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媛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庚子之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場措手不及的災難,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寧靜,打亂了社會經濟運行秩序和發展節奏,年味中彌漫著憂傷和焦慮,整個中國被按下了暫停鍵。“病毒沒有國界,疫病不分種族”,病毒的高傳染性導致它迅速蔓延到了全世界,這是一場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毫無疑問,此次疫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性事件,并將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人類文化史。疫情正深刻改變著高速行進中的中國,也在放大人們特殊時期的精神訴求和價值觀照。面對疫情,教育何為?藝術何為?
2020 年2 月,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努力反映全國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教育部關于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政課教學組織工作的通知》(2020 年)要求“運用疫情防控的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向學生講授好思政課,全力支持配合打贏疫情防控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 年)提出“針對藝術學類專業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教育部黨組關于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年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通知》(2021 年)指出“將防疫知識、戰‘疫’先進事跡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線學習,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
醫生治病救人,文藝溫暖人心。危難之際,高職藝術院校文藝工作者有責任通過藝術的視角,把疫情防控中的鮮活素材作為育人的生動教材,引導藝術青年學子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積極投身到抗疫主題的藝術實踐和藝術創作中,通過講好抗疫故事、傳遞抗疫精神,不斷推進育人工作,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價值旨歸。但是如何引導藝術院校青年學子更好地認識疫情、了解疫情、解讀疫情,如何認識藝術在抗疫中發揮的作用,如何透過疫情用藝術作品去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在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中,適時融入抗疫精神、生命科學、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的價值引領,這些都關系到藝術實踐的成效。
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藝術屬于精神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作品是時代情感的源泉,不僅能反映時代,更能前瞻未來,影響深遠。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不同的特點,如音樂訴諸聽覺,繪畫訴諸視覺,戲劇訴諸視覺和聽覺。藝術作品以獨特的審美價值、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情感、記錄人類心靈與社會良知。
藝術實踐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所展開的一系列展演活動,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是培養學生增強綜合藝術素質、創新藝術實踐能力和掌握過硬的專業素養,是促進大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具有其他任何教學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且融合在藝術實踐活動中的德育教育更易被學生接受,并取得顯著的德育成效。
近幾年,教育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對高校通過實踐活動實施德育教育提出了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2012 年)指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職藝術院校的職責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文藝人才,必須深入領會教育政策的要求,全面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將立德樹人貫穿于藝術實踐的全過程。根據不同的專業特征和屬性,通過案例分析、作品展演、創作實踐等形式,將抗疫元素和教育功能融入藝術實踐中,在實現專業藝術技能提升的同時,教育引導藝術青年學子在服務人民、貢獻社會中增加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大疫之下,藝術院校師生積極開展“抗疫”主題藝術實踐,用藝術的審美形式反映戰疫情境、撫平社會焦慮和凝聚藝術力量,歌頌中華民族大善大愛精神,激勵全社會投入抗疫戰爭,真正體現文藝為人民書寫的時代擔當。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面對災難、抵御災難、戰勝災難的歷史,疫病深刻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人類總是在艱難中前行,即使進入科技發達的21 世紀,疫災仍如影隨形,非典、H1N1 流感、埃博拉疫情、中東呼吸綜合征等重大疫情,都讓世界創痕累累。這一次的新冠肺炎,世界各國都卷進了這場針對病毒的“世界大戰”,全球處于失序狀態,世界突然變得如此脆弱,而且截至2021 年還沒看到終止的跡象。
中國社會各界都共同面對了這場人類的大災難,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經過三個月的殊死奮戰,付出巨大犧牲,成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之一。習近平主席說,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效率、中國精神,涌現出的眾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團結合作、共渡難關的精神風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疫情打破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帶來人們心理上的困擾——恐慌、焦慮、煩躁、消沉、抑郁,社會行動表達的無力、道德失范與價值缺失。疫情之下,群情敏感,人們對疫情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但行為的本質和心理依然是共性的。藝術院校師生雖無法像醫護人員那樣用專業的技能去沖鋒陷陣,但有文藝表達、文藝參與的時間和能力,如何通過“抗疫”主題藝術實踐紓解大疫下人民的復雜情緒,來記錄時代、謳歌英雄、凝聚力量。這是藝術院校師生對于社會責任一種義不容辭的擔當,通過藝術實踐支撐藝術兌現其社會承諾和藝術價值,同時也是對學生最好的藝術教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面對疫情,藝術師生發揮專業優勢,挖掘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優秀典型和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關注復工復產復學,積極投身“抗疫”主題藝術實踐。通過防疫抗疫宣傳,緩解民眾焦慮情緒,堅定戰“疫”信心,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氛圍,以大愛之心、大美之藝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一是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齊心協力,譜寫了一曲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戰“疫”之歌。我們黨發揮了強有力的領導作用,迅速做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贏得了抗疫的戰略主動,展現出了強大的勇氣和擔當精神。“讓黨旗在疫情防控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
二是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積極性,舉全國之力重點支持武漢、湖北。地、空大通道高速運轉,346支醫療隊的4.2 萬余名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一批又一批救援物資馳援武漢,建設者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不辭晝夜,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成歷時僅十余天。這些令人驚嘆的事實和數據,無不展示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由衷的贊嘆。
三是要講好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全民戰疫。我們抗疫必勝的源泉,除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還要緊緊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中國全民動員、舉國上陣,14 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湖北人民用壯士斷腕的自我犧牲,換取了全國人民的安全穩定,在如此艱難的時刻,全國人民克服困難,全力配合支持著這場戰“疫”。全國有難以計數的抗疫工作者奮斗在基層抗疫戰線上,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宅在家中參加抗疫戰斗,足不出戶來阻隔病毒傳染。在這次戰“疫”中,沒有前線和后方之分,每個人都是事件的親歷者。
四是要講好抗疫英雄恪盡職守、默默奉獻。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英雄精神早已熔鑄在民族的血液里。懸壺入荊楚,面對病毒,他們并沒有退縮、反而迎難而上,用血肉之軀構筑起守護生命的一道道防線,以生命捍衛生命。無論是醫護人員、部隊官兵、基層干部、公安民警、媒體記者、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快遞小哥、各行各業堅守崗位的工作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戰“疫”者。他們堅守一線、不怕犧牲、救死扶傷,演繹了一幕幕無私奉獻的英雄故事。每一個普通人,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樣。結合抗擊疫情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組織師生學習抗擊疫情的先進典型事跡,頌揚先進、尊崇英雄,引導師生結合藝術實踐,堅定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五是要講好全球共同抗疫的中國擔當。疫情是全世界面臨的挑戰,中國積極推動抗擊疫情國際合作,面對一些國家和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態勢,中國感同身受、牽掛在心,在我國疫情尚未完全緩解的時候,疫情防控仍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盡己所能提供幫助,通過派遣醫療隊馳援、物資支援、經驗分享及技術合作等各種方式,為全球共同抗疫做出中國貢獻,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第一時間主動通報疫情信息,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中國的新冠疫苗也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在疫情的照鑒中,世界各國命運與共,中國踐行了世界大同、天下為公,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氣度,以高度負責的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的當下,學校的邊界發生了變化與拓展,空間的阻隔加速在線教育的發展,線上課程開設直播、錄播、慕課、視頻會議等多種形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活動的地域、空間和邊界限制,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廣泛、更優質、更開放的教育,從而推動教育形態改革、轉型和發展。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觀眾的移動、藝術品的流通和文藝展演的形態均發生了轉變,藝術的主題已不僅是純粹的藝術本體問題,促使藝術實踐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在限制條件的預設中迅速做出反應與轉換,結合其他學科,借助更加豐富的數字網絡和媒體科技,展現社會文化關系,實現藝術價值和藝術使命。同時不同于傳統劇場、美術館等靜止的觀演空間,網絡的受眾實則構成了“抗疫”主題藝術的參與和傳播主力。
隨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發展,藝術也在與疫情相關的領域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創新表達方式、拓展傳播渠道,通過數字網絡進行藝術信息推送,將藝術作品以圖片、視頻等數字化形式舉辦“線上展覽”,線下展覽通過視頻導覽、3D 建模與全景照片等虛擬化物理空間的形式舉辦“線上虛擬展”。鼓勵師生在特殊時期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上進行探索和突破。通過遠程連線、視頻討論、微傳播、云平臺等“數字和網絡”的方式,及時進行信息溝通和創意指導,不斷凝練主題、推敲創意、完善方案,用戲曲、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動畫、影視、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攝錄、視頻剪輯等技術運用,制作成藝術作品在電視臺、網絡上廣為傳播,全力打響藝術戰“疫”。
2014 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大疫之下,雖然無法親身馳援疫區,但藝術師生同樣有自己參與這場戰役的方式,那就是踐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積極開展藝術實踐,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是結合當前疫情防控開展,繼續創作一批人民喜愛的文藝作品,傳承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二是對前期創作的作品進一步打磨加工,不斷推出藝術精湛、制作精美、具有高度感染力的“抗疫”作品,用有深度、有溫度的文藝精品力作,貼近老百姓的需要和期待。
新冠疫情導致的強制剎車,促進了教育、藝術的反思與討論。在疫情照鑒中,在人民的期待中,堅持藝術為人民,踐行藝術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用藝術的審美形式防疫抗疫、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一是把疫情、災難變成教材,增強青年藝術學子的社會感受力。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抗疫”主題藝術實踐,拓展到各藝術門類,形成跨專業的藝術實踐作品,進一步探索藝術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二是把立德樹人內化在藝術實踐之中,以文藝賦能為己任,涵養家國情懷,真正從思想上得到升華和錘煉,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三是將傳統藝術形態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藝術實踐的科技支撐水平,創新藝術實踐模式,實現多層面交流互動。四是要使疫情轉化為時代的進步,要深刻認知和把握后疫情時代,以筆為槍,以歌鼓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懷,延續中國美學精神的傳統,通過藝術尋求物質和文明的平衡支點,用有溫度的藝術作品為疫情防控貢獻文藝智慧和文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