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艾曦/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前海港灣學校教師

上課素材源自學生

微團隊參與課堂活動

定期召開學科微團隊會議

用故事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如何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了“八個相統一”。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道法”)課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中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然而,初中生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輕文”“重分數輕德育”等現象。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道法課的興趣、增強道法教師授課的成就感,是道法教學中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如何用好隱性教育資源,協同多學科共同發揮好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也是很多學校正在探索的問題。
本文從初中道法一線教師的視角出發,探索“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實踐路徑,在強調增強道法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打造興趣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一是突出道法課的育人使命,提高教學的指導性。
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曾用“拔節孕穗期”來形容青少年階段。拔節孕穗期是指禾谷類作物從起身拔節開始至抽穗開花前的階段,是決定禾谷類作物長勢與生命力的關鍵時期。處于“拔節孕穗期”的中學生,最需要科學的引導和精心的栽培,道法課是在“拔節孕穗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一般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知道,道法課主要講授符合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政治觀念,道法課的“三維目標”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處于教學目標首位,這體現了道法課的育人使命與課程特征。道法課教師必須課前認真備課、精心準備,課堂教學有聲有色、擲地有聲,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使課堂教學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是善用故事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堂趣味性。
提升課堂趣味,需要認真剖析學生對道法課不感興趣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課堂上多插入一些學生想聽、愛聽,又能聽懂的故事最能吸引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講好道法課的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在課堂上,將課程內容與熱點時事有機結合,用現實中的中國故事豐富課程內容,讓學生愛聽、想聽、會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仰和信念。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和精神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這些內容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融入道法課的教學設計。比如,在講授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這些比較抽象又離學生生活較遠的理論知識時,如何提升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呢?課前,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采訪尋找身邊的抗疫英雄;課堂上進一步講透抗疫故事,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黨和國家的動員能力、指揮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深刻認識到“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讓制度自信深植心中。
三是活用生活素材,提升教學的實用性。
中學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社會成員,必須正確認識身邊的事物。如前所述,道法學科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道法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和人品人格的發展規律。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問,道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答疑解惑,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講授八年級“勇擔社會責任”單元時,首先,應該摸清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已經知曉的無數鮮活的抗疫故事。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關注熱點,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素材有機結合起來,破解學生的問題和困惑,老師和學生都要會講中國故事。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講述家庭的抗疫故事,分享身邊的真人真事。最后,引導學生升華認識,從探討如何保護自己到參與抗疫的可行性,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是否應該以及如何服務社區、社會等問題,從而樹立起“我能奉獻,我要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巧用信息技術和互動軟件,提升教學的多樣性。
在講授七年級“生命的思考”單元時,可以通過互動軟件UMU設置課堂前置問卷“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奔赴前線是否是對自己生命的輕視”?收到實時反饋后,迅速組織正方、反方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領悟珍愛生命,懂得不僅僅是珍愛自己的生命,敬畏生命也應該守護所有人的生命。還可以通過希沃白板制作課件進一步豐富互動課堂形式,比如,設置守護生命1V1知識比拼課堂互動小游戲,通過游戲競爭的方式,現場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通過學校5G網絡,營造大數據下的智慧課堂,形成“實景同步”課堂,增強教學的“現場”感,把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融入學習空間,共享教學資源,形成多樣化的學習場域。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段話深刻而生動地為更好完成立德樹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行動指南。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科學用“鹽”,讓學生在學校接觸到的所有環境和學科都能發揮思想教育作用。
首先,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思想行為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師的教態、著裝、言談舉止,甚至辦公桌和講臺都是隱性教育資源。“親其師則信其道”,要想讓學生信服,老師應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榜樣,愛學生、愛學校、愛社會、愛國、愛黨、愛自然,做“四有”好老師。一堂課不僅僅包含著知識,還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和對學生的態度,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教學態度、課程設計、課件制作感受到備課是否用心,能通過課堂互動感受對學生是否真誠、尊重。因此,老師要認真準備每一堂課,把每一堂課都作為公開課來精雕細琢。在預備鈴響前精神飽滿地走進課堂,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把嚴謹、認真的態度傳遞給學生,做到潤物細無聲。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應做到站姿端正,不做其他分心的舉動,見到有分心走神,要當面及時提醒,課堂要求嚴格而不失溫度。
其次,各學科教師共同助力,充分發揮學科的隱性作用。
“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雖然各學科的隱性教育因素具有“隱蔽性”,不容易被察覺和感知,效果展現也比較緩慢,需要長時間累積,但多學科、多方面和綜合性的隱性作用越來越凸顯。
主動協同交流,形成共識合力。學校的各學科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教學教法研究,將各學科立德樹人的隱性作用滲透、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語文老師通過教學可以傳遞中華民族真、善、美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健康人格;數學老師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充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還可促進團隊合作,集體精神、團隊凝聚力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斷強化;理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嚴謹、務實的學科態度,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歷史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美術老師不僅可讓學生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還可培養人人能創新的自信;體育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體育精神,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團隊意識和執行力;音樂老師可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凈化心靈。
把握時代主題,洞悉時政素材。今年是建黨100年,音樂課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春天的故事》唱出了時代強音,同學們學唱的同時能夠領會歌曲背后的精神;美術課同學們用剪紙藝術致敬紅色經典,用指尖創造經典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故事;歷史課老師帶同學們追溯一段歷史、讀懂一個時代;語文課通過誦讀《回延安》體味詩人對“母親”延安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數學課“數”說長征,將長征精神具體化;校影視德育課,《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少年英雄的故事,帶領同學們走近遙遠的革命年代。
整合所學知識,課堂凝練升華。九年級在復習建黨百年專題時,可以根據前述各學科講授的相關內容,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引領同學系統化復習。創設問題情境,提前給每位學生分配任務,負責環節設計與跟進,注重總結歸納和習題精選,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營造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這種學習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一節復習課就可以把各學科關于建黨百年的相關內容進行統整、串聯,課堂內容豐富、層次多樣,能夠有效地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習效果明顯。
組建微團隊。除班主任外,學生與科任教師相處時間非常有限。一個有效辦法是組建學生學習微團隊,發揮好學習微團隊的隱性功能。微團隊的成員之間互動最多,這些互動對學生的態度、認知、行為、規范、價值等發揮著重要影響。實踐證明,學習微團隊的組建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加強合作,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綜合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科學分組,學習微團隊的小組長和副組長應該定期接受培訓,才能更好地成為班主任的助手、學科教師的幫手,發揮隱性因素的教育功能,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
破“三難”。道法學科在八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法律知識。這些知識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陷入“三難”——難學、難記、難背。如何帶領學生攻破“三難”呢?用好學習微團隊是一個好辦法。九年級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組建六人、四人微團隊或者一對一、一對二、二對一微團隊,讓學生明白“只有深刻理解才能記憶牢固”的學習規律,逐漸形成自己學習道法的方法。
延伸微團隊作用。在生活方面,通過學習微團隊集中用餐的方式,學生之間相互提醒、相互影響,養成良好用餐習慣,杜絕浪費。節假日,班主任可要求學習微團隊組織集體參觀博物館等活動,滋養靈魂、汲取精神,強化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體驗和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