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云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城南第三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100)
統編教科書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每一篇課文都有著濃郁豐厚的人文內涵,嘗試構建學生系統的語文能力發展訓練體系,“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統籌規劃訓練目標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實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或活動中”[1]。特別是選入一些篇幅相對較長的課文,字詞句篇,語修羅文,都要講得面面俱到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其結果必是貪多必失。那如何讓學生“一課一得,人人有所得”呢?
老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面對長文的閱讀教學,就必須大膽取舍,刪繁就簡,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定能做到長文短教。而這一“點”就是語文要素,全國小學語文協會理事長陳先云認為:“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教師要聚焦語文要素,立足學情,讓課堂簡約,但又有深思熟慮的深度、登高臨遠的高度,學生才能真正有所得,語文素養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地。
筆者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來談談關于“長文短教”的點滴思考。
學習單,其實就是教師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給學生設計的任務單。它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支架,是實現以學促教、多學少教的媒介。
【教學設計示例】
(A老師)
預習要求:讀準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順,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B老師)《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習單

《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習單一、走進童話世界。我讀了( )遍課文,朗讀星級( )。二、走進字詞書屋。(1)讀讀下面2組詞語,思考:你有什么發現?哆哆嗦嗦 蜷縮 凍僵 寒冷 饑餓 又冷又黑 又冷又餓暖烘烘的火爐 噴香的烤鵝 美麗的圣誕樹 明晃晃的蠟燭 溫和慈愛的奶奶 (2)多音字掙{ 幾 { 晃{ 噴{ (3)我認為難讀難寫的字有: 三、走進課文天地。(1)了解作者:我知道本文的作者是 (國籍)著名作家。(2)主要內容:課文主要記敘了(誰)(時間)凍死在(地點)的悲慘故事。(3)品讀人物:我認為這是一個的小女孩,因為。(4)質疑問難:我還有這些地方不明白:
【對比分析】
第二學段的學生擁有一定的識字量,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識字與寫字中也提出了: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筆者更認同B老師的導學設計,A老師的設計比較傳統,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對比傳統的預習方式,B老師設計的這篇經典童話的“學習單”目標明確,有層次性。既關注了詞語和多音字的讀音,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還留意到了人物評價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操作性強,便于檢查反饋。教師能從“學習單”里了解到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發現學生學習的障礙和困難,課前能了解學情,課上就能有針對的解決問題,不僅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策】
長文短教,短在巧用學習單。目前語文教學以“導練相融、提高素養”為導向,這也就強調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長文,對于學生來說,內容長、難度深、耗時多,而每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留給學生讀文的時間不多,提高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于是有效預習的“學習單”順時而長。
思維導圖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可以把散落的知識點,一點一點的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學生用畫圖的方式表達思維,將自己頭腦中的思維以獨特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
【教學設計示例】
(A老師)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先講下著雪的大年夜,小女孩還在街頭賣火柴;接著講述小女孩為了暖和下自己,5次擦燃自己手中的火柴,看到種種幻象;最后小女孩凍死了)
(B老師)《賣火柴的小女孩》思維導圖

【對比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小學語文第二學段學生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也是其閱讀理解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能力。兩位老師都為目標的落實而努力著,筆者認為B老師清晰明了的思維導圖比A老師的傳統設計略勝一籌。A老師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難度大且消耗時間長。而B老師引導學生關注事情的六要素,活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了解本篇童話脈絡,并借助一目了然的圖式概括童話主要內容,這樣的“短教”更有效。
【對策】
長文短教,短在活用思維導圖。近年來,這種簡單而有效的學習工具——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得到廣泛關注。它是運用有助于記憶及想象的符號(如圖形、數字、顏色等),形象直觀地展現思考的文路、結構等。一線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概括長文主要內容時,學生總是處處碰壁,說得冗長又不得要旨,教師教學吃力。而思維導圖形式新穎,學生興趣高昂,各有各的思考和創意。學生不僅熟悉了課文脈絡,還能借助自己的導圖講得頭頭是道,呈現出自己的對文章的探索、理解過程,更使“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得到落實。可見,思維導圖的運用,是能梳理學生知識體系的有效途徑,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對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了思考的閱讀才會更有活力,一舉多得。
文字是抽象的,而插圖是具體形象的,是人類溝通情感、傳達思想的“視覺語言”。要想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前提是幫助學生建立圖文聯系,讓學生通過插圖感知文字所傳遞信息的內涵。
【教學設計示例】
(A老師)
(1)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小女孩目前的處境,畫出關鍵語句。
(2)說說你的感受。
(B老師)
(1)仔細觀察文中插圖,聯系課文第一部分內容說說,你關注到了哪些信息?
(2)這個小女孩怎么樣?結合文本和插圖,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這個可憐的小女孩。
【對比分析】
筆者更喜歡B老師的設計。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幅小小的插圖都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不是教材的擺設或點綴,而是作為第二語言存在,是教師教育教學的資源。插圖與文本是相輔相成的,是編者為了使文本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能有效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文本而精心編排設計的。文中的這張插圖是這篇童話的主人公小女孩悲慘生活的濃縮,大年夜里,家家戶戶慶團圓,只有小女孩赤著腳,流落街頭賣火柴。B老師努力做到“圖為教學用”,以圖導學,巧用這張插圖,借助文本內容,搭建語言支架,豐富學生想象,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勾聯出內心對小女孩的憐憫,為下文的品讀,打下了情感的基礎。
【對策】
長文短教,短在妙用插圖。語言、形象、情感融為一體是語文素養生根發芽的沃土,三者的融合會讓學生習得有溫度、能觸動心靈、富有生命力的語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早關注過插圖,他曾說:書籍的畫除了增加讀者的興趣的,還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真可謂一語中的,教材中那一幅幅精美插圖對于語文閱讀學大有裨益,它能幫助學生搭建思維發展與想象創造的“扶梯”。高明的教師,會巧用插圖來喚醒學生的情緒,搭建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內容的平臺,借圖文間的語言支架來品人物,實現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能力。
表格簡明的符號和濃縮的文字讓人一目了然。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表格能把知識濃縮化、簡單化,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有序思考,從而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A老師)
(1)自由讀讀擦燃火柴部分,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畫出來,寫上自己的感受。
(2)交流匯報,感受生活的悲慘。
(3)注意現實與幻想的對比朗讀,你體會到什么?
(B老師)
4.1 借助表格,梳理內容。
默讀擦然火柴部分,從中提取信息,填入表格相應的位置里,并用自己的話復述表格。

第幾次擦然火柴怎樣取出火柴幻想愿望現實1她終于取出一根火柴火爐渴望溫暖寒冷2她又擦了一根烤鵝渴望食物饑餓3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圣誕樹渴望歡樂孤獨4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奶奶渴望疼愛痛苦5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飛走渴望幸福凍死
4.2 仔細觀察表格,談發現,結合相關語句品讀。(語氣詞、關聯詞、標點符號……)
(引語)師:你就是那個又冷又餓的小女孩,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可你仍然猶豫不決……(學生讀)。
師:小女孩看到了溫和慈祥的奶奶,急切地叫起來……(學生讀)。
4.3 對比體會五次幻覺排列的用意?橫向對比,現實與美好幻想之間的對比,體會追求美好生活,樂觀向上的心。縱向對比,五次幻想一個比一個美好,對比現實生活中遭受的苦難卻一次比一次深重。在層層推進的情節中,以熱寫冷,讓我們慢慢體會出作者想象中所賦予“幸?!钡奶厥夂x,以及對社會現實中貧富不均的不滿的情緒。
4.4 品讀印象中較深的一次幻象,說說感受。
【對比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學能力是提升其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B老師表格的設計可操作性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能得到鍛煉。學生在自讀課文中進行梳理,抓住關鍵字詞填補空白,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參與學習。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要促進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三年級孩子,已經多次學習“結合內容展開想象”,因此,在具體語境中的語文要素落實并不困難。B老師主要采用自讀自悟、精讀感悟、“現實與想象”對比讀等形式,在暢所欲言地交流中感受童話的豐富想象,從而教出童話特有的味道。而A老師的設計顯得單薄些。
【對策】
長文短教,短在善用表格。表格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學習工具。小小表格,大有用處,它是復雜到簡單、抽象到形象的媒介,能訓練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特別是一篇長文的教學,如果能輔之以表格,用簡化的文字對其進行填補,那學生感知的文本內容更加可視化、結構化,巧妙地讓學生實踐學習、吸收、表達,達到有效閱讀。這樣通過表格細致展現文章重點,學生的閱讀會更加深入,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更加直觀,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達到了“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孔子也提出了“以疑激思,以疑引思”的觀點。的確,課堂教學中教師能精心設計問題,引領課堂,不僅能“吹皺一池春水”,引發學生的興趣,還能“激起千層細浪”,不斷地引導學生思索,訓練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A老師)
(1)理解2個“幸福”的含義,思考小女孩真的幸福了嗎?
(2)回憶下,這篇童話為什么令人難以忘懷?
(B老師)
(1)抓住人物的結局質疑問難,理解“幸福”。
(2)體會童話經典:作者安徒生安排了這樣一個極其悲慘的結局的用意。
(悲慘的結局→難以忘懷→引起關注→激發同情)
(3)查找這個經典童話故事中,作者別有用心的想象,體會作者的用意。
(關注故事發生的時間、關注小女孩的那雙大拖鞋……)
【對比分析】
“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是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兩位老師都抓住小女孩的結局,通過質疑問難,品析詞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進行思考體驗,與他人分享“幸?!钡牟煌x,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對于窮人來說在當時的現實社會是無法擁有幸福的,唯有死亡,才能結束痛苦的現實,才能徹底“幸?!薄5荁老師更關注文體意識,聚焦課文中所傳遞出來的語文要素——從而來感受這一篇童話故事中的豐富想象,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安徒生“別有用心”的想象,將故事情節層層推進,體會作者獨特的寫作構思,讓人感受到這個童話故事的經典,也為后面的習作做鋪墊。
【對策】
長文短教,短在精設問題。統編教材注重文體意識的滲透,選入了各種文體,如三年級上冊童話故事、四年級的神話故事、五年級的民間故事、六年級的小說等。如何引導學生關注文體呢?關鍵在于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巧設問題。教師的問,一定是深思熟慮、字斟句酌之后的智慧發問。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學段、語文要素的不同,使得教學目標、學習方法上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不能忽視編者意圖,要關注學段,聚焦語文要素,量體裁衣,找到文體意識的落腳點,精設問題,慢慢引導,達到不同文體的教育價值的實現,在語文活動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語文素養。
教學無定法,貴在得法。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教師要做一個開竅人”。當然,并不是一篇長文就要借這么多“支架力”,而是要立足兒童發展,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面對長文教學,一線教師要樹立教材整體意識,聚焦語文要素,立足學情起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不牽扯其他的枝蔓,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四兩撥千斤,一課一得。
長文短教,雖簡約但不簡單,課堂要有一定深度、高度和溫度,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人文之美,要扎實的將語文素養落腳于日常教學中。假以時日,無數個語文要素的疊加與累積,學生扎實而深厚的語文素養的養成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