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實攝影專題,是攝影師長期關注并對某一話題或事件的深度調查研究和采訪后的產物。在內容方面,應該體現攝影師對社會現狀的關注,以及對生命和人性的關懷。因其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可以如實反映社會生活,所以紀實攝影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紀實攝影專題的研究,對于揭露當前社會存在的社會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發展的進程。
曾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近年來先后關注到中國的環境保護和貧困問題,對多個地區進行了長期系統的調查研究。陳杰于2014年對騰格里沙漠污染的報道,觸發了中國的環保風暴。2016年再次啟航,他選擇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貧困村阿土勒爾村,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深刻地揭露出社會發展困局下農村貧困現狀及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在藝術創作中,題材廣義上指生活現象的范疇,狹義上指已經進入藝術作品中的具體生活材料,藝術創作者通過對題材的選取來傳遞心中的真、善、美。紀實攝影也是如此,攝影師通過對不同題材的選取,來反映社會問題,從而達自己對于戰爭、貧困、饑餓、疾病等現象的深切關注,進而引起社會的重視。當然,不同的題材選取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也就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紀實攝影專題中選取的任何題材都是為了體現其社會價值,反映真實的社會。那么,如何選擇題材以求更好地凸顯社會價值表達攝影師的內心所感、所想,成為要面臨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對紀實攝影專題題材的選取要從以下兩方面出發:熟悉、熟知、熟識;興趣。
題材定位——熟悉、熟知、熟識。紀實攝影專題旨在用紀實的手法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組專題通常由多幅照片以及解讀照片、闡述主題的相關文字組成,而這一張張連續的照片也就構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那么如何講好故事?如何記錄和反映出社會中存在的客觀問題?首先要將題材定位到“熟”上。只有多拍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才能真正講好故事,給觀者帶來感悟和啟迪。不僅如此,題材上“熟”的程度也不可忽視,紀實攝影不能淺嘗輒止,要真正做到從熟悉到熟知再到熟識,才能將紀實攝影專題背后的現實意義凸顯得更加直觀和真實。
2016年5月24日,陳杰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道了當地孩子們爬天梯上學的故事,“懸崖村”這個名字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個原本坐落在四川大涼山的貧困村——阿土勒爾村,因為一個新名字“懸崖村”受到了大家的關注。4年間,陳杰先后9次去了懸崖村,走了20多次天梯。藤梯變鋼梯,不用苦于上學無路,旅游業慢慢興起,陳杰的影像見證了阿土勒爾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四年來一點一滴的累積,從熟悉到熟知再到熟識,陳杰為觀者講述了懸崖村快速變化的精彩故事。
題材定位——興趣。其次,可以將紀實攝影專題的題材定位在興趣之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紀實攝影上也不例外。因為做紀實攝影專題是一項非常苦的差事,只有出于興趣和真正熱愛才能夠堅持下去。多關注社會熱點,找到自身興趣所在,拍出真正為百姓發聲的作品才能引發大眾的思考。
對懸崖村的興趣,是建立在陳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之上的。“第一次知道懸崖村是在2016年初,我和《新京報》首席記者劉旻、地質學家楊勇先生到瀾滄江源頭冰川考察時,楊勇先生向我們講述了懸崖村。他也是從熟識的朋友那里,得知昭覺縣苦于極度貧困,無力改變現狀。楊勇希望通過媒介,借助外界力量,或多或少改變一下當地的困境。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實地探訪懸崖村。”在這樣的契機下,懷著對貧困村民、孩子們的深切關懷,陳杰來到了懸崖村。正是這一行,改變了懸崖村的命運。
任何一組紀實攝影專題的照片都有其自身的作品表現,筆者認為紀實攝影通常可以體現出真實性、藝術性、時代性這三種特性。
紀實攝影專題展現真實性。紀實攝影是西方來的舶來品,在誕生之初,西方將其命名為“Document Photography”,從“Document”一詞可以看出西方對于紀實攝影的定義中含有“文獻”“記錄”的意味。在中國,當時將其定名為“紀實攝影”,可以體現出這類攝影的文獻價值和歷史記錄作用,最重要的是還保持了紀實攝影真實性的特性。因此,真實是紀實攝影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紀實攝影的底線。而紀實攝影的真實性又通過攝影視角真實和攝影師人性真實來得以體現。
在拍攝攝影作品的過程中,攝影師拍攝視角的選擇會影響其真實性。采取不同角度拍攝同一被攝主體,俯視、仰視和平拍三種視角所帶來的畫面效果完全不同。如果采用俯視或仰視拍攝,鏡頭會產生透視變形導致畫面畸變。因此,在紀實攝影的視角選擇上,平拍是保證作品真實性的首要條件。如由陳杰拍攝的專題作品《懸崖村》中,“在3名家長的保護下,15個孩子從山下的勒爾小學出發,他們要順著垂直的懸崖攀爬17條藤梯,才能抵達距山下學校垂直高度超過800米的懸崖村。”畫面中沒有過度炫技,只是采用平視的視角拍攝了阿土勒爾村孩子們上學的最真實的場景。這種未經任何修飾、加工的畫面卻能給人帶來最真實的感受,仿佛自己已經身處四川涼山中,像畫面中的孩子們那樣,用手緊緊地抓住藤蔓,腳下就是懸崖。
紀實攝影的人性真實是拍攝者的真情流露。紀實攝影作品的主題思想其實就是拍攝者的所感、所想,所以攝影師需要具備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生命的無限關懷。抱著最真實的態度記錄所見、所聞,向作品中投入百分之百的情感,才能使紀實攝影作品具有生命力。同時,也會給觀者帶去更多思考和反思。而沒有真情實感的紀實攝影作品只能停留在表面,永遠無法觸及觀者內心,產生共鳴。
紀實攝影專題展現藝術性。藝術性是指人們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時的美好體現,其美好程度的高低通常反應為藝術價值的高低,主要從藝術處理、藝術表現等方面體現出來。雖然紀實攝影的首要特性應屬真實性,但藝術性也是一組成功的紀實攝影作品應具備的必要特性。對紀實攝影作品的藝術性追求是建立在影像真實的基礎上的,僅單單的記錄,再現現實生活的原貌,注定難以成為令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作品。對于一組真正成功的紀實攝影作品來說,藝術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在攝影中,藝術性是通過色彩、構圖、光影等來展現的,它們是構成畫面形象的基礎,談紀實攝影的藝術性表現也離不開這些因素。如《懸崖村》中,充滿張力的畫面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畫面以中心構圖的方式,將觀者的目光迅速聚焦到陳日只的臉龐上,她的表情仿佛在向觀者訴說著她的苦楚,也表達出孩子們上學路上爬天梯的艱辛。處于畫面三分之一處是陳日只的右手緊緊握住藤條,女孩沉重書包后來自家長深切擔憂的目光,還有那些努力向上攀爬的孩子們,在深深打動觀者的同時也不難體會攝影者在其中藝術性的話語表達。
紀實攝影專題展現時代內核。紀實攝影專題的研究不僅有歷史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說,更是可以直擊當下的,直擊社會痛點,揭示社會問題以及生命的內在力量與價值。紀實攝影專題可以通過真實生活的再現與寫實,記錄了時代風貌,傳遞出人文關懷,展現了時代精神。“作為景觀中的社會,紀實攝影是展示中國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借此窺見時代中的社會變遷和蕓蕓眾生的市井百態。”陳杰的紀實攝影專題以《懸崖上的村莊》發表后,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涼山州委、州政府及昭覺縣立即回應,迅速行動。一條由鋼鐵鑄造的天梯頃刻間矗立在阿土勒爾村,還為勒爾社小學的孩子們興建教室和宿舍,村民居住和孩子們學習的環境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不僅如此,慕名而來的游客也逐年增加,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僅四年的時間懸崖村的命運得以改寫。懸崖村脫貧之路拓寬了當下社會脫貧發展的新局面,也助推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