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琴
一、基本情況
個性與家庭情況:
他,初三學生, 性格內向,成績中下,上課經常瞌睡、遲到,作業不完成。家境貧困,媽媽在他小學三年級離家未回,偶爾有聯系。爸爸在工地開水泥車,難得回家。家中爺爺奶奶照看他,疼愛他。
存在主要困難:
上網成癮,晚上逃去網吧,有時早起去網吧,然后來學校。爸爸讓爺爺每天接送,還不給零用錢,想以此杜絕他上網念頭。在學校,精神不濟,無學習興趣。
矛盾沖突:
他從爺爺那里騙來菜金逃課,還騙校書記。一早,爺爺送他來學校,到了校門口,爺爺走了,他隨后也準備走。被學校門口值日的學校書記看到了,叫住了他。他對書記說:“爺爺今天要去看病,但是錢在我身上。我要馬上給他送去。”書記一聽也急了說:“那我帶你去。”書記急匆匆開車要送他,他謝絕了。第二節課還沒有回校,電話問他爸爸,才知道沒有這回事。爺爺在地里干活,沒生病。他爸說今天他還跟爺爺騙來120元的餐費。最后爸爸從網吧把他拎出來了。
二、原因分析
1、 青春期孤獨感
青春期的他,因媽媽的離開,爺爺奶奶只照顧了他的生活起居但不理解他,爸爸工作的繁忙疏于溝通,使他在與家人交往中,缺愛、交流而產生的孤單、疏離和不滿的情緒。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孩子往往表現內向、孤獨、任性,更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很多的不良行為。
2、 家長教育方法不恰當
孩子接觸了網絡游戲,首先沒有及時發現和疏忽,爺爺奶奶的疼愛和爸爸太忙,無暇顧及。其次,未能好好教育。爸爸經常因此罵打他,切斷他上網資金。
3、缺乏學習動機
性格內向,使得孩子和同學交往有問題;學習成績不理想,使他缺乏學習動力。在網絡游戲中反而得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
三、幫扶措施
1、給家長的建議
① 人與人需要溝通來傳遞感情,孩子更是如此。沒有溝通,孩子會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安慰。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的關注和期待,有時間與孩子面對面陪孩子講講學校的事,了解孩子的想法。哪怕通過電話跟孩子聊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這需要爸爸和媽媽的真誠敞開。
② 讓奶奶爺爺平時多讓孩子干點力所能及的活,轉移孩子注意力。爸爸可以和孩子進行兩個男人的平等對話,讓他多為年邁的爺爺奶奶分擔家務。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他委以重任般的信任。做了就可以夸獎他。這樣有助于拉近與孩子關系,產生信任感。還能強化孩子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他的成就欲,并能激發他繼續嘗試的興趣和做事的熱情,以求獲得更大的成就。
③ 鑒于孩子會騙來菜金,欺騙學校書記逃課上網的現狀。不可能一時掐斷他的網癮。騙錢騙人無非要實現他覺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事情。說明他還是覺得這樣做不對的。與其讓他混在網吧,昏天暗地的玩游戲,不如尊重他,讓他自己掌控上網時間,和孩子約法三章。假如條件允許,家中買個電腦,與孩子商量使用包月限時寬帶,讓孩子知道不僅超時費很貴,而且超時那么下回就減少玩的時間,讓他控制好上網時間。
2、老師應做的事
①平等溝通,感受溫暖與愛
針對這個事件,我沒有上報學校,也沒有在班級公開批評他,我維護他的尊嚴,給與他信任,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向上之心。了解經過,看到他行為背后的美好。詢問他的飲食起居,在與其父母緊密聯系后,私下跟孩子頻頻談心,啟發他感受父母為了他所做的改變,那源自于父母的愛。提醒他年邁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疼愛他,不能讓他們再擔心失望。讓他從情感上趨向在意家人的感受。
幫助他制定生活和學習計劃:
a、起床、離家、離校、到家、睡覺時間的確定。
b、上網每周兩次。(熬不住時可以跟老師聯系,讓老師提醒睡覺時間)。
c、安排學習任務,讓他挑選最容易,最喜歡的科目提高,一步步提高他的學習興趣。
②班會強化,有所思有所悟
在班級舉行了有關網絡的主題班會。從下面幾個方面展開:
a、讓孩子討論網絡的利和弊。
b、出示權威的調查部分,對孩子身心的危害。介紹本班學生上網情況,再讓孩子分析利多還是弊多。
c、通過情景識辯題,思考如果你們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解決
d、網海我遨游。讓學生把握好方向,把握好定力。
這堂課沒有視網絡為洪水猛獸,我用同理心來理解他們,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心。讓他們暢所欲言,自我判斷,學會分析該如何正確利用網絡。這堂課要在他的心中投下一顆石子,激起無限漣漪。
③委以重任,找回班級歸屬感
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每位學生在心靈深處都是你的助手。”讓學生參與班級事務,能提高他的存在感。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強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我觀察到他值日生工作還是積極認真的,讓他擔任勞動委員,每天負責班級衛生的監督,檢查。起初,我和他一起來做,贏得衛生每周的評優,給他以動力,慢慢讓他自己養成習慣,贏得班級同學認可。班級歸屬感會讓孩子對班級產生向心力,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產生滿足感。現實生活中的滿足感會削弱網絡游戲的成就感,降低他對網絡的依賴。
四、幫扶效果
1、與家長達成共識,幫孩子戒網癮。爸爸省下一個月的工資給孩子買了電腦,每天給他電話詢問情況;媽媽也經常給他來電,看了他;爺爺奶奶讓他洗碗理菜。他遲到和上課瞌睡次數明顯減少,臉色不錯。
2、班會效果極其好,他的家校聯系本上看到心情日記:“我也知道這樣上網打游戲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以后我會注意的。一定要控制!”我不斷的回復和鼓勵,激發他被人賞識的渴望,這也是讓他持續抵制網癮誘惑的動力。
3、各科老師的表揚,勞動委員的職責,學習的提高,讓他融入班級,每天積極完成各類作業(老師分別布置),還積極參加學校運動會,他主動報名參加1500米的比賽。
4、至初三畢業,再沒有出現逃課上網現象。平穩度過人生道路的一個“分水嶺”,成功被入取高一級職業類學校。
五、教育反思:
教育沒有一蹴而就的神法,也沒有一勞永逸的點金術。教育更需要家校攜手凝成合力,正確地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回首和他的故事,我認為教育是一種信任,一份尊重,更是一種觸及心靈的愛的過程。面對怎樣的孩子,我們能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接納,將愛的雨露布施給每一個孩子;多一點耐心,甘愿每時每刻的浸潤,長期不懈的啟迪。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美好的生命,他們都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