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最重要的藍本,在學生思想教育、情感培養、意志磨礪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汲取勞動知識的重要途徑。
因此,要使勞動教育融入語文課堂,就要挖掘語言文字中蘊含的勞動元素,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勞動品質,以語文素養與勞動素養共提升為導向,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一、研讀教材,明晰勞動要素
統編版教材中,深入研讀教材后,我們要思考:哪些教學點與勞動教育相關聯?哪些語文要素與勞動元素相契合?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融合時有什么規律?
通過研讀教材,我發現有三類課文與勞動教育有關聯,如下圖所示:
通過以上內容方面“勞動要素清單”部分列舉,我們清晰地發現統編版語文教材富含勞動因素。例如,通過學習《竹節人》,學生既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傳統玩具,在文學與藝術的想象中加工玩具、玩玩具,也可以在掌握語言藝術的魅力的同時,學會如何把細節描寫得更加具體,更重要的是還會對勞動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
勞動元素在分布和表現形式上,又是如何滲透在語文教材中呢?通過研讀教材,我發現在口語交際、語文園地、習作等方面富含勞動要素,如下圖所示: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統編版語文教材中不但有分散的勞動要素,還有整體性的勞動教育單元設計,這為集中進行勞動主題教育也提供了可能性。
二、以具象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語文的閱讀數學中,碰到一些利于向學生滲透勞動技能教育的文本時,教師要巧妙設計,激活勞動要素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如在教授《北京的春節》時,可先激趣導入,引入歌謠,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興趣。緊接著,教師啟發學生談一談有關春的習俗。比如:打掃衛生、置辦年貨、準備年菜、貼對聯、貼年畫等等。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勞動思維被激發出來。在不動聲色中激發了學生們做家務的興趣和熱情,也使得學生水到渠成地接受勞動教育,感受勞動之趣、勞動之美。
三、調動多種感官,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落花生》是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以“落花生”為線索,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以父親的口吻,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
課文中雖然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這幾個詞語將勞動過程一帶而過,但是蘊含在這些連續性動作之后的是一家人勤奮耕耘,是勞動育人的理念。
以勞動教育為契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勞動可以創造物質財富,也可以創造豐富多彩的精神財富,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之趣。
四、抓住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面對那些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文本,教師也要重視“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計,要通過多種形式將課內往課外進行拓展延伸,盡可能地擴充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
比如五年級下冊《鄉村四月》描寫了農忙時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春忙時農村的主要勞動,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二十四節氣”的內容。讓學生多方面理解人類在適應自然的實踐活動的豐富性。
五、結語
課堂中,教師應該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尋找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融合的突破口,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勞動元素,滲透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為學生搭建多元化的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建立完整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認知,形成語文學科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雙重奏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15-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
[2]馬慧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課例設計[J].課外語文,2020,19(21):36—37.
[3]李桂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A].新課程研究,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