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毛 榮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舞劇是舞臺劇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臺藝術。《詩經·大序》中說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舞蹈可以將言語無法表述的心境表現出來。而舞劇將舞蹈、戲劇、音樂、美術等形式相結合,可以更深層次地塑造文字語言及其他藝術形式難以傳達和表現的內在情感世界與精神。
“新舞蹈藝術”的奠基人吳曉邦先生于1939 年創作的三幕舞劇《罌粟花》叩開了中國舞劇的大門。于平將中國舞劇創作分為四個階段:
1.探索期(1949-1956 年):期間的創作大多以繼承發展戲曲舞蹈與借鑒前蘇聯芭蕾舞劇的經驗相結合為主。
2.建型期(1957-1966 年):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刀會》和《魚美人》這兩部作品。
3.固型期(1967-1978 年):最為典型的作品是《紅色娘子軍》。
4.多型期(1979-1998 年):最為典型的是舞劇《阿詩瑪》和《絲路花雨》。
中國舞劇發展至今,呈現出百家爭鳴、繁榮發展的景象。各式各類的題材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創造出很多優秀的舞劇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以高度凝練的舞蹈語言、唯美的意象表達、靈活寫意的舞臺布景、諜戰的緊張氛圍等將人們帶入看似平靜卻暗流洶涌的“諜戰”時代中,引領我們回望歷史,再一次體悟共產黨人博大、無私奉獻的情懷,向曾經奮戰在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們致敬。
1.舞劇音樂
舞劇音樂是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在西歐,主要的舞劇音樂是芭蕾音樂,此外,還包括民族舞劇與現代舞劇所用的音樂。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2.中國舞劇音樂的發展歷史
①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舞劇音樂創作。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批舞劇音樂是從《張羽煮海》、《東郭先生》這類小型舞劇起步的。
②1959 年中國出現的第一部芭蕾舞劇《魚美人》以及《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把中國舞劇音樂創作推上了新境界。
③新時期以來,舞劇音樂創作真正進入了黃金時代。民族舞劇《鳳鳴岐山》、《絲路花雨》在音樂創作上各有建樹;芭蕾舞劇《魂》、《雷雨》等作品在當時也頗有影響。
④80 年代中期起,一批“新潮”作曲家介入舞劇音樂創作,引起從觀念到技法的巨大變革。《黃土地》以及交響舞劇《無字碑》等作品運用現代觀念、思維與技法,對舞劇主題作了新穎獨到的音樂闡釋,令人耳目一新。
⑤90 年代以來,舞劇數量更加可觀,有《阿詩瑪》、《春香傳》等。這些舞劇及其音樂具有更鮮明的民族個性,也顯示出舞劇音樂創作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作為中國首部“諜戰”題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取材自“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該劇以真實故事為素材,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入青春色彩、諜戰氛圍、紅色記憶、博大情懷等元素,通過舞劇的獨特表現形式,再現了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形象,以及先烈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歷程。
戰時的上海諜影重重,電報機的發報聲急促有力,一串串神秘的摩斯密碼背后蟄伏著槍林彈雨,風雨交加的夜里暗藏殺機。李俠(男主角)與蘭芬(女主角)表面上是夫妻關系,實則還是兩個潛伏的地下共產黨員。無聲的槍口、緊張的追逐,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白天二人做著各自平凡的工作,夜晚回到家中將情報傳送千里,每一日都行走在刀鋒上,稍有不慎就會墜入萬丈深淵。那微不可聞的電臺聲,是難以捕捉卻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是革命跳動的脈搏,它訴說著英雄的故事,續寫著關于信仰的傳奇。
舞蹈與音樂都是在線性時間上運行的,而舞蹈只能按其順序性進行,沒有樂譜可供反復視唱的可逆性。舞蹈和書畫都會受到運動范圍和空間的限制,但卻不像書畫那樣可以靜止地留存觀賞。因此,舞蹈若想表現時空和價值意義,就必須將每一個轉瞬即逝的動作進行最恰當的呈現,包括準確、連貫、清晰、簡潔、具體等等,這是舞蹈語言最基本的要求。
《永不消逝的電波》整部舞劇中的動作清晰、干練,將生活化的動作經過提煉和加工后轉化為舞蹈動作,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整部舞劇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有很多,但不得不提起“漁光曲”片段中女演員們站在小板凳上,一起緩慢抬起后腿的動作。它首先考驗演員們的專業素養能力,其次還考驗整個團隊的配合能力與團隊意識,所有女演員抬腿的速度、幅度、力量以及氣息都要做到一致,才會給觀眾呈現出和諧統一、美輪美奐的上海女人風韻。這也是這個動作受大眾追捧與模仿,成為經典動作的原因之一。此外,“漁光曲”片段中手拿蒲扇的動作也設計得非常巧妙,每一個蒲扇的動作都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向前扇風可能會給觀眾一種生火做飯的感覺,將蒲扇放在頭頂可能代表著遮陽,而在背后扇風則會給人以慵懶、溫婉的感覺,由此可見每一個動作的細節都非常到位,且給觀眾留出思考與想象的空間,用簡潔的舞蹈動作語言描繪出一幅上海弄堂里具有煙火氣息的唯美生活圖景。
舞劇多次利用空間分隔、時空倒放、空間重疊等手法,將劇情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例如在李俠夫婦回到家中從新買的旗袍中抽出紙條的同時,左邊舞臺亮起,是裁縫在制作這件旗袍時將紙條縫入衣服中的場景,利用舞臺空間的分割,將兩個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在同一空間中演繹出來,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也清晰明了地交代了情報來源,揭示了裁縫的秘密身份,為后續發展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在李俠尋找裁縫的死因及留下的線索時,還運用了時空倒放的手法。舞臺上先是呈現出裁縫店被國民黨特務翻找得破亂不堪的畫面,隨后便進入倒放階段,空間里的特務將動作放慢,像倒帶一樣將倒地的道具一點點復位,向觀眾演繹經過了怎樣的搜尋過程。與此同時,在這個場景的右側,同時上演著蘭芬坐黃包車回家但發現黃包車師傅身份詭異的情節,舞劇充分利用時空倒放與空間分隔,將不同場景的事件同時演繹,邏輯縝密,帶給觀眾強烈的緊張感與好奇心,創意十足。
空間重疊的編創手法也別出心裁。在舞劇后半部分李俠與蘭芬回憶過往的片段中,舞臺上呈現出三對李俠與蘭芬的“影子”,這是男女主角在和過往的自己對話。舞臺上的四對雙人舞,不是純粹的炫技,而是將技術與情感結合在一起,演繹了一段不平凡的夫妻和戰友情,蕩氣回腸,無論是編排還是舞臺呈現,都是點睛之筆。
1.戲劇性與舞蹈的巧妙結合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對這部舞劇有這樣的評價:“這部劇將戲劇和舞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劇中巧妙的空間變化、大膽的設計和敏感的捕捉,展現出當代舞劇創作的美學新精神。”很多人說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永不消逝的電波》正打破了這一說法,它將戲劇性的情節與舞蹈完美融合,用精準的舞蹈動作訴說著每一個人物的內心語言。
2.海派元素與紅色文化的融合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在劇中海派元素主要體現在老上海的生活畫面中:弄堂的煙火氣息、素色旗袍、圓潤的團扇、賣花姑娘的吳儂軟語、黃包車等。編導不僅將海派文化最質樸的優雅巧妙融入作品并真實地傳遞出來,同時又推動了舞劇的情節發展。
《永不消逝的電波》將海派元素與紅色文化相融合,既體現了老上海骨子里的文化氣質,也展現出了紅色種子在上海的生根發芽,不僅給觀眾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還將海派元素與紅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觀眾心中。
《永不消逝的電波》由青年作曲家楊帆作曲,劇中以諜戰的壓迫憂郁類和抒情類音樂風格為主。序曲部分運用了樂隊的合奏作為襯托,音階下行的斷奏行進為整體的舞劇奠定了基調;領奏的主題旋律配合著出現的人物角色,體現了他們的人物性格及個性特征,與此同時,靈活俏皮的旋律也可帶領觀眾暫時脫離背景伴奏的壓迫感。序曲后半部分樂隊的合奏變得更加豐富,色彩斑斕,雖仍是小調式卻有著大調式的恢宏氣勢,引人入勝。
這部舞劇的音樂實現了與舞劇風格的一致,也準確地詮釋出劇中不同人物的藝術個性。舞劇運用戲劇化的創作手法展現跌宕起伏的畫面場景,同時也表現出作曲家嫻熟的作曲技術和全面的音樂素養。
1.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編曲根據舞劇的整體結構和內涵,深刻分析了那個年代的地下工作者和普通民眾的心理活動,音樂創作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將人性的溫度融入其中,從而在像“漁光曲”、男女主角雙人舞這樣的片段中給人以溫暖、美好的感受。
2.直擊人心
不論是緊張的情報傳遞與追逐,還是溫婉的上海女人和夫妻之情,舞劇音樂都給人心靈上的洗滌與震撼。劇中出現了兩次槍聲,一次是裁縫店學徒被槍殺,一次是裁縫店老板被槍殺。這兩次槍聲的出現都直擊人心,伴隨著人物的倒地,觀眾的心也跟著緊張起來,槍聲后伴隨著雷雨聲,這也起到了渲染場景的作用,兩次槍聲用得恰到好處,既清楚交代了劇情,也直擊觀眾的心,讓觀眾緊跟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舞劇結尾的音樂也處理得非常細膩,運用簡單柔和的旋律,表現風雨過后的幸福。伴隨著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眼神、對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先烈的崇敬之情,音樂漸弱,柔和平靜的旋律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音樂在舞劇中充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舞劇中的音樂具有體現藝術構思、描繪戲劇性的情節發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情感變化、強化外部空間以及烘托舞臺氛圍的作用。通過音樂的渲染可以加深觀眾對于舞蹈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只有做到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才能呈現出最好的舞臺效果,因此音樂的成敗與舞劇的成敗是緊密掛鉤的。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中國舞劇史上第一部諜戰舞劇,是近年來中國舞劇界的又一巨作。它以豐富的故事情節、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合理縝密的舞劇結構打破了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定向思維,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也將中國舞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