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虹
說到“聲音導游”,很多去過博物館的人都接觸過。數字化時代已經讓游客可以戴著博物館特制的耳機,一邊走一邊聽導游詞,走到哪里耳機里的聲音說到哪里,方便也有趣。除了旅游景點里配備的“聲音導游”,還有一種以“有聲書”的形式存在的“聲音導游”,能夠不限時間地點地帶領讀者/聽者神游天地。
2021年筆者加入江西省精品圖書《江西文化符號叢書》的有聲錄制團隊,錄制了其中《豫章文化》全書以及《廬陵文化》中的部分章節。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該叢書在2021年上半年以全媒體圖書的形式正式出版。除了閱讀紙質書上的文字與圖畫,讀者還可以掃二維碼在線聽書,數字化的方式讓傳播更具廣泛性、陪伴性和便捷性。回顧有聲書的錄制過程,有辛勞,有收獲,更有一些聲音創作上的收獲。
近年來,有聲書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解放了人們的雙眼,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讓受眾能夠有效利用碎片時間,也極大拓展了優質書籍的傳播空間,正如專家所說,“‘聽書’這種有聲閱讀形式正在某種程度上重塑出版的生態,帶有趨向性和指向性。”這次由江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合力打造的《江西文化符號叢書》定位“全媒體叢書”,可以看可以聽,極大提升了閱讀品質。
由于任務重時間緊,二十多天的時間需完成錄制及驗聽,剛開始心理上是緊張的,但當拿到書稿之后,精彩的內容立刻激發了筆者對二度創作的渴望。江西素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兼容并蓄的贛文化激勵著贛鄱兒女勇立時代潮頭。“《江西文化符號叢書》是對優秀贛鄱文化的集中梳理,是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增強我省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也是慶祝黨的百年華誕的獻禮之作。”而豫章文化又是贛文化的代表。豫章即南昌,筆者生于斯長于斯,是每日呼吸到的空氣,是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一切。人們經常詢問“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其實還應該加一個問題:“我在哪里。”無論南昌之于讀者/聽者是故鄉還是他鄉,知道“我在哪里”是對一座城市的尊重與熱愛。于是,這份熱愛貫穿于備稿的整個過程,形成對創作的熱情,激發了強烈的創作靈感。這種心理上的調整就像運動員比賽前的壓力轉化為動力,激動、興奮,有利于找到演播最佳狀態。
如果說耳濡目染、朝夕相處的城市印象是一種廣義備稿的話,那么狹義備稿就體現在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上。《江西文化符號叢書》之《豫章文化》一書的作者是江西省研究歷史文化和民俗的專家陳立立,他從史學的角度用文學的表達方法,從五個方面還原南昌的文化底蘊:江西首府、名勝古跡、俊采星馳、美麗鄉村、豫章民俗。南昌是一座有著兩千兩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如書中所說,豫章文化的符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提取典型內容。書中提到的歷史淵源、傳說典故都頗為精彩生動,作者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引人入勝。具體到備稿,因為書中涉及不少文言典故,則需要演播者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能夠將晦澀的文言文理解通順,合理斷句,讓聽眾僅僅通過“聽”就能聽懂文言。
例如書中第6頁:北魏道元 《水經注》也載:“和帝永元中,豫章太守張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贛江洪水,冬夏/不增減,水清至深,魚甚肥美。”
第203頁: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于巨甌。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置之竹架。
在備稿的過程中,筆者進行了必要的斷句并在書稿上做了記號,“形之于聲”時有意放緩了語速,以便讓聽者能夠聽懂,理解順暢。
《豫章文化》是一本關于南昌的歷史文化書籍,在寫到相關年份時,既有朝代的紀年,也有現代紀年法,比如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寫到相關地名時,既有古時候的稱謂又有如今的稱謂,比如廬陵(今江西吉安市)、蘄州(今湖北羅田縣)、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關于括號里的文字讀還是不讀,筆者最初也有一些糾結。讀,難免影響語句的連貫性;不讀,似乎又少了些解釋說明。后來基于讓聽眾聽得明明白白的考慮,筆者認為還是應該讀出括號里的文字。
在“南昌方言”章節中,收錄了一個保留歷史痕跡的方言詞條“別宅子”,意為明清時期有錢有勢之人在外購置別宅所生下的“私生子”,被人看不起,后來演變成方言中罵人的詞匯,如今可歸為“臟話”一類。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這一詞匯記錄在案反映了方言的變遷,但如果把它讀出來又似乎顯得有失雅致。后經筆者與編輯商榷,沒有錄制這一詞條的有聲版,也是“可看不可言”了。
在有聲書的錄制中,并沒有多大多難的問題等待演播者去解決,但是對一些細節的探索以及對這些細節的完善,往往豐富了整本書的有聲語言創作。
解決了讀與不讀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怎么讀的問題。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作者的作品各有各的風格,演播出來也應該具有不一樣的色彩。就如演播藝術家李野墨老師所說“任何文本……它的文字一定有它文字上的特色,我們要對它加以特別適合它這種文字形式的一種演繹和傳播。”筆者近年來也錄制了一些有聲書籍,多以游記、散文類作品為主,作者主觀色彩較濃,所以在二度創作中需要努力再現作者的“第一視角”,盡量貼合字里行間的情緒。而這次錄制的《豫章文化》從宏觀角度出發,立足文化自信,多方位展現南昌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文字風格莊重質樸又不失生動有趣,不同于純粹的個人游記隨筆。
《江西文化符號叢書》總共12冊,包括《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戲曲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中醫藥文化》等八種特色文化和《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四種地域文化。“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江西文化濃墨重彩、影響深遠。這些獨具魅力的江西文化蘊含著溫潤的力量,氤氳在歷史的光陰中,匯聚在時代的大潮中,滋潤著廣袤的贛鄱大地,滋養著廣大的江西兒女。”在錄制《豫章文化》的過程中,筆者的情緒基調是建立在對南昌這座城市的熱愛上:對文化的自信,對城市的自豪。筆者最初嘗試了多種聲音狀態,活潑的、深沉的、高亢的,后來幾經試驗,最終將聲音定位在“溫暖明亮的講述”上,讓聲音氣質符合文本氣質、符合城市文化氣質。
《豫章文化》一書談古論今,從五個方面詳述南昌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而有聲演播者就是那個將文字轉化為聲音,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聲音導游”。其實這有一點類似于紀錄片的配音,但較之紀錄片有影像的優勢,人文類書籍的有聲播讀更需要以聲音去引領聽眾。只有真切感受到了聽眾的“存在”再通過聲音的演繹,才能讓客觀的史料變得生動鮮活,讓趣聞軼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有聲書的聽眾如何設定?筆者在準備的過程中為自己也為聽眾做了一個畫像——在《豫章文化》的有聲版中,“我”是一對一的“聲音導游”,“我”帶著“您”去了解豫章的古往今來。“您”是誰呢?在“我”的想象里,“您”對歷史很感興趣,“您”可能知道一些南昌的民俗,“您”或許就生活在南昌,每天都要吃拌粉瓦灌湯;“您”也可能還沒來過南昌,但“您”知道南昌起義、八大山人、滕王閣,這兩年還聽說了海昏侯……
在對聽眾進行畫像之后,“我”對“您”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變身為“您”的“聲音導游”,給“您”講述這座歷史名城的前世今生。“我”的聲音親切,語調和緩,語氣隨內容變化而變化,“您”跟隨我的聲音訪古探幽,或悲或喜,這一趟聲音旅行真是穿越時空讓人難忘。
筆者記得小時候,夏日里納涼的老人們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給小孩子講南昌萬壽宮許遜治水的故事,聽得這些小孩忘了被蚊蟲叮咬的痛癢。每一座城市都不缺少故事,故事是滋潤地域文化的甘泉。在這本《豫章文化》中也嵌入了不少有趣生動的傳聞典故:狀元橋戴衢亨中狀元娶丫鬟的故事,杏花樓婁妃與唐伯虎的師生情義,滕王閣王勃意氣風發登閣賦詩的故事,不勝枚舉。
與純小說類有聲書不同,人文類書籍在有聲創作時如何在客觀中加入故事感,需要拿捏分寸,既不能刻板生硬,又不能純粹繪聲繪色;既要在情節變化中“跳得進”,也要“跳得出”,敘述與演繹差別不能太大,但也要有一定的差別。
《豫章文化》是一本文字、聲音、圖畫相結合的全媒體圖書,講述了豫章文化深厚的內涵,展現了贛鄱文明的風采。作為該書的有聲演播者,筆者感到無論是對地域文化的了解還是對有聲演播的探索都大受裨益。在以“全民閱讀”為國家文化戰略舉措的背景下,“聲音導游”這種形式必將在更多的有聲書籍中出現,在普及和傳播優秀文化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引自播博匯公眾號趙麗華《從朗讀到有聲閱讀:閱讀史視野中的“聽書”》。②④引自江西宣傳公眾號:《獻禮建黨百年華誕!《江西文化符號叢書》出版發行》。
③引自播博匯公眾號:《演播藝術創作接受的精品與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