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宥安
“交流中我們不能總哀嘆壁壘渴望橋梁,而要通過各種方法去尊重‘邊界’。”《對空言說》的作者約翰·杜翰姆曾這樣描述現今的交流現狀。回溯中國的國際傳播史,史安斌等(2021)將其分為了三個階段: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改革開放時期的“世界之中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的“中國之世界”。從最初的二元對立到如今的“全球中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完成了巨大轉變,但國際傳播影響力仍捉襟見肘。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從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五個維度突圍,并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維度。在國際傳播中,中華文化的對外輸出始終是傳播的難點和痛點,但作為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我國,文化應該是未來我們實現突圍的重要發力點,因此筆者將側重文化感召力這一維度著重探討建設策略。
現今智能媒體的興起,使文化的跨國傳播擁有了更多可能。李芊芊(2021)認為在面對中外文化摩擦的處理上,智能媒體經大數據形成的高接納度的“話語邏輯”與“敘事形式”能有效提升文化自洽度。同時在面對國際傳播的文化折扣問題上,也能經大數據挖掘與多手段的呈現彌補過往文字傳播的局限,加深不同國家用戶的信息理解程度。同時,智能媒體的出現還極大豐富了內容的呈現形式,韓飛等(2021)認為隨著智能媒體的融合與技術的驅動,諸如《以古為友》這類新媒體與國際頂級機構合作類型的紀錄片,會成為國家形象建設的新趨勢。同時智能媒體加持下的中國文化軟實力,以紀錄片為媒在網絡空間完成升維迭代,能更進一步地聚焦人類共同關切,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前人學者在智能媒體對國際傳播的影響方面雖然做了深入論述,但僅停留于影響層面未對提升文化感召力的具體措施進行論述。因此筆者將從國際傳播視角出發,著重探討智能媒體對中華文化感召力的提升策略。
在跨文化的傳播交流中,主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群體。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針對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提出過高低文化語境的論述。在愛德華·霍爾看來,文化傳播是傳受者編碼與解碼的共同作用,“高語境文化”更依賴語境的作用,而“低語境文化”則更關注文本本身,因此在高低語境文化之間的交流中,易因解碼障礙導致文化隔閡的出現。
這一理論充分解釋了我國跨文化傳播受阻的原因,作為“高語境文化”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晦澀、深邃的,其在面對“低語境文化”的直接、淺表時,因解碼方式的不同難免會產生文化上的誤解。例如中國人更習慣對語境的解讀,關注話語背后的深刻內涵,而西方人則僅停留于內容表面,關注淺表的字面意思。
而智能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的文字的局限,視頻的興起催生了傳播生態的變遷。視覺化元素的加入使內容更直觀生動,大大減少了文化交流中的解碼折扣,同時也降低了我國文化“出海”的難度。
智能媒體加持下,內容的轉變涵化著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也改變了國際傳播的生態格局。在這樣的變革背景下,筆者將從情感語境、形式創新、語態變遷這三個維度逐層降維,以此分析智能媒體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的具體策略。
情感藍海下的語境考量。為消解高低語境之間的文化折扣,在傳播策略上應將情感傳播置于核心位置。直白的情感表達相較隱晦的理性說理更易打破原有屏障,拉近不同文化背景雙方的心靈距離。雅各布森曾提到“語境”對傳播的積極影響,因此中華文化在借智能平臺主動出圈時應抓住情感藍海的空白,構建適應中華文化的情感語境,選擇與文化匹配的情感場域。同時,在情感藍海的挖掘上面,要引入多維的評判標準并注重時機時宜。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近兩年公共衛生議題的升溫,我們應把握時機向國際社會推廣中藥文化,從單一具象化文化入手推至整個中華文化的情感內核,并以此來逐步提振文化感召力。在具象化的中藥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要著重對中藥文化背后情感因素進行深度挖掘,中國歷史上中藥文化意指“以仁存心”的醫德與中國人民的人性關懷,這既符合當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又能建構正面的國家形象。我們可以從這一具象化角度出發升維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例如可以在闡釋中藥文化的人文關懷的同時推介中華孔子文化中對“仁德”的提倡,或書法文化中對“止于至善”“不自知”——謙遜情感的雕刻。總之,只有從具象化視角入手抓住不同文化背后的情感邏輯,才能升維至宏觀層面,從整體上有效提升文化自洽度。
形式創新中的平臺布局。當下智能媒體技術的發展促成社交媒體平臺的飛速勃興,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也不能僅僅局限于以往紀錄片、宣傳片的固定思維,新興的網絡短視頻、直播等多元媒介形式都是文化“出海”的絕佳載體。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在下放話語權的同時也增強了內容的包容度。不同于以往文字的局限,現今圖片、視頻、虛擬技術、直播技術等的應用,極大了消解了“高語境文化”面臨的“在地化”轉接難題,傳播形式的變遷為文化產品的“編碼”與“解碼”搭建了更為便捷、易通的交流橋梁。
現今以青少年為主要用戶群體的TikTok平臺,是中華文化紓困破局的最佳渠道。青少年群體對新興內容、新興文化擁有較之其他群體更高的接納度與包容性,也愿意給予不同文化較為平等的展現機會。同時青少年群體相對成年人較窄的“經驗域”,意味著他們受傳統媒體的框架建構的影響更小,這為消解中外文化鴻溝的阻礙提供有力條件。因此,在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我們可以利用TikTok智能平臺的優勢,通過主動設置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議題,并發起能激發“米姆式傳播”的與中華文化相關的互動挑戰話題,并借助信息流、影響流的多級傳播效果與平臺推送資源的傾斜,增加中國文化的國際曝光度,從青少年群體入手喚起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語態變遷中的激活因子。從具體的傳播內容上看,文化傳播還應注重具體內容的語態轉換。在文化推介中,除了傳統的主流旗艦媒體外,還應打造多元的敘事主體矩陣,通過差異化視角互補來豐富文化傳播中的語態類型。例如可以大膽吸納諸如李子柒、阿木爺爺這類民間意見領袖的“民間之聲”,或者借助郭杰瑞、歪果仁研究協會這類親華知華的海外媒體的“國際之聲”。通過豐富傳播視角,消弭過往跨文化傳播中的交流鴻溝,增強與海外用戶的情感“接近性”。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英國學者Michael Hoey提出的詞匯“觸發理論”的啟發,我們在話語表達上可以將表達重心置于外國用戶熟悉的中華傳統文化上。例如在分析李子柒與阿木爺爺的傳播內容時,以外國用戶熟知的傳統農耕文化和以魯班鎖為代表的手工文化為內核構建自己的傳播內容,通過傳統文化元素的使用激活用戶認知基模中的認同感,以此吸引用戶的關注,促成當代中華文化的推廣。這也啟示我們,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媒體的數據監測技術,通過用戶畫像抓取受外國用戶追捧的傳統文化因子,再借助個性化的內容制作精準投送直抵用戶,以此實現當代中華文化的“借船出海”。利用智能媒體技術結合語態變化與敘事邏輯的創新,能大幅提升傳播的觸達率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
現階段我們應利用好智能媒體機器演算的技術紅利,著重提升文化的轉化度,最大化消解“高低語境文化”差距造成的中西文化隔閡。同時,還應該加大中國當代文化的推介力度,可以從飲食文化、書法文化、中藥文化等具象化角度入手,對宏觀議題逐層降維;還應借助中國的民間網紅配合親華、知華的海外媒體,運用短視頻、直播、VR等新興形式“造船出海”。除此,中華文化還應大膽跨界出圈,借用聯名、限定等方式與知名品牌合作“借船出海”。然而,在借助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要警惕諸如隱私泄露、信息繭房等負面隱患。因此如何最大化、最恰當的利用好智能媒體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將是未來文化跨國傳播工作研究的首要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