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淼 馬孫亮 周碧香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和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政學課程思政在順應“立德樹人”植根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目標的設定,教學模式的創新及教學內容的思政滲透,實現了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財政學;創新
習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就《財政學》課程而言,結合新文科建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扎根本土、扎根中國大地,考慮我國制度、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挖掘“財政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養人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政學》課程思政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眼考慮:
一、培養目標的設定
《財政學》課程本身與思政密切相關,具體體現在財政與國家之間的本質聯系、財政起源于法制化、財政與國計民生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財政的地位和作用、財政與公共產品提供等許多方面。《財政學》課程應該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培養在黨的領導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掌握經濟學和財政稅收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我國財稅政策法規,了解我國財經運行狀況,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公共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因此,在培養目標上,應進行課程思政與《財政學》課程的融合,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樹立深厚的歷史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客觀認識世界,理性改造世界,有效治國理政。讓學生認識到掌握財政智慧是改變世界、實現價值的金鑰匙。在理想信念上,要奉獻真知灼見,持續探索國家富強、百業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前進征途;在品行操守上,要依靠科學的財政來促進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學識才華上,要運用學科領域建設的豐富成果不斷指引國家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優質可靠、充滿希望的經濟會讓世界更文明、更現代、更和平穩定。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傳統《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限于課堂教學與理論傳授的單維扁平式培養,依靠“填鴨式”教學等傳統手段,缺乏多渠道、多維度、立體式和系統性的教學培養手段。學生只讀書不行路,難以增加感性認識,難以深入了解和理解社會現實,培養的人才難以形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實作風。這就要求深入探究《財政學》人才培養中課程思政的途徑、方法和機制,進一步改革優化《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創新上,持續探索“369”教學模式并始終貫穿課程教學實踐的全過程。3是指三課堂:第一課堂將傳統的課堂按章節講授,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塊式教學。以主講老師為組織者、以學生為課堂主角;第二課堂為實踐環節,將課堂上的理論運用于實踐,培養和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團隊堅持和強調教學活動的“實踐性”,突出課程教學內容與實踐的對接;第三課堂即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和相關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效補充短板。6是指六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分組討論、專題辯論、主題演講、角色扮演、頭腦風暴、財政沙龍等。9是指九個項目模塊:政府與市場是什么關系?政府是如何花錢的?如何認識國防的力量?各國的教育誰更勝一籌?中國為什么被稱為基建狂魔?為什么要開展脫貧攻堅戰?誰來養你的老?稅收離我們有多遠?政府工作報告告訴了我們什么?本課程成功構建了以項目為主題、以學生為主導、三課堂相融合的教學方式,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視頻、音頻等各種多媒體方式,促進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教學內容的思政滲透
在教學內容上,要抓好理論教學工作。財政是國家治理和主要支柱,一要通過講述財政政策來引導學生關注國情,增進學生對國家制度和改革發展成就的理性認同,激發學生強烈的熱愛國家、經國濟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二要通過講解重大公共事件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來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財政學》是如何“理公共之財、管公共之事”的學問。通過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圍繞就如何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服務等專業問題進行主題討論,引導學生著眼公共視角,關心公共問題,關注公共風險,研究公共決策。三要通過講解財稅法規來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財政學》課程致力于培養專業性強的治國理政人才,其公共身份的特殊性要求培養其高于一般公民和經濟主體的法治意識和法律信仰,更高程度地自覺學法守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維護法律尊嚴。此外,要抓好實踐教學工作。要扎根中國大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增加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關注財政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中國思想,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培養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四、總結
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政學》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中央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要求,從培養目標的設定,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思政滲透出發,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進行探索。應重點關注四個重點問題:加強國情教育,重點加強現實國情教育和中國歷史教育,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強化法治意識,尤其注重強化行使公權力教育和加強權力監督教育;培養公共意識,增強公共責任和公共管理能力;培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此作為研究國際財政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價值導向。實現學科和課程育人相融合,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和育人雙向結合。助力應用型本科高校承擔起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參考文獻:
[1]吳瓊.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J].高教學刊,2020(7).
[2]張建深,緱婷.《財政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現路徑[J].科教導刊,2020(12).
[3]趙艾鳳.財政學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19).
[4]胡克剛.財政學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西部財會,2019(12).
作者簡介:
黃淼(1982—),女,苗族,碩士研究生,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社會保障;馬孫亮(1980—)男,碩士研究生,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宣傳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周碧香(1994—),女,土家族,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2020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學關系。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問題導向、學生主體”的應用型《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研究,項目編號:J2021792;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黨建和思政工作項目: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研究,項目編號:2018S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