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慶寶,虢小雨
(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文化素養,是指人們內在的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素質和涵養。文化素養的運用體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藝術品鑒等各個方面,既包括一般概念上的歷史、文學等基本文化認知,還包括對姊妹藝術的了解、對人類文化中各學科知識的積累和認識。
表演作為戲劇影視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絕不僅限于課堂上的“聲”“臺”“形”“表”四門課程,演員呈現給觀眾的角色,也不僅是演員簡單的臺詞和形體創造所能詮釋的。演員作為藝術的創作者,同時自身又是創作的材料和作品,這樣的三重性決定了演員在表演時,絕不可以只是“說臺詞”、“做動作”。演員想要生動、形象、立體地呈現角色,就需要對角色有著精準的理解。精準的理解與演員自身的文化積累密不可分。演員在接到劇本,對劇本進行整體分析后,就要對劇中人物所處時代和環境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進而找到人物內心準確的思想和情感狀態。演員對于時代、環境及人物的理解準確與否,決定了最終呈現給觀眾的人物形象的成敗。所以,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還需要演員在具備專業技術技巧的同時擁有強大的文化素養作為表演藝術創作的支撐。
在很多時候,由于時代、經歷和身份等原因的限制,演員無法準確把握劇中人物。尤其是歷史較為久遠的作品,這就需要我們調動自己日常的文化積淀,仍不能滿足需要時還要根據作品的時代要求,去搜集和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來豐富我們的文化素養,以滿足歷史人物創作的需要。奚美娟老師曾在訪談中被問到如何去呈現像“慈禧太后”、“太平公主”、“林徽因”這樣的角色。奚美娟老師提到,她為了詮釋這些角色,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尤其是為了飾演慈禧太后這一角色,奚美娟老師不僅閱讀史書,還親自去游覽故宮,對故宮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去了解人物、塑造形象。可見,在角色的準備階段,就需要演員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否則就成了無中生有、閉門造車,何來鮮活的人物形象創作呢?
文化素養不僅體現在演員對角色的初步準備階段,在角色的塑造階段更離不開良好文化素養的滋養。演員在對劇本和人物進行了初步的解讀后,就開始了人物的塑造工作(此說法僅為論述方便,因為在角色塑造過程中,很難準確分清準備階段和塑造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演員需要對角色的臺詞、形體等一切能夠呈獻給觀眾的感官刺激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處理,觀眾所欣賞到的所謂的“演技”,不僅僅是演員的專業技能,更多的還是演員在角色塑造方面,利用自身的文化素養,在專業技能過關的前提下,對于角色的藝術加工。我們常說的:一個演員最后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文化,也正是這個原因。從石揮先生、于是之先生,到近些年影響較大的陳道明先生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為觀眾創作出了《我這一輩子》《茶館》《歸來》等等作品中優秀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每位藝術家多年來堅持不懈、終其一生強化自身文化素養的結果。
我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但是作為表演藝術從業者的演員多年來一直被文化素養偏低的問題所困擾,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949 年以前,我們國家的戲曲演員大都是各種戲班中成長起來的,大都更偏重于戲曲表演的技術技巧的傳承,而對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普遍不夠重視,因此也就有了所謂的“下九流”之說。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國家相繼成立了一大批專業的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藝術院校,但因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偏重實踐而輕視文化素養的學習,從各藝術院校歷年來表演專業學生的錄取分數就可見一斑。盡管近年來錄取分數一提再提,與普通本科的錄取線相比,依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就導致了表演藝術人才文化素養普遍偏低的現實一直困擾著表演藝術事業發展。
近年來,國內影視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良莠不齊的演員隊伍,催生出了大量有流量、有熱度但沒質量、沒品位的所謂的藝術作品。很多人認為表演藝術只是單純的“表演”,與文化素養并不掛鉤,出現了一大批IP 熱影響下的“流量明星”,他們僅僅是因為“粉絲”而活躍在觀眾的視野里,但這類“明星”沒有對表演進行深入、扎實、系統的專業學習與訓練,更沒有在深厚的文化素養支撐下對表演創作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甚至完全忽略文化素養,所呈現的作品也就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必然被觀眾給予差評。
1997 年以來的大學擴招,給各個大學打開了創收的大門。因為表演專業的學費相比其他普通本科要高很多,因此,不管是農業類院校還是理工類院校都開始設置表演專業。沒有專業從事表演藝術教育的師資,就從各種劇團、電影廠、電視臺聘請老師,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培養方式都近乎于草臺班子,不僅沒有為我們國家的表演藝術事業培養出合格的藝術人才,反倒是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各種麻煩。此類院校的學生在專業上的技術技巧已經是破敗不堪,更遑論文化素養的培養了。
表演是一門體現演員文化素養的綜合性藝術,演員所塑造的角色在觀眾的眼里將一覽無余。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先生說:“演員在臺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藝術水平以及對角色的創造程度,什么也蓋不住……”于是之先生的程瘋子、王利發、老馬等形象已經成為中國表演藝術史上的經典。以《駱駝祥子》中的老馬為例,于是之先生的戲份并不多,但臺上幾分鐘的戲卻被觀眾深深地印刻在了記憶深處。因為人物呈現出了老藝術家深厚的生活底蘊和文化素養,人物一出場就把苦難生活在角色身上的痕跡表現得栩栩如生,帶著生活的溫度,給觀眾一種由衷的親切感。演員文化素養的豐厚程度決定了所塑造的角色給觀眾帶來的不同溫度。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演員的文化素養越豐厚,他的內心就越豐富,視野就越寬廣,對角色的把握也就會越精準、越真切,角色塑造的類型也就會越全面和多元。我國的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先生,雖然是話劇演員,但他的戲曲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對于戲曲當中的身段、唱腔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在影視和舞臺創作過程中,李默然先生都能夠從戲曲表演中找到詮釋人物形象的靈感,并且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李派”表演風格。我們熟知的好萊塢演員瑪麗蓮·夢露時刻保持著對自己文化修養的要求,她曾說:“我知道自己多么三流,可以感到自己天賦的匱乏,就像是穿著廉價粗俗的內衣。但是,上帝,我多么渴望去學習,去改變,去進步”。這足以看出瑪麗蓮·夢露對于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視。她熱愛閱讀,熱愛學習,不斷地進步,才有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一個個經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演員在每一次表演時要盡可能地不斷突破自我,而突破自我的過程中最大的束縛就是演員文化素養的淺薄,文化素養越厚重,演員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支撐力就越強大。曾被觀眾賦予“北于南焦”之稱的焦晃先生每接演一個角色都要做大量的背景資料分析和閱讀工作,他說要想理解角色的精神世界就要讀書:“不讀狄更斯、拜倫,怎么理解英國?不讀羅曼·羅蘭、雨果,怎么理解法國?不讀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怎么理解俄國?不讀杰克·倫敦、歐·亨利,怎么理解美國?還有中國古典詩詞,都應該系統地學習。當演員不能沒有這些積累,否則你就會底氣不足,很多東西就無法理解。”
演員表演的最終任務是詮釋角色。每一個故事當中的角色都是立體的、豐滿的,演員要把角色的“立體、豐滿”呈現給觀眾,才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而演員能否完整地詮釋人物的前提就是文化修養的豐厚與否。
演員提高文化素養的途徑有很多,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一個大的前提是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潤化,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毅力,更要有對提升文化素養的渴望。
藝術的源泉是生活,不論你塑造什么樣的角色都要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精髓。擴大觀察的視野,不僅僅觀察生活圈中的人和事,更要走到自己的生活圈以外去感受、體驗生活。生活是演員最好的老師,許多優秀的前輩表演藝術家們沒有上過專業的大學,正如有人說石揮先生讀的是大學是老北京的天橋一樣,他們學會了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磨練、觀察、積累,這在演員未來的表演道路上,為演員塑造角色找到最有力的支撐和依據,是演員創造角色的開始。
技多不壓身,演員要學會向姊妹藝術學習。每一個藝術門類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獨有的藝術表現力,尤其是在我們民族化的表演風格創造過程中,更應該多向中國傳統的藝術學習,從中萃取精華,為我所用。石揮先生的京劇、朱旭先生的二胡、陳道明先生的鋼琴、周迅的舞蹈在舞臺上、銀幕上至今熠熠生輝。演員從某種角度講應該是“雜家”,因為每位演員永遠不知道自己要飾演的下一個角色是誰,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文化素養,所以只能厚積薄發,不可書到用時方恨少。
正如上文中焦晃先生所說,不讀書怎么可能知道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的人怎么生活、怎么去愛;不讀書怎么知道彼時彼刻那個人的所思所想;不讀書怎么感受和表現人物的一言一行。古今中外的經典浩如煙海,即便我們演員皓首窮經也只能萬里取其一,就是這個“一”就能夠推動演員的表演事業邁上一個大大的臺階,步入全新的境界。
古今中外百余年來,無數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創造出了無數的舞臺和影視經典人物形象,不論他們采用了什么樣的創作手段和方法,最終他們都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認可,向他們學習是我們每位演員作為文化傳播者必然的使命。陳道明先生平時十分熱愛閱讀,并且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文化素養漸趨完備,因而陳道明先生在表演創作過程中就已經不僅僅是在“表演”了,而是在“表達”。他充分利用了自身深厚的文化素養,對每個角色精準把控之后,在表演方面進行更深入的藝術創造,精雕細琢后,將人物升華為“藝術品”,而不是簡單的說話和做動作,因而陳道明先生創造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受觀眾的喜愛。因此,向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學習也是我們演員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不二法則。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于演員而言更是如此。正如焦晃先生所言:“我當了幾十年演員,倒是沒偷過一天懶。”也正是這種學習的精進精神成就了焦晃先生的表演事業。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才能更深入地認識世界、社會和不同的人,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更細致地揣摩人物、創造人物,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演戲,演員才能夠在表演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路才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