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媒體發展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獨占輿論高地,“我發新聞你來看”的傳播方式早已不復存在。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采、編、發、收、評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人人都是宣傳員,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時代已經到來。為了適應這樣的外部環境變化,傳統媒體基本都成立了自己的融媒體中心,普遍按照移動優先的原則,根據傳播內容的特點,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發布消息,以期通過適應這一形勢變化,遏制傳統主流媒體日漸被邊緣化的趨勢。
與傳統媒體相比,融媒體所需要的新聞稿件除了要求發稿速度更快,其內容形式也與傳統媒體平臺的稿件有很多不同。然而,傳統媒體的很多記者在正常采寫稿件的過程中,直接將傳統媒體平臺的稿件搬到了融媒體端。由于融媒體有自己的傳播規律,觀眾不買賬,傳播效果很差。
2020年11月1日上午,天津南環鐵路維修有限公司在南環鐵路橋梁維修過程中發生坍塌事故,造成多名人員傷亡。天津當地媒體天津日報的反應還算迅速,第一時間在其融媒體客戶端以《李鴻忠廖國勛到南環鐵路橋坍塌事故現場指揮救援處置》為題進行了消息推送。然而,這篇500多字的文章,除了開頭部分的75字簡要介紹了事故情況外,其它部分全部是市領導如何重視,現場提出了哪些要求等內容。對于此類突發事件,傳統媒體發稿有著嚴格的審簽稿制度。稿件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把關才能播發,這無可厚非。然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平臺存在巨大差異,兩者的傳播規律更不一樣,稿件不經任何處理,從傳統媒體拿來直接在融媒體端播發就不合適了。很多網民在網上喊話,典型的喪事當作喜事辦,媒體太官僚等。
與此相反,央視《新聞聯播》作為傳統媒體中絕對的王牌欄目,一直受到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為更好適應媒體發展的需要,用新傳播語態發聲,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了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這一新媒體節目一方面高度關注當下的社會熱點給予評論;另一方面,各位主播一改時政新聞的播音狀態,用通俗語言傳遞主流聲音,態度輕松活潑,節目極接地氣,一時間好評如潮,每期節目的播放量都在千萬次以上。
隨著采錄設備的大量普及,安陽廣播電視臺早已開始用普通觀眾拍攝的第一現場素材來充實自己的新聞節目。特別是在民生欄目中的好人好事、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各種突發事件的報道,有很多精彩瞬間和珍貴影像來源于受眾。一般情況下,此類節目只要有新聞現場的視頻就會受到群眾的關注,甚至很容易被上級媒體采納播發。為進一步挖掘好這一新聞,富礦、安陽廣播電視臺的記者還專門與消防、救援、安防監控等部門建立聯系,有針對性地搜集新聞線索和各種精彩的現場視頻。
在短視頻大行其道的當下,這些鮮活的現場視頻正好適應了新媒體短、新、快、活的互動傳播趨勢。除了在傳統媒體平臺播發外,廣電專業團隊對這些視頻素材二次加工、包裝剪輯,以新語態發聲,以網絡化方式在兩微一端推送,必將進一步提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一段時間來,安陽廣電融媒體中心在嚴格把關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大了此類短視頻的推送發布,從奇聞異事、法律維權到事故救援,精彩的視頻加上極具正能量的引導評論,使安陽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端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促進整個融媒體中心的良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27日早晨八點,安陽市17路公交車上一位老人突然暈倒。公交車駕駛員在征得車上乘客同意后直奔醫院。車上乘客有的撥打120電話,有的幫忙照顧老人,交通民警也駕駛警用摩托為公交車開道,眾人合力為搶救老人贏得寶貴時間。這一感人過程被公交車內外的監控攝像頭全程記錄下來。記者拿到視頻后,截取素材的精彩瞬間,一方面使用馬賽克等技術手段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另一方面利用快鏡頭、變形畫面等特技控制視頻節奏,突出主題和網感,向社會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視頻推送后,抖音號首日播放量就超過50萬次,不僅使安陽廣播電視臺的新媒體端獲得了極高點擊率和留言,而且河南廣播電視臺《聞達天下》欄目和大象新聞客戶端也第一時間給予了轉發。
在人們所熟知的傳統電視現場直播節目中,主持人帶著觀眾走進新聞事件現場,多機位調度,畫面經過現場導播剪輯,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相對于這種高投入、大兵團作戰的電視現場直播而言,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主流媒體開始嘗試慢直播。目前,慢直播在業內還沒有一個規范的概念,但從其字面理解,慢直播是對一個場景超長時間的原生態記錄,因此直播時間很長,節奏很慢。這種直播形式沒有節目現場快節奏的節目調度多層次展示,只是將現場的一個或多個現場攝像頭接入直播,畫面不經剪輯,沒有現場解說,直播過程沒有外界的任何干預。
也正是由于這種節目形態單一,沒有門檻,看似誰都可以做,因此視頻來源的權威性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傳統媒體在權威資源的獲取上有著先天優勢。特別是面對某些突發事件,很多新媒體受各種宣傳政策的影響,往往集體失語,甚至胡言亂語。此時,傳統媒體正好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發布權威消息。如果在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再用新傳播語態發聲,突出網絡思維,提升節目傳播的有效性,慢直播等新的節目形態必將受到更多群眾的認可和關注。
為奪取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全面勝利,武漢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央視將施工現場的視頻監控接入自己的融媒體平臺開始慢直播。雖說受各種條件所限,現場沒有各種景別的畫面剪切,只有固定監控機位,沒有解說,只有噪音,但這一新的節目形態卻受到了網友的極高關注。廣大網民稱呼自己是云監工,最高時超過千萬人在線觀看。傳統媒體搭平臺,廣大網民來發聲。連續的觀看體驗再加上評論區內不斷更新的精彩評論,為觀眾帶來了真實而獨特的參與感。慢直播不僅讓傳統媒體自始至終身處輿論場,忠實陪伴自己的目標受眾,同時有效釋放了大家的關注情緒。在之后的武漢疫情期間江漢路步行街直播、中美摩擦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直播中,這一低成本、高熱度的節目形態均獲得了極大成功。
現在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把主戰場往移動平臺轉移,核心資源向融媒體端傾斜。但對于眾多經營情況日趨困難,經濟狀況普遍不好的基層媒體而言,融媒體端與傳統平臺間的沖突卻經常發生。
目前,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呈斷崖式下降。在傳統平臺與融媒體端的雙向投入,讓多數媒體單純依靠財政和廣告難以為繼。對于很多媒體而言,不斷減少的廣告收入還主要來自傳統平臺,融媒體端還沒有健康發展起來,許多兩微一端在花錢賺吆喝,高投入低產出,甚至“不掙錢”。在這種前提下,很多記者將重大新聞消息在移動端首發,會不自覺地進一步削弱傳統平臺的影響力,對穩定傳統廣告收入產生進一步影響。因此,傳統媒體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新媒體與傳統平臺的關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把移動優先的道路堅定走下去,想盡一切辦法讓融媒體端盡快成長,使融媒體叫好又叫座,成為傳統媒體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通過融媒體健康發展來帶動支撐起整個傳統媒體的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