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惠
摘 要:明代末期,興盛一時的元雜劇走向衰敗,取而代之的是在南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奇。《桃花扇》就是較為典型的明清傳奇作品,其創作背景較為貼近真實歷史,通過講述李香君與侯方域之間的愛情悲劇,展現了時代的面貌和家國的興衰。文章對《桃花扇》這部作品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明清傳奇的發展歷程,探討了明清傳奇的發展趨向及發展特點。
關鍵詞:明清傳奇;孔尚任;《桃花扇》
一、明清傳奇的發展歷程
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戲曲樣式,明清傳奇早在明代初期就已經存在,但是并不興盛,一直到了明中期,才有了較之前更為長足的發展。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較好,繁榮的商業和開放的社會環境為明代傳奇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得文人的創作眼界不斷得到開闊。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嘗試突破社會的枷鎖和宗教的藩籬,追求思想上的個性與開放。而“愛情”作為永恒的創作主題,是最能夠彰顯青年男女掙脫世俗的枷鎖勇敢追求自我的表達。因此,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許多類似主題的傳奇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明代中期的“三大傳奇”,即《寶劍記》(李開先)、《鳴鳳記》(王世貞)和《浣紗記》(梁辰魚)。在這一時期,大多數文人傾向于將個人的功利心、創作目的等體現在創作中。得益于文人的創作熱情和突破性嘗試,明代傳奇作品具有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現實性與戰斗性。自此,明代傳奇的創作就進入了成熟期,這種戲曲樣式也逐步取代了元雜劇,開始興盛起來。
到了明末清初,涌現出了一批在傳奇創作上功底深厚、在人生閱歷上見聞廣博的文人創作者,他們將歷史題材與愛情故事相結合,通過傳奇的形式對其進行推廣普及,抒發了心系家國天下、以歷史的經驗教訓警醒世人的心聲。其中,以洪升和孔尚任最具代表性,他們所創作的《長生殿》和《桃花扇》,為清代的傳奇創作添上了最為濃重的一筆。《桃花扇》這部作品是作者以真實的歷史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多次被世人改編和再創作,并在國內外的舞臺上進行演出,收獲了巨大的成功。梁啟超還曾經在《小說叢話》中評價這部作品:“但以結構之精嚴,文藻之壯麗,寄托之遙深論之,竊謂孔云亭《桃花扇》冠絕千古矣!”[1]此后,由于清代統治者對文人的思想進行清洗與控制,文字獄大興。在這一時期,明清傳奇逐步走向了衰落,其地位被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地方戲曲。
二、明清傳奇的發展趨向及發展特點
(一)明清傳奇是在南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從本質上來看,明清傳奇屬于戲曲樣式,是在南戲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成的。與元雜劇相比,明清傳奇最為突出的特點體現在音樂、體制和劇情三個方面。
第一,在音樂方面。明清傳奇更注重音樂的多樣性和格律化。首先,對于明清傳奇來說,南曲與北曲不再是對立的兩種形式,而是可以在同一部作品中進行合套,且這種形式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次,在明清傳奇的創作和表演中,不僅實現了南北曲的合套,而且追求更加多元化的合套形式。有時南北曲會在劇中交替出現,先北后南或先南后北,循環往復;有時南北曲的出現不計較先后順序,而是為了迎合劇的演出進行雜糅,沒有明確的主次和先后之分。在一些戲曲的創作中,南曲與北曲的使用會各占一半,在這種合套的情況下,需要遵循更為嚴格的曲律。
第二,在體制方面。明清傳奇突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嚴格體制,在創作上顯得更加靈活,使整體的演出更加生動多變。有些明清傳奇作品甚至分為上卷、中卷、下卷,作品內容十分飽滿。此外,明清傳奇的劇本已經分出并加上了出目。以《桃花扇》為例,整部作品共分為四十四出,在每一出的起始部分均有出目,其作用在于讓受眾直觀地了解每一出的大體內容。所有出目串聯起來就形成了整部作品的故事脈絡,使得作品的情節走向更加清晰。例如,第十二出《辭院》、第二十三出《寄扇》、第三十六出《逃難》等,每一出都是通過出目來簡明扼要地點明故事內容,這能夠讓觀眾更加清晰地掌握故事的走向。另外,每一出都可以進行獨立的演出,將其串聯起來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線。而這樣單獨的出目,也自然地將整體的傳奇劇目分成了獨立的“卷”。以《桃花扇》為例,根據出目內容的提示,作者清晰地將作品分為了四卷,每一卷都有著相對統一的內容,即卷一《桃花扇小引》、卷二《桃花扇小識》、卷三《桃花扇本末》、卷四《桃花扇序》。這四卷層層遞進,將整部作品的故事內容鋪陳開來,層次分明且主次有序。
第三,在劇情方面。明清傳奇的內容不僅更加復雜,參演人員的數量也更多。受體制的影響,明清傳奇能夠有更多的空間來展示更為豐富的內容。以前的元雜劇劇情有限,多由一人進行演唱。而傳奇戲劇則每一出都可能有多人參演,使得單一的唱詞有了更為豐富的演出效果[2]。以《桃花扇》為例,孔尚任就是用明確的故事線將整部作品串聯起來,并將故事中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事件進展以清晰的脈絡展現出來。整部作品以宏大的歷史背景和史實為支撐,情節跌宕起伏。同時,作者強大的敘事技巧和人物刻畫技巧,使得作品的每一出都能緊扣觀眾的心弦。
(二)明清傳奇的“傳奇性”發展特征
眾所周知,“傳奇”一詞由來已久,人們最為熟知的當屬“唐傳奇”,當時的傳奇作為一種小說載體的統稱出現。到了宋元時期,傳奇成了南北曲的統稱。而到了明清時期,傳奇演變成了戲曲劇本形式。本文研究的就是最后這種戲曲劇本形式的傳奇。明清傳奇之所以被稱為“傳奇”,重在其“傳奇性”,而這也是傳奇戲曲本身的核心特征。文人對于明清傳奇“傳奇性”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大致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在明末清初,戲曲家們將“奇”“異”作為傳奇創作的主基調,追求情節上、主題上的突破和創新。在內容上,明清傳奇繼承了唐傳奇故事的曲折離奇、跌宕波折,可看性強,扣人心弦。但該時期傳奇戲曲的“傳奇性”主要體現為作者“逐奇”“獵奇”的創作心態,不具備真正深刻的文學思想。這也是為什么后世的文學家針對這一時期的傳奇戲曲總會給出“不夠深刻”的評價的原因。到了清代中期,在傳奇的創作中,文人們逐漸認識到若只是一味地“尚奇逐異”則會導致作品的主題不夠深刻,講述流于表面,容易形成棄本逐末的惡性循環。因此,這一時期的傳奇戲曲創作更注重內容上的求真。在“奇而正”創作理論泛濫的背景下,傳奇創作不再只追求“奇”,在內容上也向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但這也將傳奇創作限制在了固有的倫常和認知的藩籬之中,使其失去了本身應有的突破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傳奇性”的發展。到了晚清時期,傳奇戲曲又有了質的發展,不僅在內容上追求貼近現實,以真實歷史為創作背景,體現家國情懷,還在故事情節的設計和人物的塑造上更加追求對傳統的突破。其“傳奇性”體現在講述傳奇之事、塑造傳奇之人,不再過于片面地追求“奇”和“異”。由此,“傳奇性”的發展逐漸步入了相對完善的軌道,但同時也很難再有所突破。
(三)文人對于家國、情愛的反思日趨濃烈
與“傳奇性”發展的日漸衰落相反,在明清傳奇的發展歷程中能夠看到,文人對于傳奇戲曲的創作心態發生了變化,不再一味地追求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而是在創作中融入了更多自身對于家國、情愛的反思。《桃花扇》雖然看似講述了李香君與侯方域二人的愛情故事,但實際上也是以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為依托而創作的。整部劇塑造了大大小小幾十個人物,穿插著大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充分展現出在動蕩年代,每一個人在面對家國興衰時內心的苦澀與抗爭之心。其中,孔尚任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支撐起故事的架構,在作品中寄托了他對于動蕩年代家國興衰的思考。在亂世之中,每個人都要面對家庭的離散、愛人的錯失,侯、李二人對命運的抵抗不僅僅體現在文人和妓女之間打破世俗觀念的情愛結合上,更體現在用出家修真的方式來抵抗俗世紛亂的無奈上。覆巢之下無完卵,整個時代的動蕩造就了劇中所有人的悲劇,這種悲劇不僅僅是侯、李二人的,更是天下人的。而造成這種苦痛和悲劇的,既不是一兩個人的所作所為,也不是一兩件事的巧合,而是整個王朝、整個歷史前進過程中所必然要出現的。《桃花扇》作為明清傳奇的巔峰之作,將明清傳奇對于歷史和情愛的思考推上了新的高度。這也代表了當時社會中一大批清醒的文人對于歷史發展的反思,他們不再將個人的榮辱與感情的離散完全歸結為封建制度的壓迫,而是以更加清醒的歷史目光,縱覽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1]蘇山.把大師帶回家:中國古代文學大師名作賞析[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226.
[2]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8-91.
作者單位: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