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 葉倩 高曉曉 史曉斌 劉勇
導讀:介紹了黃瓜常見病害的種類及為害癥狀,建議采用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方法綜合及時處理,以控制病害發生,減少對黃瓜產量和品質的不利影響。

黃瓜(Cucumis sativusL.),是葫蘆目葫蘆科甜瓜屬植物,又名胡瓜、刺瓜、青瓜、王瓜、勤瓜、唐瓜、吊瓜等[1],是我國重要的蔬菜作物,以大棚和溫室種植為主,相比其他蔬菜黃瓜對生長條件的要求沒有那么嚴格。黃瓜種植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好溫度和濕度等環境因素,若管理不當,易受到病害侵擾而減產。本文介紹了黃瓜種植過程中的幾種主要病害以及防治方法。
黃瓜主要的病害有三大類: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針對不同病害應該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避免損失。
黃瓜真菌性病害發病率高,為害嚴重。病害發生后,黃瓜植株出現組織壞死、腐爛等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病害。
①猝倒病 由德里腐霉(Pythium deliense)侵染引起,一般在苗期發病,氣溫低、土壤濕度大時易發生,可導致爛種、爛芽以及幼苗根莖部受到重創而猝倒[2]。
②根腐病 由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茄腐鐮孢(F.solani)侵染引起,在黃瓜苗期與成株期內都會發生,可導致黃瓜根莖呈淺褐色腐爛狀態,從而阻礙黃瓜的正常生長[3]。
③霜霉病 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Rostov.)感染引起,可發生在黃瓜生育期的任何階段。主要為害黃瓜葉片,使其出現不規則黃斑并且逐漸干枯[4],濕度較大時病斑處產生顏色發黑的霉層,嚴重時所有病斑連片,整片葉片全部枯萎,俗稱為“跑馬干”[5]。
④白粉病 病原菌為白粉菌屬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DC.)和單絲殼屬單絲殼菌(SphaerothecafuligeneaPoll.)。苗期至結瓜期都可發生,但是易在生長后期或者植株衰弱時染病。該病害主要為害黃瓜葉片,使其黃化及組織衰老,但是此癥狀也會出現在莖和果實上[6]。



⑤枯萎病 該病害由尖孢鐮孢菌黃瓜?;停‵.oxysporumf.sp.cucumerinum)引起[7],在黃瓜苗期至結果期都可能發生。高溫情況下,發病初期的苗子出現倒伏現象,傍晚溫度降低恢復正常,病情加重則會徹底枯黃萎蔫,莖稈腐爛猝倒。
棚室黃瓜種植環境較為封閉,內部溫度較高為細菌病害提供了適宜的發病條件,主要為害葉片,容易導致黃瓜組織壞死、腐爛甚至出現細菌溢膿現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病害。
①細菌性緣枯病 在溫度低、濕度大的環境條件下易發生,經葉緣氣孔、傷口直接侵入而發病,主要為害葉、果實、莖。葉片最易染病,先產生不規則狀棕色水浸點再發展形成褐色點狀病斑,最終可能會擴散到葉片中部形成大型水浸狀病斑,使葉片因營養吸收受阻而壞死。
②細菌性角斑病 溫度低、濕度大的環境條件下容易發生,頂部的水珠聚集落下后可重復傳播,侵染葉片、果實、莖。侵染初期葉片正面會出現一個淡棕色的多角形水浸狀斑點,之后斑點面積逐步增加擴大變為灰白色,脫落成孔。病菌侵入果實中,輕則可能導致果實干裂、腐爛,重則擴展至果實內部導致種子帶菌。
③細菌性葉枯病 溫度高、濕度大時發生嚴重,通過侵染葉片氣孔及傷口進行傳播,集中發生在黃瓜植株中下部功能葉。侵染初期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斑點并且葉片邊緣開始褪綠,隨著病害加重,病斑顏色逐漸變為褐色,最終葉片干枯死亡。
④細菌性圓斑病 屬于高溫高濕性病害,通過侵染葉片氣孔或傷口發病。與葉枯病不同之處是侵染黃瓜葉片后,病斑先黃化后透明且變薄,菌膿在濕度大時不明顯[3]。
黃瓜種植范圍廣,種植品種多,成為很多植物病毒的寄主。病毒變異速度快并通過不同形式侵染寄主植物,致其減產甚至整株死亡。侵染我國黃瓜的瓜類病毒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瓜類褪綠黃化病毒 (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圖1) 通過煙粉虱以半持久方式在寄主植物之間快速傳播,引起黃瓜葉片除葉脈以外的區域褪綠黃化,植株輕微矮縮,由下部開始逐漸向上發展,新葉無癥狀[8]。
②小西葫蘆綠斑駁花葉病毒(Zucchini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ZGMMV) 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也可通過葉片相互接觸或者人為活動進行機械傳播。可對植物造成系統性破壞,具體表現為:葉片出現環形褪綠斑、局部畸形壞死,果實畸形,口感僵硬味苦,黃瓜產量降低,商品價值下降[9]。
③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可在多年生寄主植物上越冬并在來年侵染不同寄主植物,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的傳毒途徑或機械摩擦等傳播。主要侵染黃瓜葉片,染病后的子葉會逐漸枯萎或者發黃,幼葉為深綠和淺綠相間的小花葉狀并且褶皺增厚,情況嚴重則出現逆向反卷。莖節畸形,出現不同程度的伸長或縮短,可隨葉片一起枯萎;果實出現綠色花斑且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凸起。
④黃瓜綠斑花葉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 主要通過種子、土壤以及其他毒株的枝葉傳播,分為常見的綠斑花葉染病和黃斑花葉染病2種,染病初期的子葉呈亮綠與深淡的暗綠相間斑駁,病斑部位突然隆起后產生瘤狀物,嚴重時會使植株的葉片扭曲縮小,從而導致植株整體矮化,果實也產生瘤狀物成為畸形瓜,產量降低并且口感下降。
實際生產中解決黃瓜病害問題應先預防再防治,運用綜合防治手段避免病害發生,只有理清病害發病原因,精準識別病害癥狀才能對癥下藥,控制病害
種植前盡可能選取抗病豐產品種,培育無毒苗。種植時地勢最好選擇高處、向陽、排水好的地塊[2];種植期間及時清理作物周邊的雜草,并對溫棚進行清潔,減少病源;適當施用有機肥,黃瓜理論最高產量的有機肥施用量為23.56 t/hm2,與20 cm左右厚度的表層土充分混勻;控制栽培株距,保證黃瓜合理的種植密度,株距可保持在25 cm左右,行距保持在50 cm左右[10];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有效降低土壤中細菌、真菌數量,降低病害發生概率[3]。
本技術指的是運用光電等物理因子輔以機械設備破壞有害生物生存環境。采取太陽能殺菌:溫棚覆蓋透明吸熱膜,通過強日照使棚內溫度高達80℃,地表溫度高達60℃,持續半個月。太陽能消毒利用高溫和紫外線雙重作用,對環境要求很高。微波殺菌:應用微波發射器產生微波,微波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及蟲體反射、穿透和吸收使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從而達到殺滅微生物和土壤消毒的效果[11]。在通風口布置防蟲網,棚內掛粘蟲板可以減少蟲源,另外可以利用反射原理改善黃瓜生長過程的光照條件。
化學防治見效快且作用強,是農業生產中較為廣泛應用的一種防治手段,但頻繁使用會導致農藥殘留且污染環境。針對不同病害可噴施不同化學試劑,猝倒病可以選擇普力克(霜霉威)、新萬生(代森錳鋅)、霜霉疫清(烯酰嗎啉)和殺毒礬(噁霜·錳鋅)等噴灑[2]。霜霉病可以混合氰霜唑與烯酰·錳鋅噴施。如果黃瓜霜霉病與炭疽病、細菌性病害混合發生,一般采取“先治霜霉病和炭疽病,后治角斑病和葉枯病”[6]的方法??菸“l病初期可使用喹菌酮和葉枯唑噴灑,也可于開花期在莖基部涂抹多菌靈[12]。病毒性病害可使用病毒靈(鹽酸嗎啉胍)+吡蟲啉防治。細菌性病害可噴施絡氨銅水、甲霜銅或琥·乙膦鋁等殺菌劑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代謝產物對有害菌高效抑制的特性控制病害發生的方法,并且不會為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符合綠色農業發展原則。芽孢桿菌和側芽孢桿菌可防治黃瓜真菌性病害,多抗霉素可防治黃瓜細菌性病害。黃瓜病毒病目前沒有效果較好的生物防治技術手段可以參考,但植物生長促生菌(PGPR)可以誘導黃瓜產生誘發系統抗性[13]。
黃瓜是田間種植較為常見的蔬菜,種植難度低,但抗逆性和生長穩定性差,因此苗期要做好病害預防[14]。種植無毒苗及其他抗病性好的品種,在種植期間加強對田間棚室水肥和溫濕度的管理,及時控制黃瓜病害,密切關注田間黃瓜病害發生趨勢并提前防治,運用綜合防治手段及時控制,最大限度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