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素
摘要: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幼兒的教育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推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要學習的不止有數學英語語文這些必修課,美術也同樣值得學習和發揚。在美術的課堂上,孩子們能夠了解從古至今世界各處的美術展品。這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便利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園;美術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010
引言
孩子們用聲音以及色彩,甚至是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周圍的事物,去認識新的事物。新時代的發展能夠愿孩子們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產品,能夠在課堂上增加課堂的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是一種便利條件,能夠應用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他通過聲音,文字以及動畫等方式更直觀地激發幼兒去學習。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屬于她們的世界。
一、幼兒園的教學類型
在課堂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將課本中的文字以生動的方式展現給幼兒,幼兒更加容易理解。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三種形式進行。一種是教學類型,就是教師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以及課本的知識進行傳授,讓幼兒進行學習,課后進行復習。但是這種方式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幼兒不能夠積極的去思考,從而導致課堂效果不佳。另一種方式是娛樂型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滿足幼兒對于游戲的需求,通過電腦游戲及動畫故事的形式向幼兒展示這兩個課程的主要內容,讓幼兒能夠得到心靈的滿足。最后一種形式是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它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在的娛樂性教學方式進行結合。通過教師的語言以及多媒體中的視頻或者游戲等進行授課,能夠引導幼兒進行知識性的學習,讓幼兒充分了解里面的美術作品并向幼兒進行學習。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優勢
2.1活躍課堂氛圍
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幼兒園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幼兒由被動變為主動的去學習美術知識,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的促進發展。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幼兒通過欣賞課本中的一些作品進行畫作。但是這些作品比較具有局限性。枯燥的形式,缺乏美感的感覺,會導致幼兒厭倦美術課堂。因此,幼兒園美術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授課,讓幼兒了解到更多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美術作品能夠讓幼兒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自己創作,并在其他的美術作品中間發現美和創造美。2.2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新時代對各個階層的人都提出了要求,需要人們進行創新。不懂得創新的人有可能會不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因此,幼兒園美術教師需要進行創新發展并且不斷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幼兒園美術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幼兒創造一個動畫的課件,通過聲音以及人物動作的描述,刺激幼兒的感官。讓幼兒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創造力的重要性。幼兒開闊視野,有著豐富的創造力,對于一些事情也有著一定的發展。充分促進幼兒在美術學習中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教師對課件進行精心的設計,要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以及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學會思考,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課堂上的應用
美術課程是幼兒提高審美能力的課程,也是學習一定技能的課程。幼兒在美術課程上能夠得到放松。因此,幼兒園美術老師需要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去引導幼兒欣賞美,在美中進行放松。同時,幼兒園美術老師可以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讓幼兒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展現自己最真實的情感。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的美術課堂上應用是非常廣的,需要教師能夠熟練運用操作技術,通過黑板授課以及多媒體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到美術知識,在課堂上進行游戲,越來越喜歡在美術的課堂上進行學習。同時,幼兒園美術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自己的繪畫能力,也要帶領幼兒欣賞美的存在。教師的言行影響著幼兒的發展。教師要以身作則進行授課,引導幼兒思考問題。
例如,幼兒園美術教師在教給幼兒學習畫直線曲線時,要先讓幼兒了解兩者的區別,在課堂上讓幼兒知道直線和曲線的繪畫方式以及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一些有關直線的物品進行展示。讓幼兒學會聯想。美術教師可以利用線條進行一些花朵的畫作。通過一些比較容易進行的畫作讓幼兒了解到線條的魅力。另外,幼兒園美術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涂色比賽,通過在多媒體涂色的方式讓幼兒了解到顏色的魅力。
結束語
幼兒園美術教師需要有意識的讓現代信息技術進入到課堂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學習的氛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能夠在以后進入社會后能夠游刃有余。同時,幼兒園美術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授課,刺激幼兒的感官,讓幼兒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的進行美術問題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化文. 初中地理課堂信息技術的運用策略[J]. 當代家庭教育,2021,No.134(27):83-84.
[2]孫萍萍.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應用[J]. 小學時代,2019,(25):54-55.
[3]劉素萍.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應用[J]. 教育探究,2018,v.13(0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