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唯一
案例背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南岸電大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新時代對電大教育系統的新要求,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案。2019年,在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南岸區政府、區教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南岸電大(社區學院),成功申報了重慶市電大系統特色學院建設項目——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期三年。到2021年,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將建為全市電大系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特色平臺,全民終身學習與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基地,為全市電大系統轉型發展、體系建設、校企合作、建開放大學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獻禮建黨100周年。
主要做法:
一、學黨史,夯實特色辦學根基
南岸電大黨支部高度重視市電大系統特色學院建設項目,充分發揮堡壘和引領作用,旗幟鮮明講政治,把黨的政治建設要求貫穿和落實到南岸電大“特色學院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創新管理機制體制,明確責任制度,成立了特色學院建設領導小組,由南岸電大黨支部書記任領導小組組長,支部委員任副組長,充分發揮每一位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全體教職工做好“特色學院建設”各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并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提高特色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育教學質量,增強特色學院項目建設工作的系統性,創造性,科學性,夯實特色辦學根基。
二、悟思想,多措并舉創特色
突出辦學特色,是基層電大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扎根區域辦好“百姓身邊的大學” ,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根本要求。學院明方向,悟思想,建立科學系統的專業和課程體系,聚焦公共管理社會服務實用型人才培養,著力打造南岸特色模式高質量發展。
(1)建設特色專業。特色學院建設體現在特色專業開設,發揮南岸電大(社區學院)辦學優勢,做到特色專業發展對接產業升級需求,以“社會工作”本科學歷教育為引領,每年面向全區15個鎮街,150個社區(村居)招收近100名社區干部學員,為他們搭建學歷提升立交橋。項目開展以來,利用特色專業帶動其他專業群建設,2019年電大招收新生1770人,比2018年321人凈增1449人,為特色學院奠定堅實的基礎,擴大辦學影響力。
(2)打造特色課程體系。建立完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確保辦學質量。因材施教,打造公共管理特色課程,2020年秋期,已開發建設《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并力爭向其他專業輻射,不斷提升辦學能力和水平。探索“1+X”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區民政局開展“社工”證,“心理咨詢師”、社會角色勝任力提升等培訓,參培人數到達1000人次,做到了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課程教學目標與市場崗位需求的對接,彰顯辦學質量。
(3) 強化特色資源。根據專業特點,結合教學執行計劃,組織校內外專家,開發編寫特色教材《社會問題概論》,2021年9月由西南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投入使用。2019—2021年,我校教師在市級微課大賽中,多人多次榮獲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利用互聯網+,創新打造了南岸終身學習微信公眾號,各類學習課程資源達到上萬門,專門開設了特色學院建設專欄,時時暢通建設信息,滿足多元化學習需求。
三、辦實事,服務區域重大戰略
(1)成渝合作,協同發展。與成都市青羊區社區教育和青少年服務中心開展“成渝雙城”終身學習戰略合作,在網絡資源、教師隊伍、科研等多領域開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與上海市黃浦區社區教育學院的合作,開展東西部地區幫扶,多次開展教師交流學習指導,推動發達地區帶動發展地區,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2)多方聯動,發揮優勢。與民辦培訓機構南岸區恒之瑞培訓機構、重慶南岸華夏學校、重慶電子信息應用教育中心等合作,開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職業技能培訓,構建校企合作聯盟,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讓學員走進村居、社區,通過參加社會活動來達到實踐實訓的效果,預計11月底在30社區(村居)建立社會工作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共同發展。
(3)立德樹人,服務社會。2020年面對突然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自基層社區的“社會工作”本科班學員,義無反顧沖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逐個落實社區各項防控措施。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教育干部余建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表彰。他們用愛和行動,詮釋著堅決戰勝疫情的決心,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奉獻力量。
四、開新局,辦好“百姓身邊的大學”
特色學院建設項目開設至今已有一年半,南岸電大實現了以學歷教育為主,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等并重發展的轉型,辦學特色突出,推進了產教融合實踐。將繼續創新思維、明確方向,找準路徑,加快建設好南岸特色學院,扎根區域辦好“百姓身邊的大學”,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