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樂器種類繁多,根據制作材料、樂器性能、表現功能分為節奏樂器和曲調樂器兩大類。節奏樂器一般沒有可變音高,是以敲擊的方法表現音樂節奏的樂器。凡能夠演奏曲調的樂器,稱為曲調樂器。曲調樂器可分為固定普高(如鍵盤樂、管樂)和可變音高(如弦樂)兩類。器樂教學就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在課堂結構上,應避免讓學生從頭到尾被動地聽,應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動手動口,特別是在欣賞歌曲時,不管是怎樣的風格,一定要讓學生開口唱。對于擅長音樂的學生,可以適當地讓他們展現自己的才華,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帶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學習樂器的過程是眼、耳、手、口、腦協調活動的過程,可以擴大學生接觸音樂的范圍,拓展學生領略音樂的途徑。
器樂藝術技能的訓練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器樂作品的理解。在小學器樂教學中,老師作為引導者要注重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我們的器樂教育應該借鑒國外音樂教育中注重發展創造性的做法,充分理解、愛護學生在學習中的創造性元素,幫助其樹立信心,鼓勵學生善于思考、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注重發現和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創造精神的目的。
音樂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想象出各種各樣的“場面”,雖然每個人想象的畫面有所不同,但是他們仍然有著“共同的認識”。比如,給孩子們看一個圓,有的孩子認為是一個月亮,有的孩子認為是一個硬幣,感受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月亮還是硬幣,“圓的”是他們的“共同認識”。這就是印象的共同性和多樣性。在小學器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并讓學生分享其想象出的音樂畫面,提醒他們注意產生這些不同音樂印象的音樂要素以及各種音樂要素之間的比較等。除了基于個體差異的各種各樣的音樂印象,當然也要有“共同的認識”。因此,為了能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平時的器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展開對音樂的想象。
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重點在于給學生講解音樂的各種要素,包括節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音色、樂句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這些音樂要素相互對照,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線索。例如:教師選用一首大家熟知的、具有特色節奏的器樂曲,讓學生聆聽這首樂曲并配合這首樂曲做戲劇性的表演時,把樂曲中經常出現的節奏,如切分節奏等,專門挑出來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掌握這首樂曲的節奏特點。
總之,我們的教學指導必須注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用適合兒童發展階段的教材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環境中學習音樂。
講究練習方法,才能將樂器演奏的技術難關一個個攻克下來,取得一個又一個進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樂器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它們在練習方法上卻有一定的共性,有共同的規律可循。C.魯賓斯坦在《能力問題和心理學理論問題》一文中指出,人的能力是以他的發展的內部條件,就像其他內部條件一樣,是在外界影響之下,即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即使有著優良的天賦和杰出的才能,仍然需要受到愛撫、關心、教育和鼓勵。天才也不會完全靠自己綻蕾吐艷,而是需要家庭、老師和社會等的大力扶持。有著良好天賦的學生,往往在器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或在技巧的學習掌握能力上明顯優于其他孩子,因而能夠更加容易地領悟器樂作品的內涵,更加輕松地掌握技能技巧,老師對這些孩子的教學也要省心得多。但是,一個人音樂天賦很好也并不意味著他就一定能成才。因為人的音樂才能是先天潛質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如果不接觸音樂、不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潛能得不到開發,再好的天賦也會被埋沒。反之,一個人也許資質有限,但如果經常接觸音樂,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他的資質就可能提高,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有些天賦平平的孩子,如果能處于良好的學習環境中,而且自己又能發奮努力,也能水滴石穿、終成大器,只不過他們付出的努力要比天賦好的孩子更多而已。
小學器樂教學的任務在于激發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掌握一至兩種常用樂器的演奏方法和技能。器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鞏固所學的基本樂理知識,增強對音樂的表現能力,拓寬音樂視野,使他們的音樂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從指導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實踐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來看,實驗稿(2001)基本理念第五條明確提出了“重視音樂實踐”的理念,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在修改稿中,在課程性質的表述內容中,專門列出了“實踐性”,清楚地表述了音樂教育課程的實踐活動特征,“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課程的“實踐性”表述,在音樂的活動特性和教育的活動特性上得以體現。近幾年來,在我國產生廣泛影響的美國“實踐論音樂教育哲學”,對“審美論音樂教育哲學”提出批判的出發點之一就是音樂的“實踐性”特征。“審美論音樂教育哲學”對音樂作品的狹隘專注導致對音樂過程的輕視,它忽略了音樂創造的本質和重要性,在音樂表演、即興演奏、作曲、改編和指揮方面,在音樂創造和音樂聆聽的關系方面,以及在音樂創作力的本質方面的立場缺乏合理性,經不起推敲。對學生而言,音樂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之所在。音樂不單單是作品或對象的集合,從根本上講,音樂是人做的事情。實踐論哲學以人類活動為出發點,以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為理論基礎,描繪了實踐論哲學的音樂教育藍圖。應該說,無論是中國的國家課程標準所體現的實踐的哲學觀,還是國外哲學理論研究的實踐理論,都抓住了音樂教育的實踐性這一基本哲學訴求點。翻看百年來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學法,其核心思想都在于注重音樂教育的實踐活動,如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將音樂節奏和人的身體活動相聯系,將實踐貫穿于音樂教學的過程;奧爾夫樂器教學法把音樂的教與學活動融入樂器演奏體系之中;柯達伊教學法注重演唱的實踐活動,帶來了匈牙利音樂教育事業的騰飛。
在我國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普遍缺乏音樂活動的課程,多數學校能保證正常完成國家規定的音樂課時數就已然不錯,很難談得上建立長效訓練活動、樂器教學等音樂實踐活動。誠然,這些問題與我國國情有關,但也從反面證明了小學音樂教育要體現以“圍繞音樂的教育實踐活動為中心”的哲學訴求。
演奏樂曲時,在技巧過關、能連貫演奏的前提下,要十分講究音樂的意境與美感,一定要把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與情感生動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演奏者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要想使自己演奏的音樂能夠感動別人,自己首先要被音樂作品所感動。如果演奏者自己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都沒什么感悟,那么即便演奏技巧再高,演奏出來的音樂也像白開水一般寡淡無味。
要想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必須具備廣泛而扎實的知識修養,否則不管演奏技巧有多高,也不過是個音樂匠人而已。樂器演奏的學習者要注意學習音樂理論、音樂美學、音樂史等各方面的音樂知識。廣泛而全面的修養與樂器演奏水平之間的關系,就像金字塔的底邊與高之間的關系一樣,底邊越長,金字塔才能越高。
在個人練習的基礎上經常進行合奏的練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等都是非常有益的。適當地在舞臺上進行公開演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公開演奏時,演奏者會處在一種精神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的狀態之中,這對于演奏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公開演奏還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增長其舞臺演出經驗。音樂藝術本來就是一種表演藝術,它的學習是離不開演出實踐的。
當今的音樂教育除了歌唱教學,又出現了器樂教學這樣一條新路徑,使孩子們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器樂教學給整個音樂教育帶來了富有生氣的、生動的局面,在音樂教室里學生可以使用樂器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