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綜藝”是一種新的綜藝節目模式,不追求快節奏的劇情設置和密集的笑點安排,不刻意制造矛盾和懸念,不刻意預設任務和環節,而是還原錄制嘉賓最自然的樣子,它是相對于“快綜藝”而言的一種新的綜藝節目模式。《朋友請聽好》選擇以廣播的形式將節目嘉賓與千家萬戶聯系在一起,傾聽紛擾,答疑解惑。這種回歸樸素聲音傳播的廣播形式與治愈系慢綜藝的邂逅,也為融媒時代國內原創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節目利用傳統廣播媒體,建構了“治愈系”的媒介景觀,通過慢綜藝節目獨特的儀式場域和廣播媒體獨特的媒體形式,吸引受眾參與其中,使其在互動中產生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進而形成一種體驗式、共享式的傳播范式。本文將基于“媒體景觀”理論和“文化共享”的理念,探索媒介融合時代廣播慢綜藝傳播的新范式、新選擇。
節目設置:廣播+視頻+直播開創綜藝節目新形式。近年來,隨著網絡音頻模式的發展。“耳朵經濟”也已經成為受眾休閑娛樂放松的主要方式之一。據中國“耳朵經濟”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4.16億人,增速達19.5%。“耳朵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預計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用戶規模將達5.42億。
《朋友請聽好》借助廣播的傳播方式,通過聲音的交流消弭了面對面時的恐懼感,讓觀眾更加勇敢地向他人傾訴煩惱,從而達成良好的節目效果。與此同時,節目在廣播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直播因素,將傳統的廣播電臺與新媒體融合,突破了廣播的線性傳播的特點,打破了聽、說、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用戶在進行互動分享的同時,還可以隨時隨地收聽,整個過程兼具便捷性和社交性。
形式上,與以往的真人秀節目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朋友請聽好》既有視頻版也有音頻版,通過廣播彌合了與受眾的距離,從而產生了與觀眾之間的心靈溝通。這恰巧就是“廣播”所創造的親切感。比如有一期節目中來電的女聽眾,她的男友總是懷疑他倆的感情,于是便注冊了一個小號,裝成“陌生人”去試探她的反應,結果被發現,兩人產生矛盾。針對這個問題,主播并沒有訴諸于道德審判或價值判斷,而是從事情本身出發談看法。他們不是在事無巨細地為聽眾謀劃一切,而只是點到為止,給予了來電聽眾最大的尊重和自由。
節目內容:塑造溫情治愈的景觀世界。在居伊德波的理解中,景觀是為宰制受眾而做出的一種虛假化的統一,更多的是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作為一種麻痹和宰制人們的途徑和方式存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景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新的社會環境下賦予其新的色彩。比如,節目在場景的設置上,是清新的布置、閑適的氛圍,整體風格呈現靜謐治愈的。節目的節奏不是“你說—我答”的線性結構,而是力圖呈現出生活本身的多樣性和碎片化。可貴的是,即使是碎片化的敘事,它依舊可以把意義傳達給觀眾。
治愈系的“景觀世界”,不僅存在于廣播電臺的真實場景布局中,而且存在于屏幕畫面中。《朋友請聽好》節目畫面整體呈現出簡潔典雅的色彩,而節目中的許多特效和人物都有著獨特的風格,這與節目風格較好地融合在一起。“沒有過不去的冬天,也沒有不會來的春天。”“時光不會倒著走,最長的擁有叫珍惜”等頗具特色的線條簡潔流暢、花字色彩清新流暢,不僅起到了點綴作用,也在靜靜訴說著節目的風格。
節目呈現:電臺直播影像與聲音的雙向表達。《朋友請聽好》采取的是電臺直播+真人秀的綜合模式,電臺直播的部分以聽眾故事為載體,嘉賓自由表達觀點,為聽眾和觀眾提供分享人生、審視自我、尋求治愈的時光。無論是職場人傾訴工作困境、還是復讀生訴說自己的壓力,或是人際關系或家庭關系的處理等,主播都會提出中肯的想法來和聽眾互動,幫助他們排解情緒。
節目充分展示了廣播從準備到開播的一系列制作過程。比如,明星常駐嘉賓學習如何操作廣播的基本設備、版面內容、主播時長、標題風格以及如何導入受眾來電、應對突發情況等。全國各地的聽眾、觀眾都可以通過寫信、致電、網絡留言等方式向主播分享自己的故事,主播和嘉賓會傾聽大家的發言并答疑解惑。主播和聽眾的雙向互動通過原始、純粹的聲音進行傳播,廣播電臺的樹洞屬性也讓更多人被“治愈”。
使用滿足:社會壓力的宣泄。“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結構性問題的不斷暴露和生活壓力的加大,受眾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發泄社會各階層積累的心理壓力的渠道。因此,他們會選擇慢綜藝節目,試圖沉浸在節目中從而滿足自身的心緒轉換。
《朋友請聽好》獨特之處在于,節目中可以與受眾進行強烈的情感互動。不論你是收聽還是收看,整個節目本身就像是一個社會的萬花筒,聽眾每次的來電、分享的故事,都是社會現實的一塊塊拼圖,人們都可以在主播與聽眾的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比如第二期有一位觀眾來信,他對自己的專業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產生了迷茫,認為四年的大學學習很難幫助自己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受眾觀看的同時也讓人們將自己代入到節目當中,在節目主持人何炅的開導下,悲傷難過的心緒也能很快地轉換回來。
傳播儀式:喚起青年群體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源于英文“identity”,指的是物質或實體的同一性質或狀態。人的身份認同不同于物的身份認同。人的身份認同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身份歸屬,即社會成員對共同體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進而產生的歸屬意識。自我身份認同是青年身份認同的邏輯起點,吉登斯指出:“自我身份認同是個體通過其自我經歷以及反身性方式所理解和認識的自我”。比如,在第一期節目中,面對一名復讀了兩年考中戲都以失敗告終的藝考生,易烊千璽給予了他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鼓勵,同時也提醒他在思考自己內心需求的同時不要忘了現實因素的影響。
“娛樂性”作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主要審美特征,能較好地起到宣泄和排遣青年人社會壓力和心理負擔的功能,達到類似“精神麻醉”的效果,使受眾注意力從現實生活中最緊迫的任務上轉移開來,并對綜藝節目進行“順從式消費”,這也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預期和審美體驗。
共情互動:敘事表達的不二之選。娛樂體驗需要不間斷的情感互動。柯林斯曾指出互動儀式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即高度的互動主體性跟高度的情感連接——通過身體的協調一致、相互激起——從而喚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形成了與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
《朋友請聽好》所傳達的正是一種“我們都是故事的主角”的理念。隨著互動媒介的發展,受眾并不僅僅滿足于觀看節目的單一接收方式,在互聯網上,觀眾通過彈幕的形式更開辟了新“視覺場域”進行有聲講述,形成了文字間的情感互動。例如在節目中,何炅朗讀一位思鄉游子的來信時彈幕就出現“淚目”“感同身受”等與之相似情感故事的講述,釋放出與之共鳴的情感呼應。瑞典心理學家烏爾夫·丁伯格相信,共情是無意識的。他認為,我們并非“決定”要他人感同身受,而是“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
當廣播“邂逅”慢綜藝,《朋友請聽好》利用媒介優勢打造內容創新,為業內提供了新啟發,開拓了新思路。節目在情景元素和文化元素方面獨樹一幟,使觀眾在觀看或收聽節目時感受到積極的價值傳遞。隨著新技術的涌現,廣播看似逐漸衰落。在這個過程中衰落的其實不是媒介本身,而是人們自己的交流。這也說明媒體不僅僅只能反映客觀現實,很多時候也能影響現實。在慢綜藝節目接近飽和階段之際,《朋友請聽好》推陳出新,借助聲音的力量,在當下融媒體環境中探索出慢綜藝傳播形式的新選擇。與其說《朋友請聽好》通過“考古”重新煥發了廣播的魅力,不如說它喚醒了人們對交流之美最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