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浩
摘要:教育的不同階段,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初中階段為物理學習的基礎階段,高中階段則為鞏固與加深階段,在知識難度上二者存在較大差距。為簡化高中物理內容,降低高中物理的難度,教師可以從初高中的物理銜接入手,打造學生物理認知升級的通道。
關鍵詞:知識能力;初中階段;物理學習;高中物理
前言:
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的銜接,主要體現在物理知識、教學方法、物理規律三點上。本文也從這三點出發進行詳細論述和案例列舉,以供各位物理教師參考。
一、物理知識的銜接
物理學科的范疇只有一個,在初高中階段知識內容的區別,主要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的調整。相對而言,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在同一知識點上的研究更深,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涉及到的范圍也更廣。不管是深度還是廣度的變化,都是為了實現學生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也要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實現物理知識學習。在高中物理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借助初中知識點引出高中知識點,通過強調二者的內在聯系,通過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建構出完整的物理體系。
比如人教版高一物理的“直線運動”知識就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機械運動”一章存在內在聯系。這兩章涉及到運動的概念與速度。“直線運動”又是對“機械運動”的細化,“直線運動”知識中描述了具體的運動路線與速度,“機械運動”則是對運動這一現象的籠統敘述。所以,前者是對后者的實踐應用探索。而與“直線運動”關聯較大的“曲線運動”也在同一冊物理教材中出現,同樣是對運動現象的應用探索,但“曲線運動”又屬于特殊的運動狀態,教材中對“曲線運動”主要偏向于運動路徑方面。在運動的實際應用中,運動速度與力有關,不同運動狀態又體現了不同的力的關系。因而,“直線運動”所在的物理教材中,全篇都是關于力與運動的內容,除了對力的基礎概念,以及物體不同運動狀態下力的作用進行講解,又涉及到機械能的知識。物體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力”即為機械能的一種,又是對“機械運動”本質的探索。此外,高一物理中“力”與“牛頓運動定律”章節也與八年級物理下冊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存在部分重合。
二、物理教學方法的銜接
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還可以實現教學方法上的銜接。初高中物理學科只是內容的難度與深度上有區別,但其學科性質與特點是不變的,內容的主要結構是不變的。因此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學方法,也可以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比如實驗教學、情境教學、支架式教學、微課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都能夠沿用。但教學方法的銜接不是簡單的照搬照套,而是在研究初高中知識特點與學情特點的基礎上,對原有教學方式的篩選與發展。
比如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就能讓學生對概念理解透徹。但高中物理的概念與初中物理概念是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高中物理概念無法在情境中直觀表達出概念的內涵。那么,高中物理概念講解就不能依賴于情境教學,而應該用到微課教學,在微課中以語言說明結合情境與實驗展示,多元角度下才能達到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相同的教學效果。在物理實踐教學中,初中的實踐內容多以觀察為主,比如光的反射與折射以及物態變化,學生通過去尋找或者簡單搭建情境就能完成實踐。但高中的實踐內容以操作和分析為主,觀察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比如“物體的平衡”實踐活動中,就需要學生觀察現象,記錄現象,并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借助實驗探索平衡現象的存在條件。顯然,高中物理實踐教學是對初中物理實踐教學的拓展。
三、物理規律的銜接
高中物理教學中,還可以對初中的物理規律進行銜接。類似語文課本中“螞蟻搬家就是要下雨”的這種爭議性的問題在物理教材中是不存在的,物理規律是客觀的、嚴謹的世界運行規則,等同于真理。所以物理規律在物理領域是共通的,初中的規律定理在高中物理中依然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有需要,可以靈活使用這些定理。
比如高中“光的傳播”知識中,就涉及到光的折射率問題,就需要用到初中學到的“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定律是折射率的基礎,學生掌握了折射的路徑特點,才能進行折射率的計算。比如高中階段“機械能守恒定律”就與初中階段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一致的。初中的定律有還有很多,比如歐姆定律、電流定律等,這些定律在初中都可以應用到與之相關的知識中。物理實驗比初中實驗內容更為復雜,綜合性也較強,有時候明明探究的是運動速度的知識,可能會用到光的傳播知識,這時候就可以直接利用初中學到的定律。
結語:
其實初中物理很多內容與高中物理都存在重合,初高中物理的銜接中,知識與規律方面的銜接都是為了喚起學生對初中物理的記憶,幫助學生鞏固物理基礎。而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夯實了物理基礎,高中教師就可以把初高中物理的銜接內容交給學生自己完成,讓高中物理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從這個層面來看,物理教學方法的銜接就是教師要重點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馮俞敏.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做好與高中的銜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6):42-43.
[2]姜平平.初中與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9(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