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擁有著高潔、典雅、音色透亮清澈等諸多特點,還可以感染聆聽者的內心,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導致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過于恪守陳規,卻完全無視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有效培養,也并未提供給他們充足的機會進行學習和表演。所以,只有不斷挖掘學生隱藏的潛能,才可以讓其真正對古箏產生濃厚的熱愛,才可以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獲得平穩順利的發展。為此,文章主要對高校古箏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廣大高校古箏老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古箏教學
古箏教學在各大高校的應用和發展并不是很順利,某些學生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對古箏知識進行學習,卻并未從內心深處對其產生濃厚的喜愛之情,基礎技能偏弱,對古箏的認知和了解不夠。再加上,老師開展教學的目的十分模糊,授課方式過于老舊,授課內容缺乏新穎性,通常過于注重技巧的掌握,也沒有對學生的專業素養開展培養,如此一來必定無法培育出對古箏有著濃濃喜愛的學生。所以,老師應該對此種情況進行了解,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創建出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促使學生更快的成長。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部分對古箏課程進行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對未知事物有著較高的好奇心理和較強的新鮮感,盡管他們抱有濃厚的求知欲望,但卻經常出現敗興而歸的情況,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可知,主要是因為古箏課程本身的吸引力非常大,但其學習難度同樣很高。尤其是對于某些學生而言,古箏課程的學習難度遠遠高于其本身的吸引力,所以就致使某些學生剛剛了解完古箏的知識,就徹底喪失了學習興趣。而若是想改善此種情況,老師就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對古箏知識產生興趣,只有如此才可以讓他們維持著高度的學習熱情,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比如,老師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自己預先收集的材料制作成內容豐富、形式優美的課件,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進行觀看,讓他們跟隨課件的指導,更加正確的完成古箏學習與訓練,在反復性的訓練環節中,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熟練度。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在線視頻互動的方法,隨時隨地獲得老師的指導與幫助,掌握越來越多的彈奏技能,體會到古箏演奏的魅力。而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技巧以后,就能夠引導學生登錄論壇,將自己表演的視頻與音頻進行上傳,可以和廣大同仁一起探討自己的演奏方式及演奏技巧,推動雙方共同發展和成長,還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演奏風格,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特點,真正為他們將來的發展鋪墊牢固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古箏擁有著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學生在學習的環節中,若是想對古箏的背景有一個深刻的了解與把握,就應該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的培養。一般情況下,受到文化背景所帶來的影響以后,學生不止能夠對古箏本身的韻味甚至是內涵進行學習,還可以主動的加入到傳統音樂教學中,并增強自己的演奏能力與表現能力,進而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事實上,學生對樂感的感知強弱確實會對其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所以老師就應該對他們的樂感進行有效的培養,以此來深化他們對古箏作品的認知與掌握,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后續階段能力的提升鋪墊基礎。比如,在對“高山流水”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不僅要對各個演奏技巧開展講解,還應該針對不一樣的流派,為學生闡述古箏樂曲的優勢。因為,此作品當中,富含著高山與流水兩個內容,所以高山就能夠按滑的大撮技巧來給學生展示出山岳雄壯的濃厚氣勢,那么此時的音調應該是沉穩且渾厚的。對于流水而言,就能夠利用重復性的刮奏技巧,完整的呈現出激烈的江河氣派,讓音樂可以凸顯出十分劇烈的浮動。在學生了解老師講述的意思,并將其完全掌握以后,才能夠品味到古箏樂曲富含的人文精神,才能夠在開展演奏的時候,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藝術靈魂。隨后,老師就可以對他們進行指導,提供適當的幫助,帶領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原先的古箏教學通常是老師不斷的對技巧和知識進行講授,經常應用的方式就是演示教學法,其需要老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技術。并且此種方式往往是以單項教學法為主,卻并未完全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就致使學生只能被動的聽講,不止無法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還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造成影響。此時,老師就能夠結合授課內容來為學生創建一個活躍放松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與熱情。古箏的主要來源,就是民族民間形成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其誕生的背景和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為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演奏人員在進行表演的環節中,時常會基于自己的靈感,及時添加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如此就能夠創作出一曲曲優秀的古箏作品。所以,在開展古箏教學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嘗試著把校園文化、當地文化以及特色文化等都融入其中,將學生當做主體,來實施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保障古箏教育可以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增強學生本身的動手能力與操作能力,培養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如將全班學生劃成諸多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各個傳統的古箏曲目進行創新,融入一定的當地元素和文化元素,老師則要對他們創作出的作品進行評審,如此就可以營造良好的氛圍,達成一舉多得的效果。這才是如今時期,高校古箏老師應該達成的目標與任務,需要給予高度注重。
結束語:在當前的各大高校中,古箏教學也開始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但在古箏教學不斷實施的環節中,也仍舊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致使古箏教學效果不斷的下滑。所以,老師就應該對其根本原因進行分析,并想出有著較高針對性的舉措進行應用,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夠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對古箏升起一股濃厚的喜愛之情,進而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為其后續階段的進步和發展鋪墊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歡.基于文化認同視角下的高校古箏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音樂,2021(08):26-28.
[2]金琳.高校古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探析[J].大觀(論壇),2021(04):135-136.
[3]吳丹.新時代背景下古箏的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9(22):235-236.
作者簡介:吳倩(1979.11),女,漢族,湖南長沙,講師,碩士,主要研究:音樂教育教學法、古箏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