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log是視頻博客(Video log)的簡稱,視頻主角——Vloggor通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分享當下日常和生活狀態,因前期、拍攝及后期都由博主本人完成,所以個性化特征非常明顯,時間彈性大,通常為1-10分鐘。Vlog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2000年1月2日,一個叫Adam Kontras的人將自己洛杉磯之行的視頻短片上傳到Blog,他沒有意識到他的小舉動正在創造歷史,這是視頻第一次出現在博客上,Vlog就此開端。Vlog發展的另一個關鍵節點是2005年2月YouTube的成立。至今,YouTube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Vlog分享平臺,而B站和西瓜視頻則是其中國的代表。
傳播特點:創作者的“人設”助力傳播。Vlog“以我為主”的敘事方式注重個人的表達,作者通過對生活體驗等的表達打造鮮明個人標簽,從而增強Vlog的吸引力以及受眾黏性。人格化是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標志,要想影響力最大化,就要讓受眾清楚地記得作者與他人的差異點。可以說受眾觀看Vlog,其實是欣賞Vlogger的人格魅力。Vlog通過身臨其境的信息提高了受眾的代入感,受眾在觀看過程中不免會結合自身經歷,從而與Vlogger產生某種關聯和共情。與VR、AR不同的是,這種沉浸感多了一份人情味和親和力,是帶有人格化的互動而非冰冷的程序設置的互動,有利于與受眾建立強聯接,培養固定的粉絲群。
發展困境。首先,先天基礎較為薄弱。盡管創作和受眾群體逐年上升,但與抖音等短視頻軟件相比,基數的差別還是比較大。B站上觀看量最高的Vlog沒有超過2000萬,而抖音的受眾群體龐大,有上億用戶。除了數量,質量方面也遭遇了瓶頸。中國Vlogger創作的視頻更多是在借鑒國外的優質內容,缺乏本土特色,而原因主要在于Vlog的普及還不夠徹底。
其次,創作者的個人隱私可能會暴露。因記錄日常生活是Vlog的拍攝特點,所以周遭的景色就難以避免地被剪進素材,這在無形中暴露了作者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等。當今網絡便捷的弊端就被無限放大,創作者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第三,門檻降低,內容把關需加強。為獲得更多流量,一些作者拍攝負面、暴力的視頻來博人眼球。因為如果僅僅記錄生活的流水賬,便落入“庸俗化”,但為避免“庸俗化”而拍攝一些“打擦邊球”的視頻,就滑向了“低俗化”。隨著“平民作者”的增多和對于“收割流量”的渴望,不難發現這類低俗化作品越來越常見。
第四,內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目前,西瓜視頻等也入局希望分得一杯羹,其通過開展培訓營和賞金獎勵等方式,吸引眾多大學生入駐平臺,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產出。但除了少數kol可通過與品牌方合作獲得比較豐厚的回報外,絕大多數koc變現的空間微乎其微。使更多創作者不僅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也能抵消創作成本,是Vlog繼續“開拓疆土”的重要條件。
最后,傳播平臺有待進一步拓寬。盡管B站上有眾多優秀的Vlogger,但受眾更多還是偏年輕化群體,不管是從體量,還是從受眾來說,與YouTube之類的網站都沒在一個等級上。而國內主打綜藝和影視劇的視頻網站巨頭——愛奇藝、騰訊等,其核心發力點并不在短視頻內容創作上,所以在傳播渠道上有待拓寬。
應用案例。積極反饋與互動,引起廣泛的關注。受眾的反饋和互動是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尺度。2019年11月9日,“康輝的Vlog”第一季“大國外交最前線”更新,隨后接連上線7個時長兩分鐘左右的豎版視頻,它一改嚴肅印象,搭配字幕、背景音樂、轉場效果等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并適應了手機終端觀看的方式,引發全網關注。
一是借助多個平臺,強化社交屬性。康輝視頻更新期間,熱度只增不減,頻頻上熱搜,因其形成的多個傳播點,放大了視頻的傳播效應。央視主持人用Vlog的方式講述新聞,視頻傳達出的真實感以及出乎意料的反差萌自然會受到網友追捧。
二是主流媒體主動下沉,傳播更具影響力。現在尤其是年輕群體對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有過于嚴肅的刻板印象,幾乎將其邊緣化。而Vlog的傳播方式正好契合當下社交媒體的傳播特征,這種積極探索的新傳播形式用最接近年輕人的方式努力打破話語壁壘。截至目前,央視新聞在抖音的粉絲量為10568萬。
PGC生產模式彌補傳統報道的人文性。“Vlog+新聞”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PGC即專業生產內容,是指由專業的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比如2020年“抗疫”,有多家主流媒體派出記者到武漢,他們親臨現場采用Vlog的形式,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提高觀眾的沉浸感與體驗感,情感上更易產生共鳴,傳播效果更佳。平等視角的報道豐富了內容的同時,還彌補了傳統報道缺失的人文性,多了一分溫暖。
PUGC豐富傳統報道的形式。另一種是PUGC即PGC和UGC相結合的內容生產模式。例如,疫情期間一位武漢本地Vlogger搜集素材,《人民日報》對素材進行加工后,通過官方渠道發出《一個武漢伢的武漢日記》Vlog。這類新形式新聞的出現,得益于自媒體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自媒體用戶在疫情報道中,比專業媒體更具時效性和親歷感,而主流媒體給自媒體用戶提供了更優質的發布平臺和傳播渠道,二者實現了優勢互補。
發展面臨挑戰。“Vlog+新聞”一改傳統報道嚴肅的新聞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在重大議題報道、系列報道、突發性連續報道中作用力尤為突出,可作為主要報道的配合和補充。從“兩會”等政治性新聞到疫情期間不少主流媒體通過Vlog的方式拍攝戰“疫”日記,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對Vlog的重視。然而,“Vlog+新聞”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康輝的Vlog在后期遭到越來越多“形式大于內容”的泛娛樂化的質疑,主流媒體需重點關注權威性與娛樂性的邊界問題,避免其往泛娛樂化傾斜。為產出優質內容,Vlogger需具備一定的拍攝能力和專業素養,還需定期更新以保持用戶黏性,作者的敘述水平、表現力等也會影響受眾的觀感。因此Vlogger要避免倉促上陣,但如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語言邊界的把關、情節組織、內容創新、視聽元素的使用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穩步邁進的對策。為了達到1+1>2的傳播效果,2019年1月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就接連發布相關準則,并列出100條短視頻不得出現的具體內容。這是國家引導短視頻健康發展的有力舉措,也對短視頻的內容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Vlog作為“崛起時代”的一種視頻形式,它的生長需要一個規范的網絡環境。
首先,平臺需加強規范與建設。在當下的自媒體時代,平臺應建立激勵機制來扶持高質量內容,給予作者積極的心理和物質反饋,形成良性循環。另外,平臺還應為Vlogger提供更廣闊的商業平臺,并加強博主的隱私保護。
其次,個人的媒介倫理和審美素養有待提高。對vlogger而言,要勵志創作既有吸引力又有正能量的視頻;對于受眾而言,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樹立正確的媒介觀,避免斷章取義,辯證思考,還要尊重創作者個人隱私,不越界。
近兩年Vlog或許還不足以和短視頻分庭抗禮,但其發展空間是巨大的。要想實現穩步發展,需要積極作為,優化傳播方式,在政策、平臺、創作者和受眾的共同發力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展望及機遇。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國內四家運營商發放5G商用牌照,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打破了短視頻傳播的瓶頸,而依托于短視頻的“Vlog+新聞”必然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主流媒體積極布局“Vlog+新聞”,大大提升其權威性和公信力,也促使其發展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
“Vlog+新聞”的呈現方式為新聞報道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使其更具活力。從近兩年的報道領域來看,重大會議報道成為“Vlog+新聞”的主陣地,其平等親和、生活化的表達打開了時政新聞流量的入口。同時Vlog在傳播領域的應用打破了傳統媒體采、編、發部門的分立,推動了媒介技術與受眾體驗的更好融合。“Vlog+新聞”憑借鮮明的生活氣息和個性張力表現出強勢的發展勁頭,打破了傳統新聞的刻板屬性,使新聞和受眾之間的距離更近,兼具信息傳遞、社交互動和直觀表達的多重屬性,將主流媒體內容的權威性和新媒體的便捷性完美融合,與當下受眾的新需求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