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中國鋼琴音樂是中國音樂家將外來音樂創作理論與傳統民族文化進行融合的產物。其意韻、風格都已經打上了鮮明的民族烙印。隨著世界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中國鋼琴音樂也憑借自身深厚的底蘊與清新的格調,成為世界鋼琴音樂中引人注目的明珠。中國有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音樂文化傳統,以及獨特的審美價值體系,所以,深入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以及完全區別于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技巧,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有著積極作用。
“意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美學范疇,也是傳統藝術民族風格最為重要的標志。中國音樂并不注重形似,也不注重塑造典型,而是著力于表現情感,倡導心靈與自然高度融合,追求意境的營造。人們在描述藝術美的境界時,經常采用“詩情畫意”這一詞語,這形象地表明了中國民族音樂對意境的重視,以及對于“善”和“美”的向往。中國鋼琴音樂所講求的“意境”,是“意”與“境”之間的高度協調,是情與景的相互融合。很多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都體現了這種獨特的審美理念,比如王建中改編的《彩云追月》,黃虎威的《巴蜀之畫》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再比如黎英海所改編創作的鋼琴曲《夕陽簫鼓》,通過描繪優美的景色,來抒發對自然、人生的獨特感受,作品并不刻意突出和聲及線條,而是通過旋律變化展現出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從而讓聽眾心生向往。作品總共由十個小段組成,每個小段都設計了一次轉折,而每一次轉折所構筑的意境全然不同。
中國鋼琴音樂對意境的追求,在音色方面主要體現為輕柔、寧靜、深遠,多用指肚的部分呈水平方向輕撫琴鍵,通過若隱若現的琴音,觸發思緒,進而探尋意境。比如鋼琴曲《梅花三弄》,化用古琴的音樂意境,來展現完全不同于西方鋼琴音樂的意境之美,從而為中國鋼琴音樂開辟出全新的表現領域。演奏作品時為盡可能獲得空曠清遠的音色效果,不僅需要運用弱音踏板,還需要采用獨特的觸鍵方式,以指肚部分輕輕“撫摸”琴鍵,氣韻要保持通暢,盡可能做到一氣呵成。再比如鋼琴曲《陽關三疊》,以鋼琴音樂的形式,通過疊奏的結構,演繹濃郁的思念之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原曲悠遠的意境。
中國鋼琴音樂的意境之美,首先通過優美的畫面得以體現。但音樂畢竟是抽象的,沒有可供觀看的鮮活畫面。因此,要想借助鋼琴音樂來展現畫面,需要先理解作品的標題。大部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都擁有明確的標題,將作品標題作為依據,充分展開聯想,就可以在腦海當中初步形成相關的畫面。比如黎英海改編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夕陽簫鼓》,從作品的標題便不難看出,這是一首通過描繪優美景色抒發情感的作品,再結合文字展開聯想,一幅清新的山水畫卷就會緩緩在眼前展開:夕陽沿著山巔徐徐落下,落日的余暉染紅天際,遠處古老的鐘樓默然矗立……全曲總共由十個小段組成,內容十分豐富,每個小段均采用四字命名,比如“江樓鐘鼓”、“風回曲水”等。富有詩意的標題已然包含了大量的畫面信息,讓人在尚未聽到樂音之前,就已經隱約看到一幅幅詩意盎然的畫面。
人在出生之時,就已經具備感受外界不同聲音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有人在自己身后說話,即使還未看到對方,也能從音色上判斷對方的性別、年齡,如果再仔細分辨,還可以推測對方的個性脾氣,以及對方此時的心理狀態。相比于其他的音樂元素,音色帶給人的感受更為直接確切。這也是音色能夠打動人心,反映人們內心情感最主要的原因。
善于通過音色效果構建意境,是中國鋼琴音樂最大的特色所在。以《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為例,作品主要描繪了小牧童自在悠閑、騎牛吹笛的畫面,樂曲中段的旋律十分輕松愉快,通過模仿民族樂器竹笛的音色,來渲染烘托畫面,表現作品的主題。因此,在演奏樂曲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只注重速度而忽略了氣息的運用,因為原曲采用笛子吹奏,氣息的調節運用十分重要,通過鋼琴進行演奏時,唯有掌握正確的呼吸分句法,才能帶給聽眾靈氣逼人的感受。二是笛子的音色較為纖細,因此演奏時觸鍵面積要小,手腕要高度靈活,特別要注意彈奏好裝飾音,如此才能表現出笛子獨特的音色。再比如陳培勛改編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平湖秋月》,作品前奏主要采用三十二分音符,巧妙地通過鋼琴中音展現微風輕輕拂過水面的意境。為了盡可能營造出靜謐的氛圍,應運用貼鍵的手法進行彈奏。如果想表現湖水的流動感,還可以在沉穩的音色當中適當地添加少許起伏。在進入作品的主題時,作者采用了和弦式琶音,與前奏相比音色更加透明,就像是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湖面,隨著微漾的湖水輕輕搖曳。在彈奏時,指尖部分的力度必須保持均勻,四、五指用力稍重,始終保持橫向走動,這樣才能充分地展現音樂柔美的意境。此外彈奏時音樂的旋律也要保持自然流暢,高音旋律要一直處于連奏狀態。
鋼琴音樂作品雖然是作曲家結合自身感受創作而成的,但表現的情感卻能夠通過樂音傳遞給他人。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始終分享著相同的時空、相同的信息系統,以及相同的因果體系,因此,人類情感、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與情感表達相關的價值系統也是相似的。該觀點從哲學層面解釋了音樂作品能夠打破時空界限,成功引起無數聽眾共鳴的原因。優秀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不僅能夠描繪景色,更能通過景色來抒發情感,因此在演奏時,不僅要注意畫面及音色的意境美,同時還要注重音樂所包含的情感,在演奏時運用恰當的手法,借助優美的琴音表現音樂的情感。
《東山魁夷畫意組曲》是現代音樂家汪立三創作的著名鋼琴音樂作品,作品由四個不同風格的樂章共同組成,其中樂章《濤聲》最為動人。樂曲是以東山魁夷的畫作為依據,通過音樂的形式來展現原畫的意境。在原畫中,畫家通過翻騰的海濤,與海上的小舟形成鮮明對比,充分體現日本文化古樸深邃的美感。而汪立三在觀看畫作時內心深受觸動,在創作樂曲時加入了自己的體驗,使作品的意蘊更為深遠,同時還講述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在我國唐朝時期,高僧鑒真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中國文化傳播至海外,曾經先后六次嘗試東渡日本,卻在途中頻頻遇險。鑒真身體受到極大傷害,雙眼因此失明,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依舊矢志不渝地與困難作斗爭,最終渡海成功,得到無數人的贊譽。在《濤聲》這一樂章當中,鑒真主題和渡海主題此起彼伏,交錯行進,從而形成樂曲獨特的格局。在表現鑒真主題時,作曲家運用莊嚴肅穆的鐘聲,來隱喻鑒真特殊的身份,塑造其光輝的形象。兩個主題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在樂曲中,作曲家還采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以及連續不斷的分解和弦,表現層層涌動的海濤,以及大自然驚人的氣勢,從而讓聽眾深刻地感受到鑒真渡海時所面臨的巨大考驗,來展示人物堅定的信念以及與自然作斗爭的強悍意志。面對鑒真高尚的精神,連奔騰的大海也為其折服,漸漸變得平靜,而鑒真也終于戰勝了所有的困難,成功橫渡,到達大海彼岸。在樂曲的結尾部分,莊嚴的鐘聲再一次響起,寓意著對鑒真崇高精神的贊頌,使作品的情感意境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凈化情感是音樂最大的價值所在。我國著名音樂家丘鶴鑄認為,音樂可以涵泳性情,既宜于眾樂,也可獨樂,如同天籟般打動人心者,世間唯有音樂也。這充分說明音樂不僅具有陶冶情操之功用,還能移風易俗,比如傳統名曲《彩云追月》,經過王建中的改編之后,已然成為鋼琴音樂會上演奏的熱門作品,同時這首樂曲也是中國鋼琴音樂中的典范之作,音樂織體簡單,沒有采用大跳,僅以大二度及小三度的旋法為主,配合整首樂曲淡雅的色調和精簡的結構,為聽眾展現出一幅風清月明的畫卷,讓人充分感受到自然風光的巨大魅力。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當中,類似這樣的意境追求可謂十分常見,它們向聽眾傳達了一種素樸的審美理念,引導人們感受生命的珍貴,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幫助人們擺脫世俗功名利祿的束縛,重新獲得心靈的自由。這也可謂所有藝術作品追求的最高意境。
中國鋼琴音樂已歷經百年的發展,無論是創作手法,還是演奏技巧,都已經取得較大的進步,呈現出十分鮮明的民族化色彩。但是中國鋼琴音樂如果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還需要現代音樂人多加努力,豐富創作技法,改變創作理念,積極地尋求鋼琴音樂與傳統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如此才能在發揮鋼琴音樂藝術功能的同時,展現傳統民族文化最優美動人的一面,使中國鋼琴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綻放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