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
摘要:新課程目標對于教學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拋棄以往學習刻板知識的前提下,強調了學生自身素質的培育。高中物理作為一門典型的學科,因為課程本身具有的繁瑣性,物理模型的建構變成推動課程學習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對其教學方式要予以足夠的重視。物理模型的教學能夠將模型當作是教學內容的關鍵,使得學生在建構物理知識的前提下,發展思維、鍛煉能力,借助特殊的渠道,學生不只能夠收獲物理知識,也讓自己思維得以有效鍛煉。本篇文章就高中物理教學之中怎樣開展模型的建構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模型架構;實踐
高中物理教學之中最為關鍵的方式就是物理模型教學,物理模型滲透在高中物理整個知識體制當中,不管是哪個板塊都和物理模型是分不開的。然而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之中,老師對于學生本身的物理科學思維與方式的培育不到位,忽略了物理模型架構的系統教學。針對學生而言,在日常學習當中會存有上課可以聽懂,課下不會解題的狀況,這是由于學生的學習過于散碎,并未建立起一個物理模型體制。此外,在物理學科教學之中,教學活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培養自身思維能力而言。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學中模型建構的方式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一、強化模型分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現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學之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物理非常難學,追溯其原因是學生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運用合理的學習方式,造成最終的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然而如果想要讓這個問題更好的解決,老師應該先建構出模型,指引學生去分析存有疑惑知識的本質,尋找建構模型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將此作為基礎來構建模型,并且指引學生去仔細思考這個模型,確保其是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借助對這部分知識的深入分析,來了解該內容所存有的規律,用固定的公式來代表著知識,借助擁有動態性、過程性及其抽象的物理模型,進而加強學生在物理方面的思維,對于學生本身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這部分內容時,老師能夠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開展物理實驗,借助細致觀察該小球落下的狀態,同時比較其在真空與空氣中自由落體的運動情況,同時創建自由落體相應的小球模型,讓學生對于自由落體這個運動有關的規律及其本質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進而掌握改變重力期間自由落體這個運動對應的定義,同時借助在建構模型期間做深入的分析,察覺其中對應的改變規律,最終實現培育學生原有思維能力這個目標,使得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效果可以有所提升,進而更為的投入后續知識的學習當中。
二、建立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模型,開拓學生思維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建構模型,老師需要注重模型建構期間學生實際生活的融合,讓學生借助對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重疊部分的感受,靈活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 這對于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很大程度的推動作用。高中物理平時的教學當中,老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同時對周邊較為常見的物理知識予以重視,同時在課上講述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合理的添加一些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借助相應的物理現象與模型,確保建構出來的物理模型能夠更為抽象。比如,在講授“平拋物體的運動”這部分內容時,老師能夠借助多媒體這個技術讓運動員投籃的視頻得以更為直觀,同時引導學生想象平時往垃圾桶丟廢棄物品或是自己在投籃的過程,這樣可以在融合二者聯系的基礎上創建對應的模型。在這個過程之中,老師需要控制好多媒體影像具體的放映速度,將拋物的路線為學生進行直觀的呈現,要學生借助了解拋物的路線,同時對其中的一段路線加以提取,這個軌跡能夠為學生對下落部位的判斷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接著令其自己動手來畫出平拋運動所對應的模型,借助創建坐標軸或是運用公式來對這條曲線究是否為真正的拋物線予以合理的判斷,這證明這些理論知識就來源于生活當中的現象,對于學生的想象有著很大程度的推動,使得學生能夠對生活當中的物理問題來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做更為有效的解決,以實現開拓學生自身思維這個目標,讓學生可以用更為多樣化的思維去思考物理問題,進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
三、建構情景化的物理模型,培育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目前,在高中物理的具體教學之中,老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來創建一個較為情景化的物理模型,同時要學生更為了解這個模型,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當中學會大量的相關知識。然而創建這樣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過程,需要老師先去指導學生在這些問題之中獲得和情景相關的信息,然后再對這些信息做進一步的加工與整理。接著結合這部分信息間所存在的聯系及其制約關系,理清創建情景化物理模型一個大致的框架。最后結合具有象征性的物理問題,借助實驗或是多媒體方式、繪制物理圖示這些方式來進行物理場景再現,借此來創建相應的物理模型。比如,在學習質點參考系與坐標軸有關的知識時,能夠借助畫出物理圖示來進行物理場景的展現,同時借助分析與思考,創建情對應的物理模型。接著,老師應該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情景當中,讓其把自己當作為其中某個質點,并充當著這個模型具體創建之中的參考系,從而尋找物體具體運動的規律。此外,老師還需要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之中持續調整相應的參考系,改變學生身為參考系的具體狀態,如此學生便能夠找出其中發生的變化及其存有的規律,使得這種形式的變化能夠變成不變,最終增強學生在物理思維方面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物理知識和現實生活之中的許多現場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同時也是生物和化學這類型科學的基礎,對于這門科學進行學習能夠對平時生活當中存有的規律有深入的理解,是一門有著極強應用性的學科。然而因為現象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對于學生的掌握是非常不利的。借助建構物理模型來對實際現象實施簡化可以讓學生對理論有進一步的掌握,所以,在具體教學之中老師應該注重建構模型這個教學方式的運用,同時持續研究更多的建構形式,儲備經驗,從而推動教學目標得以達成。
參考文獻:
[1]王正平.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建構教學的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8):78-79.
[2]葉金福.高中物理教學中建構物理模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考,2020(32):20-21.
[3]杜彥麗.高中物理教學中利用模型建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