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名
摘要: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初中學生往往視歷史課為“副科”,認為初中歷史不如數(shù)學、語文、英語等學科重要,課上表現(xiàn)不積極,極大影響了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如何改變現(xiàn)狀,讓初中歷史真正走入學生心中,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這些困難出發(fā)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進行初步地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259
歷史教學是中學教育的基礎課,它擔負著對學生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yǎng)能力的基本任務。在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而很少讓學生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消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迫切需要確立新課程的理念,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只有與時俱進,大膽嘗試,不斷探索,優(yōu)化課堂教學,才能實現(xiàn)課程意識和教學意識的整合,開創(chuàng)更廣闊的歷史教學空間,使學生個體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張揚,真正提高歷史素質。根據(jù)上述現(xiàn)狀,教師們可以探究更加新穎、有效的方式來助力教學,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激發(fā)學生熱情
情境的營造可以促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為知識的順利展開提供保障,并且激發(fā)出學生的主動性,避免“被動學習”帶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課堂起到奠基作用。據(jù)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熱情。
比如在講“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這一課時,我提前安排同學們預習教材內容,找到幾名喜歡表演的同學讓他們分別飾演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等流派的代表人物,讓他們總結自己所代表學派的觀點、主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等,設計獨特的表演形式并精心排練,準備好在課堂上進行表演。課堂上這些同學紛紛走上講臺進行表演,他們經過了精心地準備,對知識內容有了透徹地了解,而臺下的同學通過認真觀看表演,產生了對這些流派的好奇,同時也達到了“預熱”的目的。這樣就為課堂營造了“百家爭鳴”的情境,方式生動形象,且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形式、引發(fā)了學生的熱情,還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課。
再比如講“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這一課前,我給學生們播放了《百家講壇》講秦始皇這一部分的片段,節(jié)目中講授方式詼諧幽默,趣味性十足,成功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由此就營造了有關秦始皇時期的情境,再引入新課便一蹴而就。不難看出,情境的營造為課堂助力不少。
二、組織課堂測驗,輔助重點記憶
文科課程的共性是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牢固、準確記憶,而這一點也成為不少同學頭痛的問題。歷史課程的知識點繁多,而記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從點滴做起。據(jù)此,教師們可以適當?shù)亟M織課堂測驗,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
每完成一課的講授或者一章的學習我會利用5-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如講完“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這一課后,我讓學生們快速拿出一張紙,然后出了10道小題,題目中涉及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如奴隸制衰亡的時期、封建制確立的時期、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分別是誰、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合縱與連橫的含義等。這樣的測試既可以檢驗出學生的聽課效率和我授課時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可以激勵學生認真聽課、邊聽邊記并且找到課堂的重點所在。課堂的測驗融入了督促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又能夠反饋課堂的效率,其效果可見一斑。
三、建立知識體系,及時總結比較
許多學生反映歷史的知識點較為零碎,許多歷史事件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記不牢、記不清,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主動研究分析,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要使學生有效記憶知識內容,首先應幫助他們建立歷史的知識體系,讓他們對整個初中的歷史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的認識。據(jù)此可以通過畫時間軸、列表格等方式將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對相似的歷史事件、人物思想等進行總結和比較,建立歷史知識體系。
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都是我國近代對國家出路的探索,它們時間接近、形式相近,都屬于愛國救亡運動,在記憶的時候容易混淆。我先帶領同學們畫時間軸,將幾個運動及其重要內容簡單標注在時間軸上,舉例來講,在時間軸上標出1919年5月4日,寫上“五四運動”,后面括號里備注:巴黎和會,“二十一條”,學生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新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分水嶺。之后我再帶領學生們根據(jù)這幾項運動列出表格,對它們的性質、目的、領導階級、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結果及原因分析等進行比較和總結,表格的優(yōu)點是讓人對總結和比較的內容一目了然。通過畫時間軸串聯(lián)知識點和列表格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知識脈絡,構建歷史的框架,還可促進學生們系統(tǒng)地學習和復習課堂內容,更清晰、更精準地記憶歷史知識點,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歷史的教學需要從激發(fā)學生的熱情開始,以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針對歷史科目的特點和學段的要求,教師可以組織適當?shù)恼n堂測驗來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還應重視及時總結比較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識點,形成學科的體系。以上是我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優(yōu)化方式的初步總結,希望能帶給大家新的思路。今后我會繼續(xù)鉆研教材、創(chuàng)新教法,爭取將歷史的課堂組織得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邵迷.寓德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之中.改革與開放,2010,(10):11.
[2]唐勝娟.初中歷史有效教學初探.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