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單瑜晴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貼合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在幼兒美術教學中具有極高的運用價值。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形成,需通過生活經驗的引入,直觀呈現抽象知識,幫助幼兒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通過生活教育理論的滲透,教師可調動幼兒已有經驗,使其融合新舊知識經驗,加快幼兒對知識體系的建構。因此,幼兒園美術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滲透生活教育理論,切實提高美術教育質量。
美術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聯系,只要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即可充分挖掘生活化美術教育素材。開展生活化美術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創造性,幫助幼兒更加深刻地感知美術內容。以寫生教學活動為例,教師需引導幼兒觀察實際生活,并結合個人的想法和理解,大膽表達對事物的認識、情感等。例如,在以春天為主題的寫生活動中,教師可改變教學場所,引導幼兒在戶外寫生。戶外嫩綠的青草、溫暖的微風、明媚的陽光等,可以給予幼兒直觀的刺激,幫助幼兒深刻感知春天的美麗,進而促使其描繪出春天的景色。在實施活動之前,教師可鼓勵幼兒分別用話語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春天的景象。通過與幼兒對話交流,引導幼兒總結看到的春天的色彩、特征等,然后用畫筆將其描繪出來。教師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鑒于幼兒的年齡特征與性格特點,在美術教學活動實踐中,教師需融入游戲元素,通過提供生活化材料,幫助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幼兒生活中很多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引入這些生活化材料,能夠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提高美術教學效果。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提供生活中常見的蔬菜瓜果,包括蘋果、土豆等。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制作與拓印印章,幼兒的參與熱情會得到激發,自主創作精神會得到培養。教師也可引入毛線、紙條等常見的生活物品,讓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一定的主題開展創作實踐。此外,很多生活材料的造型較為優美,如盤子、雨傘等。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造型以及上面繪制的圖案,切實促進美術教學的生活化。提供生活化美術材料,不僅可以使幼兒的美術創作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夠使幼兒充分掌握廢舊材料的利用方法,鍛煉與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幼兒通過積累經驗,能夠逐漸發展藝術活動能力。教師需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充分激發幼兒表現美的情趣,促使幼兒的審美體驗得到豐富。在確定教學主題時,教師要將幼兒的性格特點、實際需求等納入考慮范圍,選擇與幼兒生活較為貼近的教學內容,以有效喚醒幼兒的情感體驗,深化幼兒的理解與感悟。例如,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雨傘,雨傘上的圖案往往較為豐富和優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美麗的傘”為主題的課程,鼓勵幼兒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自主裝飾雨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幼兒描述一些自己看到過的傘的特點,如傘的花紋、圖案等。之后,幼兒依據腦海中浮現的形象,自主創作與實踐,讓雨傘變得更加美觀。在幼兒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創作的初衷,這樣的教學生活氣息濃厚,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幼兒在分享交流活動中,能夠互相碰撞思維,促進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美術活動的場所不能局限于教室,否則幼兒的思維會受到限制,不利于美術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師需積極拓展美術活動區域,豐富活動形式,提高美術活動的吸引力與自由度,充分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例如,為幫助幼兒認識四季特征,教師可組織開展為四季上色的活動。首先,引導幼兒分別談談自己對四季的感受,說說可用哪些顏色代表四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分析四季的典型特征,每一個季節選用一種顏色描繪。如有的幼兒可能將紅色作為春天的顏色,原因是對春天火紅的朝陽記憶頗深。面對幼兒個性化的解讀,教師需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幼兒的創造精神。再如,春天時節,教師可設置涂鴉墻壁,引導幼兒依據“春天”這一主題在墻壁上自主畫畫,但繪畫對象必須為春天的特有景象。這打破了常規美術材料的限制,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顯著激發。秋季校園內落葉較多,教師可利用這些落葉,鼓勵幼兒在落葉上涂顏色,或者將其剪裁出獨特的形狀,賦予落葉不同的美感。此外,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通過親子繪畫活動、手工制作活動的開展,幫助幼兒充分認識到美術在生活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生活教育理論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能夠有效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因此,幼兒美術教師需依據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優化創新教學思路和模式,打造高效的生活化美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