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惠娟,黃國琴,于明靜,施亞芹
(1.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南通 226002;2.江蘇省南通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江蘇 南通 226018;3.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保健科,江蘇 南通 226002)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腫瘤來源于子宮平滑肌組織。子宮肌瘤的準確發病率難以統計,育齡婦女的實際患病率大于25%。子宮肌瘤患者癥狀各不相同,可出現經血過多、產后出血不止、不孕及流產;體積較大的子宮肌瘤可出現直腸或膀胱受壓迫、刺激癥狀;腫瘤內部壞死可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劇烈疼痛。年齡超過40周歲、初次月經來潮時間小于12歲、晚育、未育、肥胖與多囊卵巢綜合征、長期補充激素及子宮肌瘤家族史等都會增加子宮肌瘤發生風險[1]。代謝綜合征(MS)包括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代謝紊亂癥候群,表現為空腹血糖(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和肥胖等[2-5]。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在細胞分裂、增殖、分化、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組織細胞代謝調節等方面發揮作用,和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6-7]。少有關于IGF-1、MS異常指標和子宮肌瘤發生率之間相關性的報道。本研究分析IGF-1、MS與子宮肌瘤發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為降低子宮肌瘤發生率提供可預防的策略,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進行手術治療的285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均有因子宮肌瘤引起的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癥狀,有手術指征,瘤體直徑2~11 cm不等。最常見的手術原因包括月經失常、月經過多性貧血、感染、藥物治療療效較差,其次為腹痛、痛經或急腹癥選擇手術,再次為直腸與尿路出現壓迫癥狀。少數患者本人要求手術治療。觀察組入選標準:(1)術前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子宮肌瘤;(2)接受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切除術,術后病理確診。剔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失、不完整者;(2)確診前2年內使用性激素類藥物者;(3)絕經6個月以上者;(4)既往患惡性腫瘤者;(5)子宮肌瘤以外原因行子宮切除術者;(6)孕婦。另以同期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體檢的325例健康女性為對照組,對照組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未患有子宮肌瘤,排除標準同觀察組。2組年齡、初潮年齡、孕次、產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由病區管床護士檢測觀察組患者身高、體重、SBP、DBP;對照組由體檢中心護士檢測并根據結果計算BMI。實驗室檢查項目包括BG、HbA1c、TC、TG、HDL-C、LDL-C及IGF-1。觀察組入院后次日空腹分別采集2支試管外周血,每支5 mL;對照組由體檢中心采集外周血,離心后備用。血清生化檢查使用7170A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IGF-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MS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2004版)》。影像學檢查由超聲科醫生進行子宮及附件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瘤體大小以最大徑線數值表示。超聲檢查使用飛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電子凸陣探頭頻率5.0 MHz,每例患者由2名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生共同檢查。

2.12組各年齡段例數分布情況 2組各個年齡段人數分布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年齡段分布情況[ n(%)]
2.22組IGF-1水平、MS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清IGF-1、BMI、SBP、DBP、IGF-1、BG、HbA1c、LDL-C、TG、TC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清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IGF-1水平、MS指標比較
2.32組MS指標異常率比較 觀察組BMI、TC、BG和LDL-C異常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G、HDL-C、HbA1c、SBP、DBP異常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MS指標異常率比較(%)
2.4影響子宮肌瘤發生、發展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觀察組MS發生率為19.46%(36/185),對照組MS的發生率為9.33%(21/22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3,P<0.001)。將BG、IGF-1、HbA1c、TG、HDL-C、LDL-C、BMI、SBP和DBP等代謝指標作為自變量,子宮肌瘤的有無作為因變量納入單因素。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基礎上調整年齡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BMI、SBP、DBP、IGF-1、BG、HbA1c、TC、LDL-C與TG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HbA1c、IGF-1、TC和LDL-C是子宮肌瘤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子宮肌瘤發生、發展的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患者在基因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出現雌激素、孕激素分泌過多、子宮壁平滑肌干細胞功能失調等情況,就容易引起子宮肌瘤。MS是一種源于脂肪累積的代謝性心血管綜合征,除了高胰島素血癥外,MS患者還存在多種激素分泌異常,會引起一系列癥候群。
MS患者基本特征是BMI值異常升高。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BMI均值、BMI異常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孫楚喬等[8]收集分析了1 120例體檢人員的子宮肌瘤發生情況,發現子宮肌瘤患者平均BMI大于非子宮肌瘤組。徐納佳等[9]研究發現,子宮肌瘤患者肥胖率、BMI明顯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血清TC、LDL-C、TG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TC、LDL-C異常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間TG、HDL-C異常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TC、LDL-C與TG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HbA1c、IGF-1、TC和LDL-C是子宮肌瘤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究其原因,脂肪組織的芳香化酶水平很高,芳香化酶水平上升會將雄烯二酮、兒茶酚胺類激素生成雌激素,患者體內芳香化酶的活性和脂肪水平直線相關[10];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會誘發子宮肌瘤,加速子宮肌瘤體積增大[11]。
胰島素抵抗是MS患者肌肉、脂肪組織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引起血清BG、HbA1c及胰島素水平升高。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血清BG、HbA1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BG、HbA1c異常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經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G、HbA1c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G、HbA1c是子宮肌瘤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WEI等[12]研究發現,MS患者患有慢性高胰島素血癥會引起血清IGF-1水平升高,IGF-1通過刺激卵巢分泌激素而發揮一種特殊的促性腺功能,有利于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黃延焱等[13]發現,和單純糖尿病患者高胰島素血癥、低血清IGF-1不同,MS患者存在高IGF-1血癥現象。這是MS患者發生子宮肌瘤風險上升的基礎。
女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子宮肌瘤風險顯著上升。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SBP、DBP數值和異常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單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SBP與DBP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影響因素。CIARMELA等[14]認為,高血壓患者分泌過多血管活性肽和生長因子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通透性增加,進一步促進血管壁平滑肌增生、血管壁結構重構,誘發子宮壁平滑肌瘤。
IGF主要由肝臟分泌,包括IGF-1和IGF-2 2種亞型,具有多種調控功能,通過內分泌、旁分泌和(或)自分泌方式發揮效應。IGF介導生長激素對肌肉組織的生長、發育調節作用,肝外組織產生的IGF不受生長激素調控,在局部組織發揮重要作用。在子宮肌瘤患者,IGF-1與其受體結合后經細胞內信號轉導,促進平滑肌細胞及其間質細胞有絲分裂能力增加,抑制細胞凋亡。此外,IGF-1還編碼產生IGF-2,后者通過自分泌的形式對平滑肌瘤細胞發揮促進分裂、增殖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血清IGF-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經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GF-1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IGF-1是子宮肌瘤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劉愛萍[15]研究發現,IGF-1通過對子宮肌瘤組織的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影響子宮肌瘤的發生,且子宮肌瘤患者外周血IGF-1、IGF-2水平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存在正相關。翟一陽等[16]研究發現,子宮肌瘤患者術前外周血IGF-1和IGF-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后,IGF-1和IGF-2水平逐漸降低至正常值,據此認為子宮肌瘤的產生與IGF-1水平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MS的癥候群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影響因素,HbA1c、IGF-1、TC和LDL-C是子宮肌瘤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控制MS的發生,降低IGF-1水平可為防治子宮肌瘤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