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我國古代的“詩書簪纓之族”多有“家訓”,從謙恭謹慎、積善改過、崇尚節儉等方面教育子孫后代,這些品德已成為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明代思想家袁了凡(1533—1606,字坤儀、儀甫)的《了凡四訓》便是其范例。
袁了凡歷任寶坻知縣、兵部職方司主事,其“儒生—儒士—儒吏—鄉紳”的人生軌跡,彰顯了傳統社會儒家士大夫的身份歸屬。史書載:袁了凡聰穎敏悟,卓有異才,為萬歷初嘉興府三大名家之一,堪為“文理全才”。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著述22部、198卷,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數術、軍事、歷法等方面“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趙田袁氏家譜·了凡列傳》)。萬歷三十年(1602),69歲的袁了凡將寫給兒子袁天啟的家書合編成《了凡四訓》。400多年來,《了凡四訓》深受大眾追捧,逐步成為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圣帝君覺世真經》(有“中國善書三圣經”之稱)齊名的一部善書經典,以“天下第一善書”的美譽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長盛不衰,對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改造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胡適稱之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縱觀全書,共11600字,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輯。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列舉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援引諸多先賢哲理,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全面詮釋了“從善”十事(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一般來講,傳統善書大多宣揚善惡報應思想。如《太上感應篇》依托傳統道家“承負”思想,強調家族之內的報應;而佛教善書,則通過“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理論,強調現世和來世的報應。與此不同,《了凡四訓》首次將“立命”作為善書的關鍵詞。袁了凡認為:“一個人具有‘恥心‘畏心‘勇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他將功過關注的焦點從宗教的、來世的目的,轉變到世俗的、現世的目的,改變了功過體系的基本性質,從而更有力、更直接地控制自己的命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他青年時期與當時一般讀書人一樣,染有不少陋習,諸如通宵打牌、愛好抽煙、交游放浪等等。有史書總結其主要毛病體現在:目無余子,自命不凡;輕浮好色,心貪嬉游;多言好動,不能安坐。二十歲左右,曾國藩改號“滌生”。自云:“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曾國藩改號“滌生”,意在與過去的陋習告別,由個人品行延伸到為官之道,從此練就了一輩子自律的功夫。這種功夫就是“慎獨”,他把它視為人生四大金針之首。他堅持寫了33年的日記,這些日記除了記載戰事、讀書、交友等內容外,大部分是寫如何“滌生”的自白。如整個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的日記里所記載的大多是自己如何反省、如何改過自新之語:“為人好名,可恥!何時能拔此根株?”“由于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知此而不行,真暴棄矣!真小人矣!”“醒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日之氣安在?真禽獸矣!”這些剖析靈魂的心語,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曾國藩改邪歸正的心路歷程。曾國藩由“滌生”而掌握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說明《了凡四訓》對個人成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圖:陸小弟?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