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鑫?馬弓棣
摘要:俄羅斯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年)被稱為“抽象之父”,是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奠基人,他一生創作了約738幅油畫,730幅水彩畫,還有大量的理論著作。《藝術中的精神》寫到“內在聲音”、“內在需要”、“綜合藝術”等學術觀點。本文嘗試從多方面對康定斯基的繪畫藝術進行淺析,大部分僅就個人感興趣的問題以及個人見解,本著學習的態度,做出了思考和總結。
關鍵詞:抽象繪畫;藝術;精神;康定斯基;繪畫元素
一、康定斯基的藝術背景及藝術作品分期
(一)抽象藝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一個百花爭放的時代,當時的慕尼黑在藝術界非常活躍,各種超前的學說不斷涌躍而出。二十世紀初工業革命帶來了新技術,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社會意識形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使人類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機器逐漸取代了手工,生產力飛速提高,特別是路易斯·達蓋爾發明了實用攝影技術后,以忠實再現自然的傳統技術為主的古典美術地位已經開始動搖。人們的審美標準,觀念隨著社會發展的產物也發生變化,這一系列引發了人們對古典藝術的未來發展道路的思考和反省,認為這個時期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無法被復制,有序可尋,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藝術。于是像莫奈、畢加索等一批畫家走出了畫室,帶著新發明-錫制的便攜油畫顏料走到大自然中,毅然的踏上繪畫的革命之路,而這些前輩對于康定斯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康定斯基在1895年在莫斯科第一次見到莫奈的作品,深受其感染,次年堅決的辭掉大學教授職位,轉赴德國,移居慕尼黑的康定斯基潛心于研究繪畫,在關注主觀感受的同時也著重于內心的感受和精神世界,在1911年和馬爾克組織了《青騎士》編輯部。隨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高科技發明此時變成了毀滅世界的冰冷軍事武器,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悲慘,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充滿了對受難者的同情以及對這個時代的悲愴之情。在藝術形式上,更偏向于夸張的形體,碰撞的色彩,不拘的結構,以此來宣泄內心的苦悶,達到一種強烈刺激感官的效果。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期間,康定斯基回到故鄉,并參加了革命后文化藝術相關的工作,他認為人們應轉向關注內心精神世界的需求,認為藝術應該沖破客觀世界的束縛,追求形而上的表現,并轉向抽象化,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就是在當時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步一步的產生的。
(二)康定斯基藝術作品分期
康定斯基對抽象繪畫的研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896—1908年是康定斯基對抽象繪畫藝術生涯的探索階段。1986年,莫奈的一幅油畫在康定斯基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自此他毅然潛心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印象派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再加上個人對畫面的主觀處理為他的抽象藝術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色彩基礎。由于受到印象派和俄羅斯民間繪畫的影響,這個時期的題材多是風景,人物,畫面由大面積的色彩組成了畫面的主體,似乎快融合為一個主體了,但是畫面中物體,人物等影子依稀還是可以辨識。例如.《馬上情侶》(圖1),畫面中描繪的是夜色中一對情侶在馬上相互傾心,河的對面是燈光璀璨的市景,作者用純度很高的紅色和灰色描繪出人物和馬的輪廓,整個畫面安靜又熱鬧,但是又很和諧,是一幅極具浪漫主義氣息的點彩作品。1908年的《莫爾諾街道上的女人》這幅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已經大部分脫離了客觀物象,畫面中色彩顏色對比強烈,不拘束于物象的客觀形體,似乎能感受到其中包含了某種情緒。這種繪畫手法風格的變化,說明他在抽象繪畫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又進了一大步。
1909—1921年是康定斯基抽象繪畫藝術的建設階段。可能由于社會生活的變化,作者把心中想要表達的情緒通過繪畫表達了出來,因此這個階段的畫面,充滿了隱喻和象征意味,畫面中的客觀物象被色塊和元素符號代替。1910年的某一天,他突發奇想將水彩和鋼筆結合進行實驗,試圖將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情緒用畫筆表現出來,這與傳統的繪畫是不同。這是作者第一幅純粹的抽象繪畫,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第一幅水彩抽象畫》(圖2)作者認為物象會破壞他的畫面,面中的物象都消失了,畫面所描繪的讓人難以捉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抽象實驗是成功的,從這以后,他更加堅定創作這一系列的繪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戰火不斷,不安,緊張,壓抑的氛圍,籠罩著歐洲人民的心理,包括作者,例如《逃亡曲》,畫面中大小弧度不同的斜線將畫面分割,上半部分緊張的韻律中又存在統一感,下半部分構成復雜,相互之間色彩形成對比又各自分割,整體有一種像右下方塌陷的感覺,整個畫面體現出逃亡時的那種慌亂落魄的景象。這幅畫,沒有具體的物象,只是通過線條,色彩和空間將內在的精神感受投映出來。
1922—1944年是康定斯基抽象繪畫以及繪畫理論的成熟期。1921年,他回到德國,1922年被包豪斯學院聘請,此階段由于受到俄國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格從自由抽象形式轉向幾何形式,呈現出一種理性的構成。這種變化可以從1923年的《構成第八號》(圖3)看出來。畫面中幾乎由幾何元素,線條,色塊構成,左上方有個黑色的圓形色塊,四周被黑色環繞,似乎發出劇烈的響聲,畫面的下面是一些小的圓形,仿佛漂浮在畫面上,有種向上的飄動感,中間是一些線的構成,包含著理智和分析的精神,它由上往右下角不斷延伸,試圖將神圣的圓拉回理性的區域,整體布局包含了激烈的矛盾,寂靜和喧囂,再加上圓的離心和向心運動的調和。此時的畫作冷靜又理智,色調嚴肅又活躍,各個元素又滿活力和熱情,都有各自內在感受和精神,就像洋溢著內在生命的熱情。1926年,他的另一部著作《點、線、面》出版,這本書通過科學的實驗驗證和數字計算來分析繪畫元素不同的性質之間內在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是局部對局部的,也是局部對整體的一種聯系。這本書也是他在包豪斯學院任教時所用的教科書,他向學生們清楚、系統又準確地傳授他的抽象繪畫理論。
二、康定斯基繪畫理論體系的主要觀點
(一)身心二元論的世界觀
康定斯基在《藝術中的精神》中采取了身心二元論的態度,他認為內在精神是世界的本質,否定物質,強調精神的重要,物質決定精神的唯物主義觀。在他眼里,物質真實的世界被物質這副軀殼所遮蓋,只有穿過軀殼,才可以認知到真實的世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有超強觀察和認知能力人很少,但是藝術家具有這種才能,因為藝術是內在心里的活動,少部分人才有這種心靈感應,這種感應是藏匿于自然形式中的特殊狀態。藝術的目的不是對現實自然世界的照抄照搬,它是藝術家們內在精神的體現。康定斯基把繪畫分為物質與精神這兩種,并對傳統藝術做出批判,認為它是不完整的藝術,不可能有未來,因為傳統藝術只是通過視覺上的感官來給觀賞者留下印象,就像人感受到暖暖的熱水一樣,但是這種感受只是依附于事物的表面形式,只能給人身體帶來生理感官上的感受。
(二)內在需要原則
康定斯基認為“凡是內在需要的,發源于內心的,就是美的”,因為發源于內心的,才是最真實的,給人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他所說的“內在需要”,是指藝術家體驗的所想表達的某種精神情感的需要,而“內在需要”由三個因素構成:第一,個性因素,藝術家們的心里都有某種東西已經達到了想要表達出來的需要;第二,風格因素,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受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藝術家最終呈現的所處的時代內在精神也是不同的;第三,純粹藝術的因素,藝術家們需要不斷向前發展變化,潛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藝術道路之中,并一直追隨下去,并為藝術的發展獻上自己的一份力,因為這一切都永遠存在于那個時代和國家之中。康定斯基認為,第三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就像印度神廟的圓柱和古埃及的雕刻至今還有著強烈的感官沖擊力,是因為第三種因素在藝術作品中的優勢地位是其輝煌的過往和畫家輝煌的象征。與此同時,這三種因素相互關聯,在所有時代都是作品完整性的表現。
(三)內在聲音
“內在聲音”有三種含義:第一,通感,指人的感官聯覺,主要是視覺或聽覺;第二,“運動”、“張力”以及類似的狀態;第三,專指與宇宙的同一特性。康定斯基著重前兩點,對此他還對畫面中的點、線、面、顏色都進行了研析。他認為聯想即通感,例如夏季我們看到別人在吃冰西瓜,自己會覺得似乎有股涼爽和陣陣甜意,說明人的感官除了相連還是相通的,我們在感受一個客觀的物象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達,但最終給我們的感受是相同的,這是通感形成的基礎。
觀賞者在看一幅藝術作品時,其本質的內在精神會產生一些聯想等心理活動,從而在自己的心理活動中鑄造一個有區別現實的內在時間和空間,因而,抽象繪畫藝術是一種時間的藝術,通感這種特別現象存在藝術的心理活動中。
三、繪畫的啟示
康定斯基將藝術從表面物象的軀殼下解放出來,按照“內在需要”的原則和“內在聲音”的符號重新組合,再經過色彩與形式的互動,形成了真正的抽象藝術作品。生活在這個物質富裕時代,心理精神壓力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強,大部分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渴望突破客觀的限制,而現代藝術中的“抽象精神”是這種追求和超越的突出表現,但是對待任何一個人或事物,我們在肯定“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的局限性。抽象藝術就像畫面中的某個符號一樣,既然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義所在,它的到來肯定也背負了一定的神秘使命,總之藝術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抽象繪畫藝術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正文,康定斯基 . 回憶錄[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政文,魏大海,康定斯基. 藝術中的精神[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3]李政文,魏大海,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4] 王才勇,沃林格. 抽象與移情[M].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 騰守堯. 審美心理描述[M].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6] 羅世平,魏大海,康定斯基. 回憶錄[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