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亞潔
相似主體轉場屬于無技巧剪輯的一種手法,是利用畫面主體的相似性來實現轉場。相似主體轉場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前后兩個鏡頭的主體相同或相似,屬于同一個類事物;二是前后兩個鏡頭的主體是不同類型,但是外形相似,這里的外形指的是主體的形態、運動形式和大小位置的相似。相似主體轉場可以豐富電影的鏡頭形式,形成自然而巧妙的畫面銜接,在電影中運用非常廣泛。本文將從以下三個類別分析相似主體轉場在電影中的具體使用技巧及作用,幫助讀者從剪輯思維的角度提升技巧的應用。
今敏導演著名作品《盜夢偵探》這部電影中,開場片頭的部分就使用了大量同一主體轉場的技巧。在影片開端以Paprika這個角色和警長在夢中的一連串互動鏡頭作為故事的引子,引出盜夢偵探的故事背景設定。導演今敏利用片頭多個鏡頭切換結合主角Paprika的一連串動作,如騎著摩托的同時出現在旁邊的卡車車廂上,穿梭在戶外廣告牌上,出現在私人電腦銀幕上,甚至是直接跳到路過行人的T恤里,將盜夢偵探的能力透露給觀眾,最后通過Paprika開車鏡頭的同一主體轉場將畫面從夢境世界切換到現實世界,同時還點明了女主人公的雙重身份,在夢境里是偵探Paprika,現實里則是形象氣質性格迥異的女研究員千葉敦子。今敏導演在這部作品中設計的鏡頭語言顯示了他強大的分鏡頭繪制功底,對同一主體轉場的運用也別出心裁,在保持影片鏡頭連貫流暢的同時,營造出令觀眾應接不暇的觀影體驗。
意大利導演托納多雷的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中,火災后失明的放映師阿爾弗雷多回到電影放映室和托托對話,阿爾弗雷多希望托托能離開小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鏡頭片段里老放映師撫摸著幼年托托的臉,手掌拿起后再放下時,畫面主體從幼年托托變為長大后青年托托的臉。通過同一主體面部的不同年齡段的畫面進行轉場,壓縮了大量的時空交代,故事直接從影片中段發展到高潮部分。
同一主體轉場除去運用影片中的角色作為轉場主體外,也能利用相同道具進行轉場。如成龍經典作品《A計劃》中,就利用懷表作為轉場主體進行場景的切換。現在這類轉場方式還經常應用在Vlog視頻日志當中,如利用背包結合推拉鏡頭實現場景的轉換,或者利用跟拍對象的耳機、相機或者其他道具實現鏡頭的切換。在自媒體異常興盛的時代里,同一主體轉場已然屢見不鮮。
魔幻現實主義電影《潘神的迷宮》中,小女孩奧菲利亞隨她母親去找她繼父的路上無意間遇到一只形似竹節蟲的精靈,精靈跟隨他一直到軍隊總部。當晚精靈帶領她來到磨坊旁邊的一個迷宮之中,迷宮入口有一個螺旋式向下的階梯,里面住著長著羊角的半神潘神。這段鏡頭中,迷宮的地面上有一個圓形的螺旋式造型圖案,奧菲利亞在拿到潘神給她的一本書后,鏡頭從地面上圓形的迷宮圖案直接轉換到一只男人的手放置圓形CD唱片的鏡頭。兩個鏡頭的主體物都是圓形,在畫面直接切換時觀眾不會感覺有視覺跳躍感。從奧菲利亞拿到書之后地面上的圓形圖案直接切換到圓形CD唱片,不僅省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線索,還可以直接進入到下一段蒙太奇劇情當中,有效地處理了影片劇情的空間跨度,省略了一些多余的情節敘事。圓形是相似形態轉場最常見的形狀主體。
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影片開場介紹了猶太人在家中開展宗教活動時點燃了兩根蠟燭,蠟燭燃盡后的煙是從下往上縹緲升起的狀態,緊接的畫面則是火車頭上噴出的煙霧的下降鏡頭。兩個物體間形態的相似性幫助完成了這個巧妙的轉場畫面,同時物體的動勢也進行了銜接,省略了大量的背景交代,故事直接開始介紹德軍占領波蘭后猶太人的生活現狀。
上述兩個電影案例都運用相似形態轉場大幅度的跨越了時空環境,有效地利用無技巧剪輯豐富了畫面造型語言。相似形態轉場能給觀眾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營造出敘事情節的懸念,同時也能使鏡頭節奏更加緊湊。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對于無技巧剪輯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影片高潮部分納粹軍官阿蒙暴打海倫的片段里使用相似動作轉場銜接了三條蒙太奇線索。這個片段從敘事的角度看屬于平行蒙太奇,但是三條線索各有指代,線索之間亦存在對比關系,也屬于表現型蒙太奇中的對比蒙太奇。第一條線索是阿蒙統治下的猶太人集中營里有一對猶太夫婦在舉行婚禮;第二條線索是阿蒙酒后來到海倫居住的地下室與之對話;第三條線索是男主角辛德勒在阿蒙的宴會廳過生日。這個片段中運用了多個相似動作轉場,同時利用聲音的相似性展示了同一時空下發生的不同人面對愛情這個永恒議題的反應及行為動作。這三條線索之間使用了相似動作轉場進行了片段之間的銜接,辛德勒生日宴會上的歌女將手優雅地抬起后放下撫摸辛德勒的側臉,之后銜接的是阿蒙將手抬起觸碰海倫的頭發后向下移到胸口處,接著的鏡頭是歌女坐下靠近辛德勒想要與之親吻,然后切到阿蒙抬起海倫的下巴想要親吻海倫,這四個畫面銜接在一起讓觀眾以為阿蒙想要更進一步表明自己對海倫的感情。后面的片段節奏逐步加快,畫面內容是猶太人將一個燈泡放在地面上,用布包著將其踩碎用來模擬鞭炮的聲音,腳部特寫踩上燈泡的瞬間緊接著的畫面內容是阿蒙甩了海倫一個耳光。這里應用了動作和聲音的相似銜接,之后穿插了三個場景,人們鼓掌的鏡頭、歡呼的鏡頭,與之交織而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蒙對海倫暴力的毆打動作。
這三條線索之間相互并列又而對比鮮明,第一條線索指代的是在喪失人身自由、生命受到威脅的條件下,猶太人夫婦對婚姻和愛情的真摯追求;第二條線索指代的是正常男性在對待喜愛的女性時的態度,這里的主要表現對象是男主角辛德勒;第三條線索指代的是受到納粹種族主義思想荼毒的德國軍官面對喜歡的猶太女孩時,既想親近對方卻又怯懦恐懼、封閉自我的行為動作,最終由于思想的局限發展為訴諸暴力手段的極端表現。這個蒙太奇段落的點睛之筆就是相似動作轉場的應用,既調節了前后鏡頭節奏的速率,又能將對比的效果進行升華,更加深刻地展示了納粹主義泯滅人性的電影主題。
影視作品中段落與段落、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被稱之為轉場,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來連接上下兩段內容。無技巧剪輯使用硬切的方式來實現轉場,就是鏡頭畫面采用直接切換的方式實現轉場。相似主體轉場作為無技巧剪輯當中最常用的一種轉場手法,在影視作品當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這類轉場技巧強調的是視覺的連續性,不是隨便兩個鏡頭之間都能使用的。人們在使用相似主體轉場時,需要分析大量影片中的這類經典片段,根據不同類別的相似主體轉場體現出的不同鏡頭畫面效果,總結出相似主體轉場技巧對于影片鏡頭內容、鏡頭形式乃至影片主題的具體作用。只有在理解了導演意圖、影片分鏡設計的具體要求之后,才能更好地從剪輯思維的角度去理解影片轉場技巧對于鏡頭串聯的重要性。相似主體物轉場屬于無技巧轉場中非常巧妙的剪接,常常用來銜接兩個不同的時空場景,調節剪輯的節奏,幫助升華主題,保持畫面的連貫性。人們在應用這類技巧時,也需要尋找鏡頭片段之間合理的轉換因素和適當的造型因素,從剪輯的角度提升影片鏡頭語言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