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聞
摘要:高職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人才,為我國動漫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準備。為了讓高職院校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動漫人才,必須要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更好地推動人才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一定要對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探討,努力提高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開展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策略
引言
動漫在我國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吹捧,推動動漫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相符合,也有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力量,還可以宣傳好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利于抵制國外動漫的沖擊。國產動漫的崛起,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動漫制作隊伍。高職院校是我國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建設。為了推動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定要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在具體實踐中提高學生制作動漫的能力。
一、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原因分析
1.動漫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
國產動漫的崛起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推動動漫人才的培養正是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動漫制作專業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緊緊依靠理論灌輸是不夠的,必須要多開展實踐教學,通過具體的動漫制作實踐,這樣才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漫制作能力,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動漫制作能力的提升。
2.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現在國家非常注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尤其是這些年注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在高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了讓高職院校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灌輸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注重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在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實踐教學作用的發揮。
二、高職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推動實踐教學開展的策略
1.教師要增強實踐教學開展的意識
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是提高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不斷地轉變學生培養的方式和方法,堅持做到理論灌輸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尤其是要注重實踐教學作用的發揮,為了提高實踐教學開展的質量,一定要對實踐教學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課程開展的目標,其次要進行合理科學的實踐課程設計,最后就是要落實好實踐課程。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要提高動漫實踐課程開展的合理性與高效性,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要對實踐課程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總結與反思,在實踐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還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甚至,還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創新創造,這樣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漫設計與制作的能力。
2.學校要為動漫實踐課程開展提供充分的條件
動漫設計與制作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一定的教學設施的支持,因此,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為教師實踐課程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高職院校一定要加強對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資金投入,要為動漫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機房硬環境,還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開展的軟環境,在高職院校形成良好的動漫文化氛圍。可以建設動漫墻,把一些優秀的動漫作品呈現出來,供大家一起欣賞和學習。并且還要定期更新動漫墻的作品,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動漫制作的興趣,才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動漫制作的激情。高職院校要完善機房硬件設施,這樣才能夠為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學生實踐開展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讓動漫專業學生能夠順利開展動漫制作。
3.構建動漫實踐構成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在開展動漫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了推動動漫設計與制造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動漫教育教學的教師要積極構建實踐教學模式,要推動動漫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完善,還要不斷開拓實踐課程教學資源。動漫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包括前期策劃階段、原畫設計階段、道具與場景設計環節、動漫角色設計環節、二維動畫設計環節以及3D道具與場景設計等,動漫教學教師要明確各個環節的重要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學生動漫制作理論的蕓用。
結語:
高職院校承擔起了培養動漫制作人才的重任,同時也影響著未來中國動漫發展的方向。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通過實踐教學課程開展,提高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運用動漫制作理論,提高自身動漫設計與制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志麗,陳美榮.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動漫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以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為例[J]. 商情,2016(47):142.
[2] 謝浩. CDIO教育模式在高職動漫專業教學中的實踐--以《影視廣告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J]. 中外企業文化(下旬刊),2014(12):240-240.
[3] 柳國偉. 高職院校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劍南文學,2011(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