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以下簡稱“B站”)作為中國“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地,在青年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2020年3月18日,B站公布了2019年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2019年內,B站日均視頻播放量達7.1億次,同比增長63%;月均互動數達24億次,同比增長141%;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為77分。這些數據體現了B站用戶活躍的生命力,也體現了視頻生產者旺盛的創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食類視頻在B站的崛起。在2019年的B站百大up主評選中,共有13位美食類視頻創作者入選。美食類視頻作為傳統的視頻生產內容,看似與“二次元”文化無關,卻在B站顯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受到廣大青少年觀眾的喜愛。本文將從視頻創作者與視頻受眾角度出發,分析B站美食類視頻的特點,探究其火爆的原因。
美食類視頻場景的構建。B站中的美食類視頻的場景是基于用戶需求與視頻內容要求構建的。B站中的美食類視頻多為十分鐘以下的短視頻,而場景構建對短視頻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一個優秀的場景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第二,場景本身也能作為一種信息向受眾傳遞觀點。作為一種隱喻,場景中的信息對視頻內容起到補充作用,也激發了受眾對視頻內容進行多重解讀的熱情,賦予了受眾二次創作的權力。
以視頻創作者“大祥哥來了”的美食視頻創作為例。他的視頻內容主要是試吃價格昂貴的、稀有的食物。一般以極具現代感的都市高樓為拍攝背景。場景起到了一種擬劇理論中“舞臺”的功能。在該視頻創作者的視頻中,視頻背景、高檔的餐具、精致的擺盤共同構成了情景式傳播的一部分,與觀眾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最終實現了沉浸式傳播的效果。
美食類視頻的內容生產。在美食類內容的生產方面,視頻創作者在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創新性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以進入“B站百大up主”名單中的13位美食類視頻創作者的作品為參考,人們把該種類視頻內容進一步細分為美食制作元素、美食推薦元素以及吃播元素。這三種元素在B站視頻中并不是孤立的,成功的美食類視頻包括其中一到三個元素,多種元素融合最終形成了B站美食類視頻的獨特風格。
從視頻表現手法上來看,美食類視頻的視頻語言與當代青年流行文化十分契合。“鬼畜”“小清新”等元素被廣泛應用。以美食制作類視頻創作者“愛做飯的芋頭SAMA”為例,與傳統的美食制作類視頻一板一眼講述制作方法不同,愛做飯的芋頭SAMA的講解語言融入了當下流行的“吐槽”與“可愛”元素,以詼諧的語言闡述自身對食材以及食材處理方式的理解,給敘事單一的教學類視頻增加了親近感。
作為最先采用“彈幕”這一評論方式的視頻網站之一,B站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彈幕社交系統,并在各類視頻中得到廣泛應用。
彈幕社交的互動性。作為一種評論方式,彈幕充分滿足了受眾表達觀點的需要。彈幕為受眾提供了發表意見的途徑,然而,這與傳統的評論有許多不同。首先,彈幕社交具有大眾性。彈幕的呈現不受被贊同數量與發布時間的限制,任何時間、基于任何觀點發布的彈幕,按照視頻內容被平等地呈現出來。有研究認為,要獲得發彈幕的資格必須通過嚴格的身份準入機制考核,即提供正式會員的邀請碼或通過考試。經由這樣對成員身份的篩揀,B站對外形成了歧視與排斥;對內提高了群內成員的依附程度。然而,B站并沒有隨著用戶媒介使用能力的加強提高其防作弊機制的功能。百度等搜索軟件為作弊提供了土壤,同時通過豆瓣、百度問答等社交平臺,用戶間互相交流考試答案甚至整理題庫,這大大削弱了原有篩選機制的功能。筆者認為,這種漏洞是由B站商業布局的改變決定的。隨著B站逐漸拓展其經營范圍與規模,對深度用戶的需求已轉變為對用戶數量的需求,其準入機制必然隨之降低門檻。
其次,傳統評論原有的對話、交流作用被大大削弱。彈幕被發布后,除了對評論進行舉報、點贊外,針對該評論的反饋不會被系統反饋給原彈幕創作者,卻展現給其他視頻觀眾。同時,彈幕具有匿名性,這使彈幕用戶無法進行深入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交流。且由于彈幕發布本身的特點,彈幕信息一般短小而簡潔,內容呈現更加碎片化。有學者認為這造成了彈幕社交的另一個特點——去中心化,意見領袖的作用在彈幕社交中被嚴重削弱。
彈幕社交的特點使B站視頻觀眾交流與其他視頻網站中的交流區分開來。首先,B站美食視頻中的彈幕真正實現了跨越時間、空間的交流。這種交流使用戶的表達欲望與被陪伴感得到充分地滿足。第二,這種社交方式實際上制止了觀點的有效交流,只能加固受眾自身的觀點而無法實現受眾觀點的轉變。
彈幕的文化圈。B站彈幕對視頻的二次創作是獨特的文化現象。有研究認為,彈幕視頻是一種羅蘭·巴爾特描述的“開放性的生產者式文本”,觀眾能夠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對文本進行解碼,并通過彈幕進行編碼,實現了視頻內涵的解構與重構。
以視頻創作者“徐大sao”的美食視頻為例。徐大sao的視頻一般拍攝于他生活的小鎮,除了展示美食外,也展現了他與家人、朋友的日常生活。根據不同的情感需求,觀眾對其視頻進行解碼。除了美食,觀眾還從中解讀出“自食其力的生活”“和睦美滿的家庭”“閑適的小鎮生活”與“多年不變的友誼”等元素。這些多樣化的解讀使處于不同群體的觀眾產生了情感共鳴,視頻進而成為連接不同觀眾群體的紐帶。
更值得關注的是觀眾對視頻內容的重新編碼。B站的鬼畜文化、二次元文化等融入美食視頻的彈幕,形成了獨特的彈幕創作。這些彈幕,以戲謔、夸張的方式對視頻人物的形象、行為進行解構、重構,賦予了人物全新的內涵。在拓寬了視頻的語義空間同時,為二次元愛好者提供了“狂歡”廣場。
消費社會下的物質渴望。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物質文明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質文明的發展帶來了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消費文化的發展。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大量“種草”類視頻涌現。“種草”類視頻即由視頻創作者介紹產品特點,以激起視頻受眾購買欲望的視頻。
2019年度B站百大up主中的美食類視頻創作者中,創作者“吃貨請閉眼”以“探店”為主要看點,對飯店進行專業的評價,并對美食背后的故事進行解讀;創作者“吃貨明3”則以“開箱”為主要看點,他購買當下流行的或新奇的美食,對其口味、質量等進行測評。這些視頻創作以消費文化作為依托,對商品進行宣傳,實質上迎合了當代消費文化。
一成不變生活下的新鮮感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充裕,隨之而來的還有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與休閑時間的日益減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學習之余,追求新鮮感、刺激感成為青年受眾觀看視頻的重要目的。在B站美食類視頻的選擇中,就體現為展現創意的視頻受到廣泛的歡迎。“敬漢卿”“記錄生活的蛋黃派”與“翔翔大作戰”便是此類視頻創作者的代表。他們運用極富創意的方式加工、食用食物,為視頻受眾帶來了新奇的體驗。為視頻受眾帶來感官刺激的同時,激發了受眾的好奇心與興奮點。
孤獨社會下的情感需求。“陪伴感”是當下視頻制作的一個突出的受眾需求。當代青年面臨的精神壓力、孤獨感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觀看視頻成為當代青年緩解壓力與孤獨感的重要手段。根據這一市場需求,B站美食視頻創作者創建出不同的與美食相關的場景,借由“美食”這一載體提高觀眾的“在場感”,進而達到“陪伴”的目的。
以視頻創作者“徐大sao”為例,他的視頻常常融入他與親人、朋友日常相處的情景。熱鬧的氣氛、充滿溫情的畫面,彌補了屏幕前觀眾“陪伴感”的缺失,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情感慰藉與精神滿足。而視頻創作者“盜月社食遇記”則致力于展現美食背后的風土人情與溫情故事。這些具有人情味的故事使美食節目的受眾在了解美食的同時,得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精神力量。
通過對受眾心理的精確把握,B站美食類視頻迎合了當代青年人的心理,且對青年亞文化進行了廣泛的借鑒、融合。由此,B站的美食類視頻產生了獨特的風格,且受到廣大青年群體的喜愛。這為受眾中心論語境下的視頻創作提供了借鑒,也為研究青年文化提供了相應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