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明
當電視人還在滔滔不絕地和學新聞傳播的學生講“五個W和一個H”時,抖音等這樣的東西打了電視人一個措手不及,甚至打了一個耳光:等電視臺發布信息,黃花菜都涼透了。
開編前會的時候,我說今天是中國人傳統重陽節也就是“敬老節”,你們今天怎樣的策劃都可能超不過昨天我們頻道搞的一個敬老活動。幾對金婚老人的“情話”,真的很打動人,真的很有傳播價值,真的很有厚重的歷史感,真的很容易被人接受,他們說了什么呢?
一位70多歲的爺爺說:“我們結婚50年了,結婚前,老丈人只提了一個要求,‘你如果不入黨,我就不會把女兒嫁給你。’”爺爺當年欣喜的是,那時他已經是黨員了。
就這個“同期聲”就足以撐起這條短視頻的核心點。我要記者用頻道官方媒體賬號做成短視頻發布一條“金婚情話”,今年建黨100周年的大背景下的這句話,足以證明“黨員”這個身份的時代價值和歷史價值。因為當年未來的岳父認定了女兒對象只有是黨員,才足以證明未來女婿的人品、能力、素質。
你說,今天記者急著一天去尋找重陽節的新聞報道題材,估計也找不到這樣的采訪對象。如果搞活動的同事不是從事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他只管把活動做完,他才不會管你說了什么,能不能成為好新聞。那么這樣的“新聞點”,無論如何你是捕捉不到的。
所以,我說所有的電視記者在新的媒體生態下要快速“轉身”,不要攝像記者只管拍畫面,文字記者只管回去寫文稿,就是沒人關注在現場最具價值的現場細節,對當下最火的短視頻創作,你如何能抓到最具價值的視頻呢?
為什么抖音當中一些普通人用手機拍的某個短視頻比你“認認真真”拍的新聞更具吸引力呢?因為他知道受眾更想看什么,而你作為一個專業的記者只關心自己能不能成稿,而不考慮受眾最主要的需求。所以,你的傳播效果當然大打折扣。如果你的傳播渠道還不“迷人”,你可能就在做無用功。
在“接受美學”的概念中,不被接受的美是還沒實現的美。你辛辛苦苦做的“傳播內容”沒有人接受到,你的媒體都是沒有價值的。我希望記者不管是拍的還是寫的,還是做活動的,都該有一雙“慧眼”發現令人興奮的點,然后通過自身媒體的各種渠道迅速傳播出去,這樣才是個當今的好記者。
我在和學生講新聞時效性的時候,反復強調當今的新聞時效性和歷史的新聞時效性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
搶先和搶鮮,都已經有了更新的技術手段,看你怎么運用了。我最著急的是,今天紙媒的記者都知道視頻怎么做,電視記者還在以為自己是做視頻最專業的選手。可攝影還是攝影,文字還是文字,編輯還是編輯,最后等著合成,就是沒人發現那個最有價值的片段,而往往就是那個片段引爆了輿論,成了影響力最大的“爆款”。
新視頻時代,電視人真的不能再墨守成規了。要用鏡頭,更要用眼睛。對電視人而言,眼睛比鏡頭更重要。鏡頭已不是你的獨門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