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曉艷
學前教育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能為個人的成長奠定基礎。開展學前教育需要處理好“學”與“玩”的關系。本文將討論學前教育應該“學”的主要內容,總結學前教育“玩”的主要形式,認為在學前教育中,“學”是“玩”的目標,“玩”是“學”的方式,只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階段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思維得以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學術上的學前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在0 歲至正式上小學一年級這一階段對幼兒(兒童)實施或開展的教育和保育;狹義的學前教育,則僅指3 歲左右至小學一年級前對幼兒(兒童)的教育和保育。本文取學前教育的狹義,大體上相當于幼兒園階段。
也許有人認為,學前教育就是帶著孩子玩,只要保證孩子健康、安全就可以了。這種看法既對也不對,學前教育從一定角度而言就是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基礎上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里的健康成長內涵比較廣泛,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在20 世紀60 年代,人們特別看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的智力發展是該時期孩子健康成長的標志;到20 世紀70 年代,人們將重點轉移到培養創造力方面,開始認識到創造力是健康成長的基礎;20 世紀80 年代,人們開始強調孩子個性的發展,認為個性的發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表現;20 世紀90 年代以后,人們將目光聚焦到孩子的全面發展上,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已成為衡量其是否健康成長的標準。“教育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教授技能,更是一種學習理念上的引領?!币话阏J為幼兒全面和諧發展主要體現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
健康的身體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在幼兒體育方面,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相應的標準,如身高、體重以及幼兒在速度和力量方面的標準。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身體的協調能力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受到重視。智育是人類教育永恒的主題,幼兒教育階段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智育發展。有人認為,幼兒教育重點在于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培養等,智育應該是正式學校教育的重點,這是對智育的誤解。其實,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各種興趣的培養,包括解決問題的習慣與技巧等,都屬于智育的范疇,智育并不僅指語文、數學等學科知識的傳授,教學相關的能力和技巧也屬于智育的內容。德育貫穿于人的整個教育階段,尤為重要。孩子長大后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是接受幼兒教育中德育的結果。美育是對人審美能力的培養。一個人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從一定的角度看,美育甚至可以成為德育的一部分。幼兒對自然美、藝術美等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其生活品位、道德品性一般也會隨之提升。
很多人都聽說過諾貝爾獎獲得者霍金這樣一個故事。
記者問霍金:“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霍金回答道:“我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p>
霍金的話充分說明了幼兒通過學前教育可以“學”很多東西。
“游戲是學前兒童獨特文化的主要元素,它構建了學前兒童的精神世界。”學前教育的任務基本通過“玩”或者游戲實現。學前教育的“玩”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如做游戲、舉行小比賽、進行小制作等。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學前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玩,甚至還會邀請家長加入,如一些學前教育機構會開展親子活動等。
做游戲是學前教育階段最常見的“玩”的形式,如傳統的“老鷹抓小雞”游戲、現在的“跳圈運糧”等。舉行小比賽是學前教育中幼兒喜聞樂見的“玩”的形式,如一些運動競賽、益智游戲競賽等,讓幼兒在“玩”中滿足好勝心。進行小制作是不同幼兒喜歡“玩”的方式,且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興趣,如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泥塑等。
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要“學”的很多,要通過游戲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甚至要為幼兒今后的發展奠定全面的基礎,但這個階段的“學”與正式的學校教育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其主要通過“玩”來實現。因此,學前教育的“玩”,是帶有目的的“玩”,是為了“學”而進行的精心設計。幼兒“玩”得很開心,但是沒有設計目標,沒有“學”的內容,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玩”。我們應認識到,實現“學”好是“玩”好的目標,“玩”好才是“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