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 陳玉梅 李淑芳 康玉聞
(佛山市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是指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股骨頸骨折是髖部骨折的主要類型,占髖部骨折的40%~50%[1]。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后1年內的病死率約為26%~29%,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2]。同時,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中,保守治療需要患者長時間臥床,增加肺炎、壓力性損傷等風險;手術治療較保守治療更為快速,但其醫療費用相對高昂[3]。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給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內股骨頸骨折的研究多集中于治療方式、手術方法的探究[4],關于股骨頸骨折流行病學研究的報道較少,部分流行病學研究時間較早[5]。因此,本研究擬回顧性分析2014至2019年我院收治的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分析其發病趨勢、致傷原因及高發人群,為預防股骨頸骨折的發生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療的全部股骨頸骨折病例。采集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住院天數、主要診斷、致傷原因、主要合并癥、體質量指數(BMI)、治療方式等。
1.2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3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總體發病趨勢 本研究共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療的股骨頸骨折患者5 117例,2014至2019年股骨頸骨折病例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女性多于男性。見圖1。

圖1 2014至2019年股骨頸骨折發病趨勢
2.2 股骨頸骨折的年齡、性別分布 5 117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年齡2~107歲,平均年齡(66.45±18.78)歲。男性平均年齡(59.46±21.2)歲,女性平均年齡(71.14±15.26)歲,女性患者平均年齡高于男性(t=15.26,P<0.05)。根據患者年齡,將患者分為兒童組(<16歲)、青壯年組(16~60歲)、老年組(>60歲)。老年組患者占總體的70.22%,高于青壯年組和兒童組所占比例;全組男女性別比為0.67:1,在兒童組和青壯年組發病例數男性多于女性,老年組女性多于男性。見表1。圖2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患者中,70~79歲為高發病的年齡段。

表1 各年齡組不同性別發病情況(n=5 117)

圖2 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布
2.3 不同年份股骨頸骨折年齡組構成比 由圖3可見,2014至2019年間,股骨頸骨折患者中,以老年患者為主,兒童組所占比例最低;股骨頸骨折患者中,青壯年患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與2014年相比,老年組和兒童組所占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見表2。

圖3 不同年份股骨頸骨折年齡組成構成比

表2 不同年份股骨頸骨折年齡組構成比[n(%)]
2.4 股骨頸骨折患者合并癥及營養狀況的分布 由表3可見,股骨頸骨折患者中,兒童組、青壯年組、老年組有合并癥的比例分別為32.79%、43.94%、70.50%,老年組所占比例高于兒童及青壯年組。且老年組中,996例(26.89%)患者有1種合并癥,1 567例(43.61%)的患者有2種及以上合并癥,1 324例(36.85%)患者合并高血壓,609例(16.95%)患者合并骨質疏松,528例(14.70%)患者合并糖尿病,老年組中48.15%的患者營養不足,三組之間營養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不同年齡組股骨頸骨折合并癥及營養狀況的分布[n(%)]
2.5 股骨頸骨折發病的季節分布 季節劃分:2~4月為春季,5~7月為夏季、8~10月為秋季、11月~次年1月為冬季。從趨勢特點分析,冬季發病例數最多,夏季發病例數最少。見圖4。

圖4 2014至2019年股骨頸骨折發病的季節分布
2.6 股骨頸骨折致傷原因分布 由表4可見,最常見的致傷原因是摔傷,占全部患者的88.27%。兒童組、青壯年組、老年組中摔傷所占比例分別為59.84%、72.97%、95.21%。老年組摔傷所占比例高于兒童組和青壯年組。

表4 不同年齡組股骨頸骨折致傷原因分布[n(%)]
2.7 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診療方式 由表5可見,3組患者中,43.37%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以急診方式入院,其中,老年組患者以急診方式入院的比例最高,為43.97%;治療方案中,91.12%的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3組患者住院天數的中位數中,老年組患者住院天數最高,中位數為14天。

表5 不同年齡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診療分析
3.1 股骨頸骨折的總體發病趨勢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的創傷性疾病,可發生于各年齡段。本研究對2014至2019年我院的5 117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與李智勇等[6]研究的2003至2007年股骨頸骨折發病趨勢相一致,但其增長幅度較2003至2007年有所增加。這可能是由于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群體以老年人為主,而人口學研究顯示21世紀的前半葉是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大幅攀升的時期[7]。本研究顯示,女性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高于男性。以往研究顯示,雌激素缺乏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老年女性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其雌激素水平不斷下降,因而老年女性成為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8]。骨質疏松患者為股骨頸骨折的好發人群,因此,如何預防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對預防股骨頸骨折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老年女性患者,應指導其進食高鈣飲食,并建議患者增加戶外活動和戶外日照時間,并適當進行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絕經后的女性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雌激素以預防骨質疏松[9],從而降低老年女性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另外,圖3顯示,2014至2019年間,老年組患者所占比例逐步上升,而青壯年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說明隨著老齡化的增長,老年人將逐步成為股骨頸患者的主要發病人群;而隨著青壯年安全意識的提高,其股骨頸骨折的發病呈下降趨勢。
3.2 老年組為股骨頸骨折的好發人群,70~79歲為高發病年齡段 本研究表明,老年組股骨頸骨折的發病比例占所有股骨頸骨折的70.22%,高于青壯年患者的發病比例(27.40%),且青壯年組2014至2019年發病趨勢較為穩定。表4顯示95.21%的老年組患者其致傷原因為跌倒摔傷,這與Catalano A等[10]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組中70.50%的老年患者伴有合并癥,且以高血壓、骨質疏松、糖尿病等慢性病為主。而研究顯示,高血壓、糖尿病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11],而骨質疏松是引起股骨頸骨折的重要因素[12],因此,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逐步改變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其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對于緩解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至關重要。本研究顯示,股骨頸骨折發病的高峰年齡段是70~79歲,與國內文獻報道的發病的高峰年齡段相一致[13]。因此,股骨頸骨折防范的重點人群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可能與此年齡段的老年人行動不方便、易跌倒等原因有關。建議社區工作者,針對此類人員,加強上門指導服務,從居家的防滑設計、老年人安全意識的提高等多個方面,強化防跌倒意識,預防跌倒導致的老年股骨頸骨折。
3.3 冬季為股骨頸骨折的高發季節,急診科應做好相關的應急措施 由表3可見,股骨頸骨折最常見的致傷原因為摔傷。圖4顯示,冬季股骨頸骨折的病例數顯著高于其他季節,這與高桂英[14]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冬季路面濕滑,易引起滑倒,加之衣服穿著較多,行動不方便,容易造成摔傷跌倒。由表5可見,43.37%的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急診的方式入院,尤以老年患者為甚。因此,急診科護士應在特定時段內加強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應急處理,同時,醫療機構應在冬季做好防跌倒的相關知識宣教,降低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作為社區醫務人員,對于冬季的防滑、防跌倒等知識的科普也應逐步加強。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91.12%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與以往研究結果趨于一致[15]。同時,股骨頸骨折的平均住院天數為11~14天,與陳治水等[16]調查相比,其住院天數有所縮短,這可能是由于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及現代康復療法的應用,逐步縮短了患者住院天數。住院天數的縮短可有效減少患者的醫療負擔,但術后患者回歸家庭之后,其康復鍛煉、飲食指導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其手術效果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作為護理人員,可逐步探索高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加視頻宣教、延續護理等多種方式,提高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知識的掌握,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結果顯示,2014至2019年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女性為高發人群,70~79歲為高發病年齡段,冬季為股骨頸骨折的高發季節,應做好重點人群特定時間段的預防,以降低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但因本研究的樣本量的選取以我院為主體,樣本的選擇較為局限,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