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兩大板塊。雖然兩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實踐表明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的良性互動。
一、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古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同學之所以覺得寫作文難,害怕寫作文,是因為當他們面對作文題目時,“肚中無貨,無米可炊”,提筆半晌卻無從下筆。沒有東西可寫,自然只能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東拼西湊,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稱不上精彩,這樣的寫作過程自然算不上享受。
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這一瓶頸呢?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引導學生多讀書,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是對這一方法的有力佐證。宋代大學士蘇軾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葉圣陶先生說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都強調了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的力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讓學生多讀書,以此來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另外,讀書的同時還要注重積累,鼓勵學生設置作文素材積累本,引導學生分門別類地積累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佳詞名句、精思妙理等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糧草”,從而讓學生“有米可炊”。
二、在閱讀中捕捉寫作切入點
在引導學生讀的眾多書目中,教材是一個繞不開的重中之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的編寫是有其內部邏輯性的。以六年級下冊為例,整本書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四篇課文,其后緊跟一個寫作訓練。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有相應的主題,單元內的文章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同樣的,單元內的寫作練習也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的。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分別是《北京的春節》《臘八粥》《藏戲》《古代詩歌三首》,本單元的三篇現代文和三首古詩都是圍繞節日習俗或是民族習俗展開的。正如單元導語中所說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民俗之美”,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民俗。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課文的朗讀和學習,引導學生發現民俗之美,品賞文化之味,更要給學生拓展大量課外關于民俗的文章,使學生對民俗有更全面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在課文講授過程中,挖掘出“民俗”這一切入點,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多次練筆。如學習《北京的春節》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我家的春節”的片段練習。
所以,教師不僅是在進行單元課文教學,也是在進行單元主題寫作的滲透。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找到寫作的切入點,滲透寫作知識,使閱讀和寫作相融合,使學生逐漸樹立讀寫結合意識。
三、在閱讀中體悟寫作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教材是啟迪學生閱讀的燈塔,是開啟作文智慧的金鑰匙。教材中不僅蘊含著寫作的切入點,更滲透著諸多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方法。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用好教材這個例子。
一是在課文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例如課文側重寫人,在教學中可滲透人物描寫的知識,學習如何抓住人物特征進行描寫;課文側重敘事,在教學中可滲透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把敘事寫得既條理清晰又詳略得當。
二是在閱讀教學中積累深刻的習作立意。在日常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作文都浮在面上,文章缺乏深刻的立意,缺乏思想厚度。故而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自己的人文價值觀和思辨能力,進而將這些思想帶入自己的寫作,增強其寫作立意的深刻性。
總之,在今后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積累素材,掌握方法,深化立意,從而切實有效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