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瑾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還要重點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善于引導學生之間自評自改,促使學生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由此可見,把評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是符合當下教育發展趨勢的。但是,在寫作教學中,如何引導小學生自改互評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教師巧妙引導,培養學生評改能力
自主評改,是指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進行“實戰訓練”。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只需給些引導與指點,該如何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因此,在評改時,教師要告訴學生:“老師的修改建議僅供參考,實際決定權在你們自己。”
在引導學生自主評改作文時,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習作的水平,向學生提出要求。如對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評出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創新的點在哪里,然后鼓勵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自己的作文;對寫作水平中等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評出自己作文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不要盲目與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比較;對寫作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找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如何改進,再把寫作水平較高學生的優秀作文作為范文,鼓勵他們仿寫,學習他人作文中優秀的地方,逐漸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分層教學,可以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讓他們都能有所收獲,讓他們從“要我修改”變成“我要修改”。不僅如此,在修改作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評自改能力,實現作文教學目標。
二、學生互評互改,提高主體參與性
在教師引導修改的基礎上,學生之間進行互評互改就更加容易,且更有針對性。作文互評互改的目的就是要改變教師批改這一傳統模式,讓學生對評改習作產生興趣。因此,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評改興趣,教師要運用多樣化評改形式,打破傳統的評改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于創新評改形式,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自評自改。這是學生每次完成習作初稿后評改的第一步,學生在寫完作文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在班上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感受自己寫的作文是否流暢通順,句子運用是否優美,然后邊讀邊動筆修改,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第二,小組輪改。教師可以把本班學生按照優差交叉分組,每組4人,并選出小組長,小組成員之間調換作文進行修改,并嘗試在習作中學好評語,最后由小組成員對本組四篇作文進行討論,選擇最佳作文。第三,自由組合交換評改。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好朋友,或者選擇最有競爭力的同學進行組合,也可以一優一差進行互補修改,讓寫得好的學生耐心輔導寫得差的學生,從而帶動差生共同進步。教師通過運用多樣化的評改方式,讓學生之間互評互改,明確批改作文的意義,學會相互幫助,從而確保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作文評改,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度。
三、強化監督激勵,鞏固學生自改能力
為了繼續鞏固學生的自評自改能力,教師可以適當引進監督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監督激勵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強調“教師檢查”,讓學生意識到自評自改的重要性。教師檢查可以是重點抽查或者普遍檢查,認為學生改得比較好的地方可以打“√”,并加上幾句好評;認為修改不好的地方打“!”,并在一旁寫出評語,讓學生重新揣摩意思再修改;認為有遺漏的地方直接打“×”。通過采取這種監督方式,可以避免學生在修改時出現態度不認真、敷衍了事等現象。同時,在審閱學生修改成果時,對態度誠懇認真、修改較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將他們的習作當成范文,復印張貼在班級板報處,供其他學生參考閱覽;對一些草草了事、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教師要加強教育,并要求他們繼續修改。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自主評改能力,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生自主評改作文其實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寫作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培養小學生作文自評自改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修改習慣,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