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與哈薩克部的關系史是西北邊疆史地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政治關系研究與經濟關系研究起步較早,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頗豐。近些年得益于新史料、新角度的發掘,學者在清哈關系研究上有了更多探索。首先,傳統的政治關系研究拓展至清哈建立藩屬關系之前。經濟關系研究融入世界史視角、歷史地理學視角。其次,從知識史角度出發,探討清朝對哈薩克部的認知,已有不少成果。最后,多語種的史料不斷被發掘,史料利用拓展至私家著述。清哈關系研究不斷拓寬路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清朝;哈薩克;西北民族史;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90-03
【本文著錄格式】曹俊杰.清哈關系史研究綜述[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90-192.
清哈關系史是西北邊疆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人在政治關系史、經濟關系史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隨著近些年,新的角度的出現、滿語史料的發掘利用,清哈關系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出現的全新的發展。隨著知識史的興起,從知識史角度探討清哈關系的研究也逐步發展起來。
一、清朝與哈薩克部政治關系研究
對清朝與哈薩克部政治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豐富,其前人研究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清朝對哈薩克部政策的研究;第二,對哈薩克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發展史實的研究;第三,對哈薩克部地位的探討。
在清朝對哈薩克部政策的研究方面,日本學者佐口透在20世紀60年代從哈薩克部進京朝覲、通商關系以及絹馬貿易等方面展開論述,對哈薩克部與清朝從接觸到政治經濟關系的建立有系統探討,并從阿布賚家族角度切入,探討了清朝與哈薩克汗家族的政治關系,并對伊犁與塔爾巴哈臺附近的哈薩克牧民管理問題進行了梳理。厲聲的專著《哈薩克斯坦及其與中國新疆的關系》,對哈薩克民族的發展史以及清哈關系史都有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并將近600年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對清朝與哈薩克部政治關系有更加系統的研究分析,研究內容涵蓋羈縻服屬、封汗賜奠,再到巡邊游牧、接受內附等方面。同時作者對近代以來哈薩克逐漸被俄羅斯吞并、中俄兩屬下的哈薩克歷史有系統全面的研究,對近代以來哈薩克部的歸屬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會讞制度有所討論。張榮梳理并討論了清朝與哈薩克部的最初接觸、越界管理問題以及清朝西北邊防體系構建與哈薩克部的關系,作者認為乾隆時期對哈薩克部的政策始終反映著清朝皇帝對于“天下秩序”的設計與安排,哈薩克部的歸附也起到了內地建設安全屏障的作用。鄖軍濤則從中俄兩國對外策略角度出發,將清朝對哈薩克部的政策歸結為“政治優待,經濟優惠,不設官置守、不干涉其內部事務;不介入其紛爭與沖突;不過問俄國對哈薩克部吞并的防御性政策”。趙衛賓關注到雍正時期的清哈戰略互動,作者將目光聚焦在雍正時期滿泰使團出使土爾扈特時與哈薩克部的接觸。作者認為此次接觸首開清代中哈關系的歷史先河,形成了哈薩克汗國與清朝的戰略互動關系。學界在清朝對哈薩克部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研究時間段多集中于乾隆時期,近些年來從中俄對外策略角度、滿泰使團角度出發則推動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進一步深入。
對哈薩克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發展史實研究方面,周軒探討了乾隆皇帝御制詩中反映的哈薩克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發展的史實。洪濤關注到了阿布賚汗在平定阿睦爾撒納時擁護祖國統一的事跡。張榮選取了“征收馬匹”與“封官授爵”兩個角度探討了哈薩克藩部地位,并探討了“貢馬”“貢賦”到“租馬”政策的發展演變,考析了“封官授爵”中 “公爵”“臺吉”“品級”“頂翎”的具體內容,并將“封官授爵”與“征收馬匹”看作是卡外界內哈薩克成為清朝屬民的實例。郭文忠探討乾隆朝美術作品中的哈薩克部使者的形象,并結合滿文檔案討論了乾隆朝盛世文化構建中的哈薩克因素,分析左右哈薩克部進入清朝國家藩屬體系后,清朝宮廷利用歷史資源進行文化盛世建設,打造出一個超越漢唐的國家強盛意象。隨后郭文忠利用前人研究未充分發掘的滿文檔案對土爾扈特東歸時哈薩克部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進行探討,并對哈薩克部攔截土爾扈特部提出新的見解。作者認為阿布賚領導左部哈薩克履行了藩屬義務,其與清朝的通信和“密報”對清朝對待東歸土爾扈特的決策起到關鍵作用。這些研究從平定阿睦爾撒納、土爾扈特東歸、乾隆皇帝御制詩與貢馬圖、征收馬匹、封官授爵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哈薩克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發展的史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挖掘了豐富的歷史資源。
對哈薩克部地位的探討,則聚焦在雙方藩屬關系的定位與性質上。清代文獻中對哈薩克部地位的記述有“外藩”“藩部”“屏藩”等,學者從清朝與哈薩克交往的史實出發,對哈薩克部地位多有探討。克拉拉.哈菲佐娃利用大量俄文檔案,同時兼具傳統的漢文史料,作者從貢—賚、封爵、人質、藩屬制度出發,探討了清朝與哈薩克政治關系的發展演變。同時作者對“外藩”與“屏藩”的含義進行辨析,對哈薩克在清朝藩部中的定位有一定討論。厲聲則認為清朝與哈薩克是一種“松散的宗藩關系”。筆者認為對哈薩克部地位的探討應借助于私家著述、檔案、官書的結合,前人研究多探討了乾隆時期哈薩克部地位,清朝對哈薩克部的地位從乾隆朝直至清末,應當是一個由“外藩哈薩克”向“中屬、俄屬哈薩克”變化的過程,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需要從長時間段著眼,發掘哈薩克部地位演變的史實。
通過對清朝與哈薩克部政治關系的學術成果梳理,可以看出此研究起步時間早、角度多樣、成果豐富、研究的時間段集中。多語種史料不斷被發掘利用,從傳統的漢文官修史料到俄文史料,再到近年來滿文檔案的利用,不斷為清朝與哈薩克政治關系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視角。但此研究依舊有值得發掘的價值,其一現有研究成果集中在乾隆時期,對乾隆之后的研究相對薄弱。其二對哈薩克部的定位問題依舊值得討論,就現有研究成果對哈薩克部的表述就有“藩屬”“宗藩”“外藩”“藩國”“藩部”等不同定位表述。就其百年間清朝文獻中對哈薩克部的定位,不同時期應有更加細化的劃分。其三文獻資料值得繼續挖掘,傳統史料前人已經有深入的探討,俄文、滿文資料也逐漸被充分利用,其重要的私家著述,例如《朔方備乘》《海國圖志》等亦有討論,但依舊有大量私家著述中的“哈薩克”記述值得繼續發掘與討論。
二、清朝與哈薩克部經濟關系的研究
作為清朝在新疆貿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與哈薩克的絹馬貿易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為:一,對雙方貿易活動的研究;二,貿易地點變遷的研究;三,貿易作用的探討。
20世紀90年代,王熹、林永匡利用大量的檔案資料論述了清朝與哈薩克部在伊犁與塔爾巴哈臺的貿易活動,并認為內地與哈薩克部的民族貿易是經過長期籌劃、經營西北的最大戰略措施。《西北民族貿易史》就貿易地點選擇的過程、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貿易概況進行梳理。《西北民族貿易史》用翔實的檔案數據論述了乾隆時期清朝與哈薩克的貿易,并通過討論數據的階段性特征將乾隆朝絹馬貿易劃分為三大階段。這些研究成果對之后清朝與哈薩克經濟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同時也對之后的研究有巨大啟發價值。隨后王熹、林永匡關注到內地與哈薩克貿易的互動關系,探討江南三織造在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陳海龍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并將歷史地理學引入清朝與哈薩克貿易研究中,從地理區位來考慮清朝與哈薩克汗國貿易格局的形成發展。作者探討了清朝在新疆的交通建設對雙方貿易活動的影響。此文中作者對貿易商品種類及其來源、哈薩克商品流通與調撥,以及雙方貿易與新疆社會經濟關系都有探討。此研究時間界限貫穿了整個清朝與哈薩克貿易,內容涉及貿易地點、商品流通、社會經濟等多個角度。陳東杰則從世界史角度考察雙方的貿易活動,對將清朝與哈薩克貿易活動歸結為 “羈縻關系”提出不同看法。作者認為作為“羈縻”核心要素的茶葉在清朝與哈薩克貿易中缺失,同時作者認為“羈縻”關系忽略了哈薩克部的能動性。作者對“茶葉的缺失”提出了印度貿易、俄羅斯貿易的設想。在茶葉缺失的情況下清政府難以用貿易來“羈縻”哈薩克部。最終作者將雙方貿易的性質總結為“一種平等的貿易活動”。作者利用全新的“全球貿易體”視角來審視清朝與哈薩克的貿易關系,為研究清朝與哈薩克貿易關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對貿易地點的選擇與變遷研究是清朝與哈薩克經濟關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貿易地點選擇的闡釋可以反映出清朝對哈薩克部戰略與政策變化。王熹、林永匡通過文獻資料與滿文檔案相互印證,認為當時的新疆形勢、軍事需求以及清朝在新疆的戰略意圖共同促成了烏魯木齊成為清朝與哈薩克貿易的首選之地。
隨后在探討清哈貿易重心由烏魯木齊轉向伊犁時,王熹、林永匡分析了伊犁取代烏魯木齊成為清朝與哈薩克貿易的原因、經過以及貿易特點。作者認為清朝與哈薩克在伊犁貿易的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屯田成果,并在伊犁將軍設立后雙方貿易達到興盛。
在貿易作用研究上,張付新與張云認為雙方在伊犁地區的大規模貿易促進了哈薩克部內徙和“輸誠內向”,是中國西北歷史上最后一次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組成部分。同時貿易活動從烏魯木齊轉向伊犁對促進兩個空間位置和性質均有所不同的經濟圈有一定作用。陳海龍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討論了烏魯木齊作為首個貿易地點選擇的決策過程,探討了烏魯木齊所具有的戰略地位,作者認為清朝“次第經營”戰略決定了烏魯木齊起到了開發伊犁的跳板作用,與哈薩克貿易則是跳板戰略實現的外部條件。
清朝與哈薩克的經濟關系研究,早期的研究成果對貿易地點選擇、貿易活動內容有豐富的討論。近些年來從世界史、歷史地理學角度出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雙方貿易關系進行重新審視,為雙方貿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知識史的興起———清朝對“哈薩克”認知的研究
國內外現有的清朝與哈薩克歷史研究目光多集中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但隨著知識文化史的逐漸興起,學界也對知識傳播史的研究日益重視。以知識史為視角探討清哈關系的研究成果發掘了地圖、行記、報刊等資料,拓展了清哈關系研究的史料利用范圍。
巴哈提利用明末清初至乾隆前期地圖及紀行中有關“哈薩克”的記載進行探討。首先作者討論了《坤輿全圖》中“加撒基”既是最早的“哈薩克”文獻記載,又探討了“哈薩克”知識傳播與早期傳教士的關系。其次利用圖理琛的《異域錄》梳理“哈薩克乃古大宛國”認知的淵源。最后,作者比對了《雍正十排圖》與《乾隆十三排圖》并討論了前者對后者的影響。袁劍利用晚清民國報刊有關“哈薩克”記載進行探討。選取了1879年《萬國公報》、1935 年《外交部公報》、1947 年《瀚海潮》等材料,探討了晚清到民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下的“哈薩克”認知。從而得出近代以來,中國知識界視野中哈薩克斯坦的形象是整個俄國—蘇聯認知圖景中的一部分。
從清朝“哈薩克”認知研究的成果來看,相較清朝與哈薩克部政治與經濟關系的研究較為薄弱。就巴哈提的研究下限至《乾隆十三排圖》(1760年)與袁劍研究上限至1879年的《萬國公報》來說,中間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段尚未被討論,其中清朝士人私家著述中對哈薩克部的記載,反映出的清代士人群體對哈薩克部的認知依舊有探討的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目前學界對清朝與哈薩克部關系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對傳統的政策、關系、貿易研究成果豐富。同時得益于新史料的發掘利用,新研究視角的出現對前人研究有所突破。從知識概念傳播角度出發,研究時間段、利用材料仍舊相對分散,缺乏整體和系統性,大量私家著述史料有待充分討論利用。清哈關系史研究的不斷發展,進一步發掘歷史資源中哈薩克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史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2]厲聲.哈薩克斯坦及其與中國新疆的關系[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
[3]克拉拉.哈菲佐娃.十四至十九世紀中國在中央亞細亞的外交[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
[4]林永匡,王熹.西北民族貿易史[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
[5]周軒.獻馬無過聊表愫同舟真是大聯情談乾隆皇帝關于哈薩克的詩篇[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
[6]洪濤.簡論阿布賚汗[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7]張榮.清朝卡外界內哈薩克身份問題再探討——以“征收馬匹”為中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8]張付新,張云.清代乾隆時期新疆伊犁哈薩克貿易及其歷史作用探微[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9]陳東杰.乾隆時期清朝與中亞哈薩克部的貿易關系再探討[J].世界歷史,2015(2).
[10]趙衛賓.清與哈薩克汗國的首次交往兼議使臣滿泰生平[J].西域研究,2016(1).
[11]張榮.試論清朝對哈薩克的封官授爵[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2).
[12]袁劍.中國近代知識視野中的哈薩克斯坦以清末民國時期國內報刊的記述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6(2).
[13]郭文忠.從滿文檔案和美術史資料看清朝與哈薩克諸部關系史——以《哈薩克貢馬圖》源流為中心[J].美術研究,2018(3).
[14]鄖軍濤.中俄兩國對外策略中的哈薩克汗國因素[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
[15]陳海龍.清朝哈薩克汗國貿易研究1757-1822[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16]巴哈提.依加漢.從地圖和紀行史料看清朝對哈薩克的早期認識[J].民族研究,2018(2).
作者簡介:曹俊杰(1997-),男,新疆哈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