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摘 要:中學美術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情感體驗以及美術創新精神,通過美術具體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美術教育中有所發展。又中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寫到中學美術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美育人。要求在上好美術課的同時還要注重美育,養成學生對美術的終身愛好,最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新時代、新舉措、新方向的要求下,筆者試著將“玩頑完”教學法引入到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培養頑強的意志力以及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養成對美術對終身愛好,促進個性的發展。本文就從以“玩”激發興趣、以“頑”磨練興趣和以“完”淬煉興趣三個方面入手以美激趣,以美育人。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 情境表演 分步訓練
美術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美術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最終還要落實到以美立德、以美樹人。而很多學生認為美術課可有可無,導致多數學生不會畫,不會賞,更不用說用美術去立德。故筆者以“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在興趣的基礎上以“頑”為中心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持久力和頑強堅毅的品格;在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后,以“完”要求學生不斷地淬煉自己的作品和品格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玩頑完”結合的教學下使學生不斷成長,最終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以“玩”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索尼在線娛樂首席創意官拉夫·科斯特曾說過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游戲,并非為娛樂而生,而是一個嚴肅的人類自發活動,具有生存技能培訓和智力培養的目標。筆者從“情境表演”“探秘解密”和“設置障礙”三個游戲角度入手對“玩”進行解構。
1.情境表演
情景表演法即教師或者扮演所要欣賞的畫作或者是畫家,在扮演過程中獲得體驗感、欣喜感。美術作品是畫家情感傳達的載體,而學生因與畫家的生活閱歷、情感認知存在著巨大差異,
所以筆者試著用情境表演去引導學生走進作品,理解畫者的創作意圖。而在情境中學生又能設身處地地設身處地地分析、理解、激發進一步的創新思維和創作火花。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筆者讓學生扮演畫面中的每個人物,把畫面的瞬間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表演完這個故事以后,筆者驚奇地發現學生居然能和達·芬奇畫面中的人物神同步。于是筆者請扮演者談談他當時那個情境下為什么會作出那種姿態和動作。扮演猶大的同學告訴筆者,他在扮演的時候心里很害怕,怕耶穌發現他出賣了他,當時他已經站立不住了,于是將手肘支撐在桌子上,下意識地想拿著錢袋和撤退逃跑。而扮演耶穌的同學告訴筆者他當時已經知道有門徒出賣了他,他很失望與傷心,但是又無可奈何,在逃跑無望的情況下他只能坦然接受與他所愛的門徒們吃完最后一餐晚餐,然后告訴門徒這個不幸的消息。學生們的這些想法正是達·芬奇畫《最后的晚餐》的創意與想法。這種情境表演游戲讓學生覺得有趣,在有趣的同時又讓學生覺得美術欣賞原來如此簡單,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2.探秘解密
“探秘解密”式游戲教學法要求學生帶著懸疑去破解畫中所隱含的謎題,在解密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與愉悅感。一般探秘解密游戲的存在三個基本元素:①解謎所需的謎題;②謎題作用的對象;③解答過程。以《蒙娜麗莎》為例,謎題的設置可以推動著學生再一次去剖析《蒙娜麗莎》。謎題1:為什么達·芬奇會把《蒙娜麗莎》帶在身上幾十年,至死都要把它帶在身邊?這時候學生會因為達·芬奇長時間的收藏《蒙娜麗莎》而感到好奇,他們會去研究到底是為什么,去翻找一堆資料來破解老師設置的謎題。在翻找的過程中找到很多有關于《蒙娜麗莎》成為世界名作的原因,如抓拍、漸隱法、解剖學等。這些被破解的謎題又被拿到課堂上進行再一次的交流與升華,使得《蒙娜麗莎》的偉大之處完整顯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們因為自己解開了蒙娜麗莎的謎題而欣喜雀躍。謎題2:達·芬奇通過蒙娜麗莎看到了什么?這個謎題是對上一個謎題的再升華,在學生已經了解《蒙娜麗莎》的基礎上去走進達·芬奇的內心。那么達·芬奇的內心究竟通過《蒙娜麗莎》要說什么呢?通過學生的再次探秘解密我們了解到達·芬奇通過《蒙娜麗莎》的背景——原始時期的達·芬奇的家鄉在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情感。那是達·芬奇在感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即便是最偉大的畫家也畫不出大自然的千變萬化、瞬息萬變。這一系列的謎題,在解密的過程中使得謎題的作用對象獲得了極大的愉悅感,促進了他們對美術課的認可與喜愛。
3.設置障礙
障礙的設置能使學生在戰勝障礙時獲得成就感,在失敗時獲得再一次挑戰的斗志。中學美術課其實有許多障礙可以設置。教師在設置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根據學情設置障礙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如讓學生畫梅花時,如果按照課本上的要求直接去臨摹齊白石的《紅梅》,學生大多變成了手殘黨。這時教師就要調整這個障礙的難度。筆者用“點點點”這個游戲入手,對學生進行中國畫點的畫法進訓練,當學生學會了點一點濃淡得當,有變化的點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掌握了對梅花點法的方法。這時教師只需教學生將這些點進行排列組合就能畫出一朵漂亮的紅梅。這個小小障礙的設置分解了學生對美術的挫敗感,讓學生覺得畫畫也可以如此簡單,而挑戰成功以后的那種成就感是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
二、以“頑”磨練興趣,培養學生的毅與志
有了對美術的興趣以后,學生的興趣要保持這就需要以“頑”字為中心對學生展開培養。“頑”不是一句口號。筆者認為“頑”不光光指的是學生自身的頑強的、對藝術持久的毅力,還要靠教師后天的“刺激”。筆者試著用分步訓法培養學生對美術持久的毅力,用競賽訓練法培養學生要學好美術的志向。
1.分步訓練磨毅力
筆者試著通過分步訓練法弱化美術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完成挑戰中磨練毅力。如中國畫單元,筆者將一幅中國畫分開來訓練,這樣難度就會小很多。今天訓練畫樹,明天訓練畫石,過幾天再畫水,幾節課下來就湊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學生回過頭再看看,他們已經掌握了欣賞和畫山水的技法了。幾節課的堅持也使得同學們有了一定的自信,只要堅持就能畫出一幅好的作品。
2.競賽訓練練志向
在磨練出學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后,要往更高層次的方向走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亦可以化成同學無窮的動力,推動學生不斷前進。筆者發現在繪畫活動中,當學生掌握了一個繪畫技巧或者某一事物的能力時,一種更有趣的現象便出現了,他們對自己的這種技能滿意極了,興高采烈地拿著這個技能不斷地參加各種比賽,不厭其煩地顯示這種能力。正是這種重復產生的爆發力,使學生突然具備了某種新的力量——自信、自尊和從事有目的的活動的愿望。故筆者以競賽訓練來練就學生對美術更大的成就感,讓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不斷地走下去。在第二十四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中,我校有78名學生參加了比賽,參加人數位居全市之首,38人獲獎,獲獎人數也居全市之首。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競賽試煉樹立了強大的自信心,這種深信指引著他們不斷地前行。
三、以“完”延續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能抵御枯燥感的,不是興趣和情懷,而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能讓學生的作品更趨完美,也可以讓學生的興趣更加持久。
1.尋找自己最心動的那一個點
工匠精神就是專注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在美術上就是對自己的美術作品要求嚴謹,同時欣賞自己的作品,在每一個細節中,體會美術所帶來的樂趣。這些細節就是學生持久興趣的動力,也是工匠精神的內涵所在。如在設計班級標志時,學生為了更好地表現設計的標志,總是會設計很多稿,然后不斷調整,直到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圖形、最恰當的顏色、字體搭配,努力去體會別人看到這個體會時的感受,努力尋找能打動對方的圖形、色彩和搭配。當他們專注于想設計一個令人滿意的標志時,其實已經抓住了那一個令他們心動的點,也抓住了他們不斷努力的點。
2.尋找自己那份情感
村嶋孟說:“集中精神才是做好米飯的前提”。他煮的米飯被中國媒體稱為“有靈魂的米飯”。被稱為“煮飯仙人”的村嶋孟正是因為熱愛煮飯這一份事業,才會煮出好吃的飯。同理,只有在美術中尋找到自己那份最真摯的情感才能學好美術這門課。那這份情感怎么去尋找呢?情感來自于別人的肯定和自己的肯定。首先作為美術老師對學生的肯定是學生情感凝聚的最大推動力。筆者常常會在美術課上搞“集贊”活動。當學生欣賞、回答和作業出現精彩點時給他們打贊。這個贊在期中時可以兌換“優秀作業手”,到期末時可以兌換成物質獎品。這種物質獎品雖然對學生來說可能不值一錢,但是在精神上對他們刺激卻是很大的。
另外,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自我肯定也是他們情感凝聚的源泉。筆者試著在課前五分鐘讓每位學生都有上臺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畫作并拍攝視頻。筆者發現上臺演示的每個同學那一份自信也是以前所不具備的,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同時,臺下觀看、學習演示的同學也會對他們報以最熱烈的掌聲。這種肯定與被肯定的情感也讓他們無形中找到了自己對美術那份最深的情感。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玩”“頑”“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玩”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為“頑”的磨練打下基礎,而“頑”也是“玩”的成功的體現。最后追求“完”的精神貫穿于美術的教育教學中,以工匠精神要學生上臺演示求學生養成對美術的終身愛好。
參考文獻:
[1]顧超圣.優化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如何改進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2,(8).
[2]趙銀琴.游戲教學法在中職教學中的實踐啟示[J].教育觀察,2012,(2).
[3]潘冬冬.中職美術教學中游戲教學法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 2014,(36).
[4]尚進.游戲教學在中職美術教育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2).
(余姚四中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