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慧
紀錄片是紀實影像創作,真實是紀錄片創作的前提,同時,紀錄片也是創作者價值觀和審美的體現,是詩意的藝術創作。近年來受到大眾廣泛關注的紀錄片無不是兼具客觀屬性和詩意特點的作品,無論是影像風格、配樂特點還是解說與訪談的剪輯,乃至紀錄片深層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都體現出詩意的特點和風格。
紀錄片的詩意體現在畫面、配樂、解說、同期聲、結構、文化底蘊等各個方面,全方位營造出詩意的文化氛圍。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是在統一的基調之下的有機配合,更是在統一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之上的顯性因素。以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的紀錄片作品《掬水月在手》為例,這是陳傳興導演拍攝的記錄著名學者、詩人葉嘉瑩的紀錄片,它用唯美的鏡頭、細膩入微的訪談、余韻悠長的配樂、天馬行空卻又嚴謹獨特的結構營造出詩一般的意象,帶領觀眾走近葉嘉瑩先生歷經坎坷、閱盡滄桑、詩詞為伴、傳奇豐富的人生。兩個小時的作品讓人如醉如癡,這部紀錄片蘊含的詩意內涵與元素恰恰可以作為了解紀錄片詩意形態的典范。
視覺上的詩意:鏡頭詩意化的蒙太奇處理。紀錄片通過影像呈現故事和詩意,通過光線、構圖、色彩、動靜等鏡頭的運用來寫“詩”,在通過畫面的選擇、剪輯呈現詩意。《掬水月在手》一開始就運用了大量龍門石窟的石窟造像、壁畫、碑拓、地圖等畫面,光影與色彩很講究,看起來沒什么聯系卻展示了主人公出生成長的中國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時期,大量蒙太奇的運用營造出古今交融的歷史感和文化感。
在表現主人公在國破、喪母、喪女等人生悲劇時,大量運用枯枝、落葉、冰雪、荒原等畫面交錯剪輯,用環境的悲涼、蒼茫、寒冷、蕭瑟反映主人公內心的痛苦、絕望和巨大的孤獨感。每一幅畫面都是一行詩句,每一組蒙太奇都是一首小詩,視覺上的詩意油然而生,帶領觀眾領略詩意的視覺美感。
聽覺上的詩意:精妙而豐富的配樂。作為紀錄片的重要元素,配樂的作用堪稱點睛之筆,對于立體詩意氛圍的營造非常重要。如果說語言傳達的是理性的、確定的信息,音樂則是傳達感性的、朦朧的信息,對于詩意氛圍的營造、觀眾想象力的打開至關重要。
《掬水月在手》的配樂是請日本作曲家佐藤聰明創作的雅樂《秋興八首》,雅樂是這部紀錄片期望重現唐時氣氛的重要因素。雅樂是當年鑒真東渡日本保留下來的最接近唐代音樂的形式,包括樂曲形式、樂器演奏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用到的男女聲吟誦唱和,讓人繞梁三日,久久難忘,和影像、訪談等元素交相輝映,互相配合,呈現出如泣如訴、如歌如慕的詩意美感。
意象中的詩意:解說、訪談、詩詞交錯形成的情境。在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中,同期聲、配音、解說等元素交錯剪輯,互相配合,形成全方位的綜合表達,而詩詞的運用更是詩意空間營造的靈魂。同期聲是質樸的詩意表達,《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全片沒有用解說,完全用主人公的同期,不同時期、不同場景的采訪、主人公學生、同事等人的采訪和各種詩詞來相互配合,尤其是《秋興八首》是葉女士的代表作,詩詞和畫面、配樂等元素融洽的結合,展現出全片的主題。主人公的訪談娓娓道來,將觀眾帶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場景中,充滿了詩意的想象空間。
表現人與命運的關系。對人的關注是紀錄片永恒的主題。人的命運、人的情感、人的苦難、人的抗爭,在這些終極命題中閃現出的人性光輝成就了紀錄片的詩意內涵。
《掬水月在手》中,葉嘉瑩女士在人生的重重苦難和歷練中寄情于詩詞,穿越苦難,抵達永恒的詩詞之美。詩詞在苦難中度化了她,她穿越重重苦難成為了一代詩詞大家。電影里多次出現船和擺渡的象征意味著遇到生命中的困難時,詩總能把葉先生渡過去。這種隱喻讓觀眾領略到一種獨具的美感,命運多舛卻又山重水復,幾度絕處逢生,始終如蓮綻放、不改初心,讓全片氤氳著詩意的人性之美。
展現性格和品德的力量。無論是哪種題材的紀錄片,終極的主角是人,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尤其是人性之美是紀錄片的深層內涵。《掬水月在手》展示了主人公的“弱德之美”。“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在強大的外在壓力下,所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的屬于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而在葉嘉瑩身上同樣有著這種“弱德之美”,面對苦難和欺凌,隱忍不發卻又不屈不撓,默默地發展自己,柔韌地展示自己的生命和才華,讓人贊嘆。
中國文化講究含蓄、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意境一詞來表現人與自然這一超越現實的審美關系。意境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個性體驗。紀錄片要表現現實,而寫意性又是中國紀錄片深層的文化底蘊,在用視聽語言表現事實的同時,透著東方文化的審美意蘊。
寫意性的表現方式。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寫意性體現的更為精致,攝像器材設備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讓畫面更為精致和豐富,多種技術手段的運用讓紀錄片可以呈現一種陌生化的詩意。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主人公是草根詩人余秀華,這部表現詩人的紀錄片有著濃郁的詩意底蘊。農村的風物人情,大量的生活場景,自然的各種聲響,近乎白描的客觀記錄,對于人性的深刻刻畫,穿插主人公的詩歌獨白。這種種寫意性的表達帶領觀眾走近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痛苦,身體的殘缺和令人驚艷的才華、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巨大反差形成一種張力,整個紀錄片仿若一首深情、雋永、綺麗又悲憫的詩,這種詩意令人動容、引人深思。
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蘊。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文化底蘊是“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對于人和天地的融合、和諧有著很深的體悟和追求,在很多紀錄片中,人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了人在天地之間對于谷物、獵物、各種食材、各種烹飪方法的研究,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對于自然的敬畏,對于一日三餐的重視,透過看上去很普通的餐食來表現人的情感與追求,乃至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
從中國紀錄片誕生開始,就有著詩意的基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紀錄片的詩意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風格。
單一到多元化的詩意表達。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自我意識增強,紀錄片創作有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和個人思考,中國的詩意化紀錄片由此而開始產生。早期紀錄片的詩意風格較為單一,《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絲綢之路》等早期的紀錄片以詩化的語言和鏡頭講述中國的人文地理,成為中國紀錄片“詩化模式”的開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紀錄片的創作著重于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紀錄片的美學和哲學的意味逐漸增強,用詩意的鏡頭和語言來表現普通人的生活。
21世紀以來,中國紀錄片隨著技術發展,使用大量獨特的拍攝方式和后期特技,詩意的表現多為形式上的美感。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原來越專業化,一些導演甚至用手機來拍攝紀錄片和微電影。紀錄片門檻降低,紀錄片的詩意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平衡,風格上趨于多元,出現了《舌尖上的中國》等一批藝術性、人文性和商業性結合得較好的紀錄片,成為現象級的作品。
宏大主題和個人敘事兼容并緒。宏大敘事反映時代、社會乃至人類層面的內涵,強調整體性,善于表現宏大主題,對于社會有推動作用。比如《話說長江》《大國崛起》等紀錄片,表現宏大的歷史長卷和浩瀚的詩意風情,而個人敘事則主要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命運,蘊含細膩、婉轉的詩意。近年來,不少紀錄片創作者嘗試將宏大主題敘事和個人日常生活敘事相結合,創作出《中國人的活法》等具有全球性話題,展現中國各地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生活的紀錄片。
微紀錄片的詩意化漸成趨勢。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欣賞習慣的改變,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自2012年出現后吸引了眾多受眾。相對于傳統紀錄片,微紀錄片單集時長短,制作成本低廉,更為靈活,更有生活氣息。不僅是時長的縮短,更是具有了新的敘事結構,成為一種新的紀錄片形態,而微紀錄片的詩意化趨勢也非常明顯,如《如果國寶會說話》《人生一串》《早餐中國》等微紀錄片,清新、婉約是詩意化的代表。
不同題材和風格的紀錄片創作如何打動人心,詩意是重要的標準,優秀的紀錄片作品往往具有詩意的特質,值得人們研究與探討。對于紀錄片來說,詩意的表現形式背后是詩意的內涵和文化底蘊,探討紀錄片的詩意化元素、發展和趨勢,對于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有著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