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應當是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因此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影視作品更應當有效利用影視傳播的媒介平臺,在具備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兼具良好的社會效益。《八佰》作為一部講述抗日戰爭事跡的戰爭題材電影,之所以能創造挺進內地影史前12名的佳績,與其在建構愛國主義宏大敘事的同時有效借助了大眾文化的優勢,將教育性與娛樂性、商業性與導向性相融合的制作模式是分不開的。
凡·登·海格曾指出群氓文化有兩個特征,即經濟上的回報與潛在的巨大受眾群,因此,能否有效借助大眾文化的特征建構傳播主流價值觀也成為衡量以愛國主義敘事為主要內容的主旋律電影傳播價值的一項重要標尺。以《八佰》為例,該片雖然以抗日故事為主要內容,但在演員的選擇上容納了不同年齡階段受眾的審美需求,既有姜武、梁靜、侯勇、劉曉慶等為代表的中生代演員,也有唐藝昕、歐豪、魏晨等青年演員及張俊一等新生代演員,使不同年齡階層的受眾在觀影時都能喚起審美情趣,滿足審美需求。
大眾文化的定義指出,高雅文化所引發的是人們道德上和審美上的反應,而大眾文化僅會激發一種轉瞬即逝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檢視,除了揭示自身本來就提供的一點內容外,別無他求。《八佰》在借助大眾文化特征的同時,同樣寓教育性于娛樂性之中,通過愛國主義敘事傳播正向的人生道德價值觀與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聲畫結合,使受眾最大化地接受其所帶來的潛在的價值觀宣傳。
創新戰爭片神話形式,滿足受眾精神需求。民族責任感作為愛國主義敘事的核心情懷在主旋律電影中多扮演著核心內容予以展示,《八佰》也不例外。該片以“八百壯士”事跡為主要內容,講述了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八十八師的一個加強營,在蘇州河畔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但與國內其他戰爭題材電影不同的是,該片在建構神話言語敘事模式時,并不完全以傳統的、單一的二元對立結構為主,而是從普通人的蛻變成長出發,記錄了每個戰士都經歷了由個人私欲到追求民族大義、實現人生價值的轉變。該片將神話素的意義更多放諸于精神力量之上,用更多的篇幅去解構人類的心靈結構,呼應了“平凡中見偉大”的主流文化核心,使受眾都可在影片中找到與自我相對應的角色擔當,喚起情感共振。
以顯性內容傳遞潛在內涵,建構主流價值觀。在有效利用大眾文化特征的同時,《八佰》同樣在文本敘事中有效利用了與戰爭相關的文化符號,以顯性的符號元素建構深層意義,例如多次出現在片中的“白馬”這一文本符號。它作為電影中的外顯內容,蘊含著作者的深層愿望,對于處在觀影過程中的受眾來說,初級指意系統中的白馬所指僅為“一只被遺忘的比賽級品種馬”,而在結合電影故事背景的次級指意系統中,白馬的所指則成了“希望與覺醒”,旨在呼喚受眾的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圖片的內涵并非簡單地為影像的制造者所生產,而是被既存的文化系統激活,《八佰》中的具有愛國主義所指的影像符號也并非為導演所生產,而是將這些神話素與主流價值觀進行了有效結合。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民族團結、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正向所指的神話素也更容易激發受眾的共情,且在經歷過全民抗疫、共克時艱的社會背景下,一部以普通民眾為敘事視角的愛國主義電影也更能喚起受眾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團結感。影片中所建構的堅毅不拔、團結自強的主流價值觀也更易于傳遞于受眾的自我意識中,實現教育導向與娛樂導向的有效結合。
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受眾取得良性互動。《八佰》制作團隊在電影上映期間對新媒體平臺的有效利用同樣也是獲得良性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電影上映期間,制作團隊通過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官方賬號與受眾實時互動,在2020年8月21日(即上映當日)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宣傳文案“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謝謝,每一位平凡英勇的展示,電影《八佰》上映,正式登陸全國影院!”確立了該片“平凡中見偉大”的宣傳基調,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該條微博在發布后獲得76萬次轉發,8767條評論及19萬次的點贊,“電影八佰0821”也在當日起成為了新浪微博的熱搜話題。同時,制作組在抖音的官方賬號定期更新劇組及電影剪影短視頻,發布電影幕后的拍攝過程、導演及主演的心路歷程等短視頻,使受眾能夠更多地了解電影的拍攝過程及制作組想要傳遞的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消減傳受雙方之間的信息差,使受眾能夠更有效接收影片所傳遞的精神內涵。制作組對新媒體平臺的有效利用也能夠及時接收已觀影受眾群的反饋,從而有效改進電影后期的宣傳方向,確保電影上映期間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保證經濟收益與社會價值持續地良性實現。
教案設計能夠有效利用大眾文化的特征與優勢。高校教師在設計教案時不僅應當將專業課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還應適當將思政內容與大眾文化相結合,利用大眾文化的特征與優勢將課程內容通俗化,使學生便于理解。高校學生群體作為青年群體中的成員,更易于被具有一定娛樂性、流行性、偶像臉性的文化內容吸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也可將這些因素有效利用,這也要求高校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和科研工作的同時,實時了解當下的流行文化,掌握當下流行文化中的“爆梗”元素,例如,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在2020年9月14日發布以《這條有味道的新聞,令我們肅然起敬!》報道貴州民警楊應學為幫助村民當機立斷跳進糞池的事跡,該新聞沒有采用普通新聞的常規標題,而是采用了經常被網民用來調侃的“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新聞”作為標題,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在吸引網民關注的同時對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該推文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及1萬次點贊,由此可見,高雅文化與先進思想并不總是與大眾文化處在二元對立的狀態,只有將二者有效結合,發揮其二者本身的優勢,才能使先進思想與主流價值觀更易于被大眾群體接受。因此,高校教師在進行教案設計時也要將課程思政與大眾文化進行辯證結合,從大眾文化中擷取正向元素,在課程思政中融入流行文化,使學生能夠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有效地接收大眾文化的正向部分,能夠有意識地識別正向的大眾文化與低俗的大眾文化。
控制案例教學中神話素的意義增生。列維—施特勞斯指出,神話的運行方式等同于語言,如組成言語符號的詞素與音素一樣,神話素無法獨立生成任何意義,除非通過某種組合方式。將神話素的建構放諸于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在展示相關案例可以控制案例的次級內涵的生成過程,尤其對于其他專業課教師而言,將專業課中的相關案例賦予思政內涵更為重要。由于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及原生家庭,其個人的教育背景、思想認識、性格特征都有著個性化差異,同一案例經過不同學生的二次解讀會生成若干個新的意義內涵,容易產生信息差或歧義。因此,教師對案例的解讀及教學課件的文字解釋是控制案例意義增生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在備課過程中對案例進行意義的再創造,挖掘案例當中可用的思政部分,以學生作為第一視角選擇與設計案例,盡可能從受者喚起受者的共情能力,同時錨定案例的意義生成,借助群體易受暗示且容易夸大情緒的特征,從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規范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
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師生良性互動。高校教學工作同樣屬于傳播行為,因此及時接收受眾的反饋對于教學工作的改進也同樣重要。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也可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取得課下互動,及時獲取學生反饋,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外的道德思想,從而通過學情改進后期的教學內容,使課程思政能夠更加有的放矢,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師生的良性互動也能消減傳受雙方的信息距離,降低信息鴻溝和刻板印象,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可通過制作思政科普視頻、直播教學等方式創新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衍生的流行元素和媒介,借助青年亞文化的特征,寓教育性與娛樂性于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助推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對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八佰》作為一部成功取得主流價值觀良性傳播的愛國主義電影,其背后所挾帶的愛國主義神話建構及對群體特征的有效利用,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工作也可帶來一定的啟示。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利用大眾文化的特征創新教學、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進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使課程思政的效力發揮最大化,讓課程思政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助力高校學生的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