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壯族為主,壯族同胞能歌善舞,壯族的本土音樂囊括了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五大門類,尤其以民歌創作內容最為豐富也最為人所熟知。壯族的本土音樂以自身思想的交流與情緒的渲染為內核,壯族同胞日常生產與生活中常以歌傳情、以歌喻理。苗族本土音樂的獨特之處則體現在體裁之上,以律體與自由體為主要體裁,通過獨特的韻律與和聲方式來進行演唱,唱詞內容含蓄凝煉,旋律婉轉悠揚,表演情感真摯飽滿,充滿了藝術感染力。侗族本土音樂的與眾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侗族音樂的腔調有男女之分,同時也存在合唱形式。不同地區的侗族同胞在進行本土音樂表演時的腔調與特點差別極大,他們的表演通常采用自命名的方式,唱詞的風格也存在較為顯著的南北差異。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廣西地區的教育事業也迎來了加速發展的良好機遇。教育事業的大好前景,為當地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隨著當前文明轉型程度的不斷加深,廣西本土音樂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音樂形式已經嚴重阻礙了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推廣與傳承,同時也嚴重阻礙了高校教育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當前,高校教育對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傳承基礎不足的問題。在傳承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過程中,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相關課程內容與基礎音樂教育存在嚴重脫節的問題。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地位一直較為低下,音樂教育無論是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環節中都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這也就造成大量音樂專業的學生缺乏相應的基礎音樂教育,即整體的傳承基礎不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本土音樂研究者開始逐漸將西方聲樂理論融入本土音樂的研究、教育、傳承與推廣當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藝術院校及其他藝術團體逐漸將西方音樂的理論技巧運用到民族音樂的創作與表演當中,兩者的有機結合產生了“學院派”的本土音樂表現形式,并在不斷的發展中成為我國本土音樂的主流表現形式。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本土音樂的傳承與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導致一部分人產生了以美聲為高雅藝術標準的觀念,使得本土音樂文化開始摒棄自身的原始與天然特征,并逐漸失去原有的文化基礎。與此同時,內容與現代生活的脫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體應當是社會的年輕群體,但目前我國的年輕人群在主觀上更加偏好于時尚與潮流文化,對本土的傳統音樂或傳統文化并不感興趣,更加不會積極主動地傳承與推廣本土音樂文化。這一現象在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十分明顯,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文化課程缺乏興趣,這也與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內容有著很大的關聯。
從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平臺來看,首先是高校學生缺少接觸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平臺。在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環境中,能夠熟練掌握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知識的專業教師十分稀缺。同時,從近幾年廣西地區的高校教師招聘情況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教師以外省教師為主,而本土的教師則甚少出現。從而導致當地教師在本土音樂文化的專業性與教學水平方面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高校對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的要求。
其次是高校缺少對外傳播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平臺。高校教育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僅依靠常規的課程教育,學生也不能局限于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巧,更加重要的是要將自身通過相關課程學習到的本土音樂文化知識傳播出去。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身體力行實踐自身所肩負的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責任,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喚起社會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關注。但就目前的高校音樂教育情況來看,高校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缺乏對外傳播推廣的平臺,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游離于社會之外,長此以往,將使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受阻,并最終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當中。
廣西本土音樂的傳承固然應當堅持自身原始、天然的特色,但傳承必須依賴形式上的創新與改革。在保證自身特色與質量的情況下,合理高效地進行創新與改革就成為了當前高校教育傳承廣西本土音樂文化時應當思考的核心問題。聲樂表演是聲樂學習的重要環節,表演課是演唱專業的必修課程。地方戲曲集音樂、美術、表演為一體,教師可將地方戲曲的身段、臺步、手勢等表演方式引入聲樂表演教學中。在課程中讓學生排練地方戲曲選段,學生可自選或讓教師為其分配角色進行練習并表演。例如,可讓學生扮演彩調《王三打鳥》中的丑角和旦角,學習富有廣西地方劇種特色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等。教師在聲樂表演教學中針對性地融入不同地方戲曲表演進行教學,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便于學生理解,并幫助學生養成大方得體的良好聲樂表演習慣。
形式上的創新十分常見,比如將現代音樂教育的方式融入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課程當中。“口傳心授,口口相傳”是廣西本土音樂自古以來特有的傳承模式,但這樣的形式與當前的現代化教育模式并不匹配,因此高校在進行廣西本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地創新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傳統“口傳心授”模式在開放性與創造性上的優勢,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將現代音樂教育的形式融入本土音樂文化的教學當中,激發學生在學習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積極性,最終形成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多層次、多規則、多形式的開放式教學形式。
創新內容就是要對本土音樂文化原有的題材、主體、內容、價值進行創新。這一創新的過程除了應當堅持音樂藝術的固有規律之外,還應當保留原有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再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在本土音樂文化中加入當代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社會生活美好現狀,以及廣西地區的大好政策形勢。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將本土民歌和地方戲曲的發聲技巧融入學生的發聲練習中。例如,教師除傳統的練聲曲外還可加入戲曲中老生大笑的練習,讓學生迅速進入發聲時抬笑肌的演唱狀態,該練習有利于學生感受氣息對聲音強弱的控制。本土民歌和本地戲曲中多以混聲演唱,且有較多的真假聲轉換,教師也可將此類訓練融入發聲練習中,從而解決學生的高音問題,如戲曲中的擻音練習、黑衣壯山歌唱腔中的“直腔”唱法等。在聲樂教學選曲中,教師可將本土民歌和地方戲曲與傳統教學曲目相結合。本土民歌和地方戲曲大多以方言演唱,學生學唱時更容易感受到歌曲的韻味,關注演唱時的聲腔,從而改正不良的咬字習慣,提高學生演唱技巧和歌曲情感的表達能力。
從高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各高校要加大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相關內容的研究力度。通過開放、自主的研究性課程來激發學生對于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實地采風等實踐性課程,深入到少數民族同胞的聚居地親身體驗廣西本土音樂文化,搜集相關資料;通過學習和表演本土音樂的方式,體會歌曲中的特殊文化內涵。
首先,創新高校學生接觸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平臺。為了拓寬高校學生接觸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平臺,各高校應當加強相關課程的師資力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派遣教師去高水平院校進修培訓或向外校及社會機構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等方式來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學校還應大力擴充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大量儲備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圖書資料、音頻影視資料,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平臺。
其次,創新高校對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播平臺。簡單來講,就是要在高校教育的課外活動中加入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相關的內容。高校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統一安排,比如舉辦民歌藝術節、民歌歌詠比賽等與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活動需要以本土音樂為主體,學生通過演唱或舞蹈的形式,來達到了解和傳播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目的。
高校音樂教育以音樂人才培養為第一要義,而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得到高校教育的重點關注。高校音樂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將傳統本土音樂文化作為主要目的,將本土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教育充分結合,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必須充分領悟本土音樂文化的魅力,才能夠真正發揮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同時,本土音樂文化想要煥發新的生機,就必須依靠高校音樂教育來獲取更多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只有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才能夠使廣西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