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佳
摘 要:鋼琴演奏作為一種將創作和演奏結合到一起的音樂表演,需要大量的創新和改造能力。我國鋼琴理論創建的相關研究正處于初步階段。因此,文章借鑒相關的鋼琴演奏理論構建理論,并通過鋼琴演奏本身所需要的結構特征,探索基于實踐的鋼琴演奏理論構建的方法,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鋼琴演奏理論構建道路,促進鋼琴演奏逐漸大眾化。
關鍵詞:鋼琴;演奏理論;構建方法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只有加強我國鋼琴理論的實踐研究,才能使鋼琴演奏符合現代化的競爭需求。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一觀念也逐漸為大眾所接受,成為共識。鋼琴演奏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的外部表現,一部好的鋼琴作品,應當有著較好的創新性。
一、基于實踐構建鋼琴演奏理論方法的可行性
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具有開創性的實踐型人才十分緊缺,當前的首要目標便是培養一批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便是我國進行相關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從理論上來講,實踐能力培養并非獨立于其他學習之外的一種能力培養,而是應當融入學生的日常教學環境之中,從而保證學生多方面共同發展。
我國鋼琴演奏方面的理論創建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鋼琴演奏理論創建的理論指導以及發展方向依舊存在著一些不夠明確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努力探索這些不足之處。可從分析鋼琴演奏本身的藝術表達形式入手,基于實踐創建鋼琴演奏的基礎理論,并將這些理論結合當前實際發展需求融入日常教學中去。
進行鋼琴演奏的理論創建,應當始終以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的。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促進鋼琴演奏理論基礎知識的構建。這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二、鋼琴演奏理論構建的前提
(一)深入了解和分析作品
一首鋼琴作品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不僅是因為它體現了作曲家的精神情感,還因為它是個人人生體驗的寫照。因此,要想成功地演奏一首經典的鋼琴作品,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創作該作品的藝術背景,深入地了解、認識、分析作曲家的藝術創造意圖。只有這樣,才能完美地呈現該作品的主題。因此,欣賞一首鋼琴作品不應僅用耳朵來聽,一首好的鋼琴作品固然可以給人以聽覺上的美好享受,但真正有價值的還是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演奏者只有對作品的情感有了深入的剖析與理解,再加上對演奏藝術技巧的熟練運用,才能使整個作品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的感染力。
(二)掌握音樂速度與節奏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可循,人類的脈搏跳動如此,音樂亦是如此。音樂節奏是音樂的靈魂,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必定有其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音樂流派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有不同的要求,但節奏準確是他們共同的追求。音樂是表達創作者情感的途徑,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不同的旋律節奏,因此一首音樂作品的各個樂段對旋律和節奏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演奏一首鋼琴樂曲時,要盡可能做到簡單化、精確化,而不是只進行機械的處理,小到一個小拍子的速度,大到整首音樂作品的整體節奏都要做到精確簡單。一首鋼琴作品如果沒有了節奏就等于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這就要求我們在整個鋼琴演奏過程中要根據自己彈奏樂曲的形式與風格去控制節奏。
三、基于實踐構建鋼琴演奏理論方法的
具體措施
(一)演奏技術的實踐
在了解演奏技術本身前,應當先對彈奏鋼琴技術本身的時代背景以及音樂的感情形象加以了解。本文以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為例來進行實踐構建理論方法的探究。斯克里亞賓《前奏曲》的音樂形象十分獨特,其音樂結構具有特別的彈性,有一種輕盈的感覺。學生在學習這首曲子的演奏技術前,應當先去體會曲子給人的這種感覺。在演奏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去塑造這樣的音樂形象,在手指觸碰鋼琴時應當十分柔韌而且輕快,將整個身體和節奏融為一體。而在音型、節拍的表現上,主要由五連音組合而成,在進行演奏時,要結合時代特點以及音樂形象,將節拍的每一個重音的落點放在最中間的那一個音上,而且還要保證節拍重音與中間部分的重音在節拍的表現過程中在強音部分重合。
(二)演奏速度控制的實踐
作品演奏效果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取決于作品的演奏速度,而演奏速度對于初學者而言并不是十分好把控。在演奏過程中,演奏速度并不是一個整體的速度,而要在演奏過程中控制速度的不斷變化,從而掌控整個音樂的感情走向。比如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為了表現這部作品所體現的戲劇性,就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將演奏速度控制在一個范圍內,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情感表達的柔和。而且在具體的演奏實踐過程中還要時刻根據作品的內容合理地調節速度,從而將作品更好地表達出來。此外在作品演奏中,無論是強音還是弱音的表現,都要做到收放自如,使身體也隨著音樂的變化而動,自內而外地進行音樂的表達。
(三)演奏過程中踏板的具體應用
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踏板的應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往往能把握好彈奏的節奏,但是由于無法很好地使用踏板,從而使最終的整體音樂表現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倘若想要將作曲者在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完整地表現出來,就應當學會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適當地使用踏板。
依舊以斯克里亞賓的鋼琴作品《前奏曲》為例,這部作品的主要特色體現在半音化的和聲色彩,比如在作品第四小節中,掌握踏板的使用技巧非常重要。踏板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彈奏效果更柔和,更能夠讓人們感受到作曲家那份平靜的心境,同時也能營造出一種畫面感,達到通感。這部作品還需要利用跨越度非常大的和弦這樣的表現手法,并將其與分解和弦的操作結合在一起,從而保證整體節奏感的流暢。但是這種表現手法也需要運用踏板作為輔助,從而提升整個作品的連續性,讓演奏的效果更上一層樓。
想要感受鋼琴作品本身的旋律與特征,應當先運用規范的演奏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也應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借鑒前人的學習經驗。在感受藝術形象時也要合理地把握其特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表達。對于大部分的初學者而言,并不能做到獨立構建自身的知識框架和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即便是很好地完成了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去進行引導。而在此之前,學生首先要自主學習和聲的基本知識能力,這樣教師才能利用伴奏和聲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對理論的不同情況掌握,對其提出不同的實踐要求。
四、結語
實踐是構建鋼琴演奏理論的重要基礎。倘若沒有實踐,那么所構建的鋼琴演奏理論,也失去了它最重要的靈魂,因此無論是專業鋼琴演奏教育中還是針對業余愛好者的大眾鋼琴演奏教育中,都要使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構建起自身的鋼琴演奏理論知識結構。實踐是學習鋼琴演奏的基本原則。本文通過分析具體的鋼琴演奏事例來探索一條在實踐中構筑鋼琴演奏理論知識的可行方案。其核心方向就是吸取在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操作經驗,然后結合鋼琴演奏教學過程中所掌握的理論基礎,從而構建出以實踐為基礎的鋼琴演奏理論。
當前環境下,關于鋼琴演奏理論構建的研究還不是很豐富,很少有一種能將實踐和理論相對較好地結合起來的理論知識構建體系。然而在鋼琴演奏學習中,實踐練習和理論學習是相伴相生、缺一不可的。對于初學者而言,實踐更是重中之重,是其真正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學生構建鋼琴演奏理論過程中,教師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在鋼琴演奏理論知識學習與鋼琴演奏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因此這也是與人交流的大好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發現,使初學者快速掌握鋼琴演奏理論是多么重要。特別是國內鋼琴演奏理論構建相關的研究還稍顯薄弱,更需要有識之士加入鋼琴演奏理論構建方法的探究中,大家共同努力一起發展,從而探索出更多實用的鋼琴演奏理論構建方法。
參考文獻:
[1]曹越,李姍姍.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思考[J].戲劇之家,2021(10):74-75.
[2]薄曉楠.拉格泰姆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技法研究[J].藝術研究,2021(1):151-153.
[3]張蓉.鋼琴演奏中音樂內心聽覺的有效運用[J].當代音樂,2021(3):187-189.
[4]王召群.鋼琴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分析與演奏[J].黃河之聲,2021(1):134-136.
[5]吳錦芬.雙鋼琴組曲《膽小鬼》的合作演奏技巧分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1):83-87.
[6]劉岫君.淺談學習西方音樂史對鋼琴演奏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博覽,2021(2):138-140.
作者單位:長春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