,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生產優勢逐漸凸顯,筆者認為媒介融合的優點有如下幾點。
傳統的新聞傳播介質比較單一,主要有紙質傳播媒介和廣播媒介,如新聞報紙、廣播報道。傳統大眾媒體的傳播因媒介的局限性而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無法將新聞所要傳遞的信息更加生動、直觀的展現出來。而在媒介融合的語境背景下,需要對新聞信息進行階段性的分析和整合,將新聞相關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和視頻、音頻等資料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起網絡論壇或網站,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媒介、平面媒介等方式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進而將新聞內容更加多樣化和生動化的傳播至大眾群體,實現新聞信息的立體化、全面化傳播利用。
新媒體的發展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是傳統媒體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在新媒體的傳播下,群眾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新聞信息,但是因信息內容較多,需要在傳播過程中進行對內容的分析和整合,確保多樣化傳播。與此同時,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現代信息利用的一種重要形式,可有效發揮新聞系統的價值,實現信息的搜索和簡易信息聚合。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輿論對人們的認知具有較大的導向作用,而傳統新聞的傳播則需要一定時間,大眾獲得信息的速度較慢。而媒介融合更具權威性和指導性,以新媒體形式做思想交流的平臺,能夠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處理,且傳播速度更快,傳播主體更加多樣化,以媒介融合的方式為新聞傳播開辟新的道路,進而實現信息轉型。
受眾是新聞媒體的接收群體,受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形式的新聞內容和形式影響。如今,在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下,手機、電腦等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轉變著受眾的新聞接受形式。在融媒體背景下,可有效結合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資源采集數據信息,對受眾群體進行職業、年齡、愛好等的劃分,進而有目標的擴展受眾群體的范圍。
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規制的放松,媒介產業之間通過重組、并購等方式實現內容、組織和渠道的融合,使新聞生產更加趨于數字化、集約化和多元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動下,新聞產業價值鏈也發生巨大改變。在新型的媒介背景下,新聞生產模式應在編輯采集、生產模式和過程、新聞發布等方面進行積極創新,以適應時代和受眾的需求。
隨著融媒體的發展,傳統新聞編輯模式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新聞生產應結合媒介融合的背景進行選題及策劃,在充分了解受眾的習慣和興趣等基礎上進行開展。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逐漸普及,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深入人們的生活,多數人保留著利用閑散時間瀏覽新聞信息的習慣,以這一特點為突破口,新聞的內容只要足夠有視覺沖擊力、足夠吸引人即可獲得更高的點擊量。
與此同時,新聞編輯還應結合受眾的移動終端使用率來進行信息的編輯,這些讀者的特點是時間零散、閱讀頻率大,對于長而冗雜的內容興趣不高,對于流量耗費高的視頻信息也不適合,所以在編輯中應考慮信息內容要短而精,有趣味性,有說服力。
另有部分老年受眾保留著傳統閱讀報紙、觀看新聞的習慣,并且擁有大量的時間用來消耗,對于這類人群,編輯應在新聞信息的內容上有所側重,對于重大事件或觀點表達加以渲染,幫助這部分群體掌握新聞內容,并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使用新媒體的特點。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根據不同的新聞傳播媒介進行不同風格的內容編輯,使其更加適應大眾化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媒介融合語境下對編輯記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靈敏的新聞嗅覺,良好的文字撰寫能力,還應掌握拍攝等技巧,具備視頻、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采集的能力,對于重大事件等價值較大的新聞信息,則需要安排更長的時間或更多名記者共同完成。這對記者的能力要求進一步提升,不但要做到一專多能,還應具備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便于不同平臺之間媒體人的溝通和合作。
完成不同平臺的信息采集后,每個平臺的記者均需針對本平臺的特點進行合理性的優化。例如,報紙、雜志等紙質新聞媒介需要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電視新聞需要更具視覺沖擊性,確保新聞更新的時效和感染力,而網絡新聞則要具備更加靈活的可搜索性和互動性,不但能夠為受眾帶來新聞信息,并能夠收集受眾群體的新聞觀點和思維方向。通常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站需要為受眾提供圖片信息、新聞快訊,或者將信息內容整合成現場報道,極大方便了手機移動端客戶的新聞接收能力,確保可搜索性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加豐富和更有深度的新聞內容。
融媒體背景下的編輯室能夠在同一平臺中進行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加工和設計,不同的媒體平臺根據各自媒介的特點進行優化整合,并發布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中,對不同的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均能給予一定滿足,進而實現增加受眾人數和拓寬受眾范圍的功能。
在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過程中,其所有權和技術等以并購、合作等各種方式逐漸融合,不同的媒體平臺之間沒有明確清晰的界限,媒介融合也促使新聞內容更加廣泛和更加深刻,逐步構建成一種集約化、數字化的新聞生產模式,也為新聞行業在未來的信息內容生產描繪出新的藍圖。
傳統新聞媒介的特點是線性的、單向的,新聞行業從業者不能對媒介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新聞的運行及其利益模式很單一,運營空間狹窄,前景堪憂,對行業也存在一定的發展隱患。目前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的興起,以及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其在新聞媒體的傳播中也頗具代表性。媒介融合可以實現在同一平臺上發揮傳統新聞媒介中不同產業的作用,促進各平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平臺與平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則會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人力資源、客戶、設備等的優化利用,實現媒體傳播的集約化,也促進新聞產品的深度挖掘和多次開發,實現生產集約化和利益最大化。
另外,傳統新聞生產流程中,受眾參與新聞產生的情況極少。而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群眾則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論壇、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參與到新聞傳播之中來,例如在網站中發帖、在微博中互動、在微信平臺或微信群中發言等,已然成為現代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在新聞產業中的參與性也模糊了新聞人與受眾群體之間的邊界,群眾通過街拍、搜集等方式收集的新聞信息可以放置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也成為一種新型的新聞采集方式和傳播方式,不少“草根”記者也應運而生。這種趨勢也推動了傳統新聞由專業記者編輯采編和發布的形式,逐漸向全民參與的方向過渡,也是新聞媒介的一種新型融合,奠定了新聞媒體進一步發展的基石,指引出媒介融合的未來方向。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媒體介質的更新逐漸頻繁,使得媒介融合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這一背景下,新聞的生產傳播不得不適應發展的需要進行內部的優化和調整,在編輯、傳播、模式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和完善,推動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邸娟:《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生產模式創新策略研究》,《記者觀察》2018年第24期
[2]于福志:《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探討》,《黑河學刊》2020年第4期
[3]張玉蕾:《全媒體時代央視〈新聞聯播〉媒介形象探析》,《新聞研究導刊》2021年第1期
[4]邱雪芳:《融媒體新聞采編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提升探討》,《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年第20期
[5]陳暉:《與時俱進: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創新發展》,《視聽》2021年第1期
[6]管偉:《5G視域下電視新聞主播媒體意識的守正創新思考》,《中國傳媒科技》2021年第1期
[7]崔麗娜:《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采寫編》2021年第1期
[8]李偉:《融媒體時代攝影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創新工作》,《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