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在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型院校轉型發展之際,探討本科院校為鄉村振興培養地域性人才存在必要。本文以高校設計類專業為切入點,分析近些年師生參與的鄉村建設活動,探討培養地域性人才的基本模式。鄉村振興可以依托高校的設計人才開展鄉村規劃設計、民宿開發設計、文旅產品創新設計、營銷設計等實踐活動,院校應根據當地鄉村發展狀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規劃 人才培養 地域性
一、引言
21 世紀,我國經濟有了飛躍性進步,鄉鎮經濟進一步發展。截至2017 年底,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已達58.5%,但鄉村發展仍然面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等方面的挑戰,城鄉差距依然顯著。2018 年初,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地方院校的設計類應用型人才應該加強為區域社會服務的能力,培養地域性設計人才滿足社會需求,有助于建成文明、和諧的新型鄉鎮。
二、鄉村地域性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人才需求轉型
我國城市和鄉鎮之間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鄉鎮的經濟發展狀況缺少了解,而且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后多數會留在城市,一些鄉鎮企業沒有足夠條件吸引人才,導致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我國鄉鎮、農村正在經歷人口遷徙,留在鄉鎮、農村的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輕的主力軍大部分遷徙到城市,鄉鎮經濟發展面臨危機,人口勞動力不足。高校應基于發展鄉村經濟的需要,將服務鄉村的實際項目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嘗試為鄉村振興出力,為未來從事鄉建工作埋下伏筆,促進人才需求轉型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產業平衡
為了解決經濟轉型與環境束縛對鄉村發展的影響,必須改革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依靠科學技術,發展新興產業。與此同時,我國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政策,大力扶持鄉鎮企業,轉變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從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高校應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為振興鄉村提供第二、三產業的人才。
三、培養地域性人才的現存問題
(一)鄉村設計課程的單一性
雖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已久,但是當前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還是傳統課程,沒有適時調整,主要圍繞服務城市開設。如環境設計類課程有室內設計、陳設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設計、商業街區設計,只在近兩年增加了城鄉環境改造設計課程。相對應整個學業生涯,只在最后階段有服務鄉村的課程體現。學生的畢業設計常常是服務城市的項目,如城市居住小區設計、中心公園設計,新增加的民宿設計基本是對原來的別墅進行設計改造,缺少鄉村味道的融入。
(二)教學實踐環節深度不夠
雖然每門設計課程中都有理論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 但是實踐課程基本都在教室進行。由于對校外實踐課程存在偏見,覺得教室里的課程才是上課,校外課程只是采風,因此一些師生去鄉村田野調研的機會少,接觸的鄉村事物比較少,在設計課程中很難融入鄉村元素。在植物配置設計時, 分不清鄉村植物和城市小區植物配置的區別,經常在鄉村設計方案中使用大量城市色彩。在鄉村道路設計時,將城市廣場中常用的花崗巖搬入鄉村。
(三)綜合實踐覆蓋范圍不夠
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實踐機會和活動,但是名額有限,無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實踐活動起到的作用有限。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以當年畢業的高年級學生為主,低年級的學生基本接觸不到實踐活動,每年參加實踐活動的當年畢業生也只占所有畢業生人數的15%。在所有參加實踐活動的高年級學生中,只有5%的學生能夠爭取到科研項目、創新創業實踐項目。雖然也有低年級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但是這部分學生僅占所有參加實踐活動學生人數的3%,綜合實踐覆蓋范圍不夠。總體來說,學校的實踐活動設置范圍較狹窄。
四、培養地域性人才的要求
我國的鄉村發展速度和規模受地域影響,東部沿海地區比西部內陸地區發展迅速。就目前一些發展較完善的鄉鎮經濟而言,相對有獨特的模式。他們能夠結合本地區的風土人情及人們的需求開發出獨具特色的鄉鎮經濟,比如溫州鄉鎮經濟模式就是借鑒成功經驗并結合地域優勢, 經營出的一套較成功的發展模式。這對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應該依據區域特色,順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各環節,培養出促進鄉村發展的人才。
(一)能夠適應鄉村行業的發展
鄉村企業大多數都是個人經營的,經營資本并不雄厚, 這些因素阻礙了鄉村企業的轉型。鄉鎮屬于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但鄉鎮功能性并不強,不能接納農村的眾多勞動力,也不能承載城市轉移的眾多飽和的企業,所以鄉鎮的發展潛力較小。鄉村的消費主體是生活在鄉村的居民,生活水平較低,人均消費不高,人們的需求量帶不動鄉村企業的發展,進一步限制了鄉村企業的壯大。地方設計單位、鄉鎮機關等急需設計類人才,但是愿意扎根在鄉村的設計師僅少數,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圍繞服務鄉村建設進行設計教學,扭轉輕視鄉村的價值觀。
(二)能夠順應地方發展需求
就鄉村經濟發展現狀來說,與城市經濟相比較而言,交通較落后、信息傳遞較閉塞,存在較大差距。現在鄉村經濟依舊以農業為主,工業、服務業仍然較落后,經濟收入依靠農業為主,受天氣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經濟收入不穩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順應地方發展的需求,在鄉鎮中引入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改變原來鄉鎮較落后的面貌。當地高校應該將振興鄉村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鄉村旅游規劃設計、文化建設、產業振興,解決當前鄉村面臨的困境,使鄉村順勢轉型發展。
(三)能夠認知鄉村文化元素
不管是高校設計專業的教師還是在校學生,來自城市的師生越來越多。他們對鄉村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在面對一些鄉村建設的項目時,比如難度較大的空心村問題、人口外流問題,不能有效處理。鄉村振興問題歸根到底是產業的振興,對第一產業認識不到位,影響后續工作。此外,在做鄉村旅游規劃時,城里的設計師不能準確提煉鄉村文化元素, 生搬硬套城市元素,導致鄉村建設項目非城非鄉,阻礙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應與鄉鎮企業共同建立合作基地,將寫生活動、藝術實踐活動、考察活動都安排在鄉村,提高師生對鄉村、大自然的認知程度。同時將實踐性項目帶入高校課堂,加強理論聯系實踐的課堂教學。
(四)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振興鄉村需要高校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他們可以是投身設計工作的設計師,也可以是服務鄉村的工作者, 還可以是鄉村的領軍人物。高校在培養這類人才時,首先, 要培養他們對當地民風、民俗及特色文化的認知,讓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產生強烈的感情,能夠在畢業之后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立志為家鄉作出貢獻。其次,需要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采取一些具有創新性的培養方案,參與新型鄉鎮的規劃設計。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沿用一些較傳統和老套的方式,要標新立異、獨辟蹊徑、勇于創新,培養新型人才。
五、鄉村地域性人才培養模式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增強融入鄉村體驗環節
在課程設置環節增加鄉村元素,如在環境設計課程中增加鄉村規劃、鄉村設計課程的比重,促進鄉村旅游向健康、生態方向發展。產品設計中可以為服務鄉村提供研發型產品的外包裝,增加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產品增值。視覺傳達設計可以為產品的銷售提供營銷策略,設計CI 系統, 提高鄉村特色的識別性。在專業寫生和專業考察課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鄉村考察地點,讓學生融入鄉村,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與村民同吃同住,感受村莊的氛圍,調研鄉村環境,為鄉村歷史文化傳承出謀劃策。鄉村調研活動要考慮當地的地理位置、民風民俗、文化內涵、生態環境、飲食愛好、性格特點等,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結合地區和民族特色, 促進鄉村旅游的崛起。在一些生態環境發展較好的地區, 比如云南等地,可以在保護原有生態經濟、人文風貌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為培養服務鄉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有關“鄉村”的設計競賽, 如鄉村規劃設計、鄉村旅游產品設計、鄉村民宿設計、鄉村綜合體設計等,增加融入鄉村的體驗感受。
(二)以實際項目為依托,增加鄉村實踐課程
依托產學研合作平臺,結合理論知識,適當融入相關的實踐環節,課內與課外知識融會貫通。如在實踐課程和畢業設計環節可以以實際項目為依托,積極參與鄉村設計題材。如,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與“半條被子”的發生地沙洲村企業合作,做了一系列活動。沙洲村發展旅游的問題現狀是接待游客量多而食宿空間不足,主要餐飲空間是瑤家土菜館,住宿空間是長征酒店,小長假時,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游客只能到附近鎮上用餐。另一個問題是游客多,但是停留時間短,一般是到“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地舊址——徐解秀家中參觀,到雕塑廣場拍照合影,缺少特色產品留作紀念。因此,我院與企業達成協議,設計福城會客廳,增加游客對汝城的福文化的體驗感受,并幫助設計了沙洲村標識標牌,繪制了長征地圖和村莊旅游線路,開發了營銷產品等促進沙洲村旅游的長期發展。學生畢業設計以沙洲村為主題,規劃設計民宿建筑,并對沙洲村的司令部舊址、后勤部舊址等進行改造設計,對紅軍橋及周邊景觀進行提質改造設計,豐富紅色文化內涵,提升沙洲村的旅游活力。這些活動都是服務鄉村的優秀案例。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課堂質量
強化服務鄉村的技能,需要應用型專業較強的學生,這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挑戰,雙師型隊伍建設顯得很有必要。但是設計類專業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豐富, 但實踐能力較弱,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實踐技能培養。一是鼓勵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二是鼓勵年輕教師去培訓機構學習軟件技能或手繪技能。三是鼓勵企業設計師和工程師到學校兼職任教或任課,但是需要制定聘用標準。對于有負責實際項目、講說能力強的工程師可以聘請其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對于年輕的實操型設計師要規定上課大綱內容,與其他教師一起討論上課基本內容、作業布置形式。
六、結語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鄉村振興人才的輸出單位,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對鄉村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熱愛鄉村、愿意為鄉村作貢獻的鄉村情懷。鄉村應為設計專業的師生提供適應實踐環節的實體素材,廣大師生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關注鄉村,促進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展現地域特色。
參考文獻:
[1]李娟,楊朔. 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融合:邏輯、價值和路徑[J]. 治理現代化研究,2021,37(1).
[2]陳夢蛟.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
[3]雒海潮,馮笑,劉欣欣. 新鄉市鄉村振興時空格局演變及發展對策研究[J]. 農業與技術,2020,40(24).
[4]王桂芹,胡燕. 鄉村地域性視角下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安徽建筑,2020,27(4).
[5]黃樹新.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河南建材,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