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琵琶的演奏技法十分復雜,不同的演奏技巧帶來的音響特色截然不同,帶給聽眾的感受也千差萬別,而搖指則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技巧,其能夠形成十分獨特的演奏效果,因此得到了廣大演奏者的一致認可,在很多音樂作品當中發揮了
琵琶是極為典型的民族樂器,經過代代傳承與發展,時至今日其演奏技法越來越豐富,演奏效果也越來越優越,能夠帶給聽眾以精妙絕倫的享受。而搖指技法屬于琵琶指法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種技巧,它能夠以獨特的方式演奏出長音效果,以快速均勻的方式實現發聲,在實際應用中,搖指技法往往具有極其震撼的演奏效果,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搖指與其他長音指法的區別
琵琶作為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主要為點狀發音,利用琵琶進行演奏時如需要表現線條性長音,演奏人員需要利用密集綿密的點音連接成線,進而實現演奏效果。琵琶的常見長音指法大致可以分成輪指、滾奏和搖指這三種類型,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差異。
輪指主要是利用右手五個手指分別不間斷地接觸琴弦,形成的點狀音響即可連接成具有審美價值的線形旋律,達到預計的演奏目標。而滾奏主要是利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的連續反復快速彈、挑發聲,這種演奏技巧往往能夠帶來急促、緊張、銜接密集的旋律,在實際演奏中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搖指主要是通過右手臂、手腕搖動帶動同一個手指(一般是食指或中指)的假指甲兩個側面分別急速觸彈琴弦,進而形成交替反復的點狀音響,最終形成線形長音,達到演奏效果。
搖指有別于輪指和滾奏這兩種演奏技巧,它主要是利用假指甲不同鋒面演奏出獨特的旋律,音色比較特殊,十分具有辨識度。另外搖指的發力方式也和輪指、滾奏有較大差異,輪指和滾奏這兩種技巧當中,一般都是通過手指屈伸和指尖前段發力進而形成彈奏動作,但是在搖指技法當中,演奏人的手腕、手臂都需要運動并共同帶動指甲在琴弦上做出左右搖動的動作,這使得搖指的演奏效果更加明顯,形成的音樂效果也更加豐富。在實際演奏當中,搖指技法既能給聽眾帶來舒緩細膩的感受,又能形成緊張密集的音樂效果,這種多變的演奏效果使搖指技法得到了廣大演奏人員的一致認可。經過歷史的打磨和時間的沖刷,琵琶搖指技法正在朝著越來越成熟的方向發展,其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越來越可觀。搖指對于琵琶演奏中音樂形象的刻畫和氣氛的渲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演奏當中應進一步應用搖指技法,保證琵琶演奏的效果。
二、琵琶演奏中搖指技法的應用
現代琵琶演奏技法當中常見的搖指技法,實際上起源于劉德海對月琴演奏技法的研究與分析。演奏者可通過食指或中指進行演奏,形成優質的音樂表演效果并保證琵琶演奏的感染力。為確保琵琶搖指技法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對琵琶演奏中的搖指技法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
(一)應用搖指技法渲染朦朧意境
在樂曲《天山之春》當中,主題旋律共反復兩次,在第一次主題旋律的演奏中,演奏者可利用搖指技法表現音樂效果,實際上,這里的搖指技法主要是為了模仿熱瓦甫的音色,能夠讓樂曲更加豐富繽紛,與后續旋律當中的輪指技法有明顯區別,搖指技法所帶來的連續不斷的綿密音色,能夠讓音樂的表現力得到妥善提升。再加上勾弦技法的應用,更是使點狀音色和線形音色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描繪出一幅清晨的天山景致,給人帶來朦朧、安靜的感受,而隨著旋律的發展與遞進,這般美景又會進一步展現在聽眾眼前。
在樂曲《火把節之夜》當中,搖指技法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火把節之夜》是吳俊生創作的琵琶獨奏曲,主要體現了彝族人民在盛大節日時盡情歡騰、熱鬧非凡的景象,樂曲整體體現著十分豐盈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情,歌唱性非常可觀。搖指技法在這首樂曲第一段引子部分濃郁彝族風味的描繪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極富歌唱性,舒展而柔美地刻畫了火把節夜晚山寨的靜謐與濃郁的民族風情,在勾弦等技法的配合下,提升了樂曲的靈動性和藝術價值。
(二)應用搖指技法烘托樂曲緊張氣氛
《十面埋伏》是琵琶舞曲中一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樂曲,而在演奏這首樂曲的第二段擂鼓時,演奏人員即可通過搖指技法表現藝術效果,模仿出號角由遠至近此起彼伏危機四伏的音響特點。這段樂曲從中弱力度起始,在三、四弦的一把位和相把位上演奏。這段音樂的效果并不突兀,而是一種“山雨欲來”之前“風滿樓”的效果,給人以一種由遠及近、不斷迫近的感受,再加上四弦的低音更是有效地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除此之外,在《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這首樂曲當中,搖指技法烘托緊張氣氛的效果更加明顯。這首樂曲在20世紀中期廣為傳唱,其中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將解放軍戰士義無反顧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后被改編成琵琶曲,同樣繼承了這種藝術效果。在樂曲第二樂段開始轉G調處,樂曲的情緒開始發生變化,旋律從原本的明亮清澈變得低沉渾厚,其中搖指技法就發揮了協調和過渡旋律的作用,將強渡大渡河這一過程的危險性和緊張性準確地傳達給聽眾,搖指本身具有的密集性和點狀特征,更是帶動著聽眾的情緒隨著音樂跌宕起伏。戰士們在復雜天氣情況下、惡劣自然環境下仍然矢志不渝、奮不顧身的精神,被連續五個小節的雙弦搖指體現得清晰而動人心魄。
(三)應用搖指技法優化彈奏效果
琵琶本身是一種彈撥樂器,和滾奏或輪指這兩種技法比較起來,搖指技法顯然更加符合琵琶最初的彈奏方式,其演奏效果也不遜色于其他兩種技法。從實際演奏經驗來看,搖指技法往往能夠有效地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帶動聽眾情緒,因此應用搖指技法來代替其他長音技法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實際上,搖指技法有著獨特的演奏效果,其音色十分統一、節奏十分密集,在演奏過程中應用搖指技法,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樂曲的緊張氣氛,而在演奏者的有意調整下,搖指技法同樣也能夠產生抒情的效果,而且相比于輪指所體現出來的效果,搖指技法顯然更加細膩。比如說,在演奏《渭水情》這首樂曲的時候,演奏者就可以利用輪指技法表達幽怨的愁思,而后借助搖指技法再次表現輪指技法的部分旋律,這樣一來二者之間的表達效果就會形成極其明顯的對比,將樂曲的情緒變化明顯地展示出來,而琵琶此時仿佛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樂器,而是擁有情緒、擁有靈魂而獨自哀嘆的人。除了在《渭水情》這類樂曲當中優化情緒對比之外,搖指技法還能夠在很多樂曲當中代替其他長音技法,并有效地豐富樂曲的意境。例如,在《彝族舞曲》這首曲子的演奏當中,滾奏這種技法的運用產生了極佳的演奏效果,第一段落引子部分用雙弦模擬出巴烏悠長的音色,演奏具有彝族風味,描繪出朦朧而富有生活氣息的彝族山寨,但是利用搖指技法替換滾奏,顯然能夠帶來更加優質的表現效果。這主要是因為搖指技法的點狀音響更加密集連續,而且音色也更加統一,更容易模擬出延綿不絕、低吟淺唱的效果,再加上樂曲旋律的變化,音樂的表現效果將更加豐滿。除了這首曲子之外,還有很多樂曲都適用于這種替換,演奏者可以通過對樂曲的分析和進一步研究。
三、結語
琵琶是中國古代傳統樂器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演奏效果比較特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關注。近年來,關于琵琶技法的研究越來越多,這使得一些新指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有效地豐富了演奏效果,從根本上提升了琵琶這種樂器的表現力。而搖指技法屬于其中十分重要的技法之一,有其自身的音色特質與表達張力,能夠展現出其他指法難以企及的演奏效果,無論是在渲染朦朧意境方面,還是在烘托樂曲緊張氣氛方面,搖指技法都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因此對搖指技法的應用進行研究并不斷優化其演奏效果,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瑾.清朗瑰麗的音線:琵琶技法搖指的探究[J].音樂時空,2016(5):100-101.
[2]劉冰.對琵琶演奏基本功訓練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北方音樂,2016(1):100.
[3]李昆麗.琵琶重奏藝術及其教學[J].音樂研究,2006(1):119-122.
[4]梁瑩.對琵琶演奏中音樂表現力的體現探討[J].北方音樂,2015(24):53.
[5]楊廣武.透析琵琶入門演奏新理念[J].黃河之聲,2012(13):103.
作者簡介:江雪青,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