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術
摘? 要: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勢必要進行語文課堂的深度變革。小學語文深度學習,要注重后天能力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幫助每一個學生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理解、判斷、選擇、處理,完成知識的構建。
關鍵詞:深度學習;語文教學;語文要素;深度教學
一、落實語文要素,確定深度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包括直接使用教材,也包括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和加工改造。備課時,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而且要根據具體學情做出相應的選擇,設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落實“語文要素”。按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的觀點,語文要素主要指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如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等。還有在《語文園地》中出現遷移運用的語文要素,除此之外有的隱藏在課文導語和課后習題中。
以四年級的一節教研課《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這篇課文是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單元導讀明確指出的語文要素有“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和“寫一件事,能耐寫出自己的感受”,在課后習題要求中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根據這些語文要素,教師可以選擇教學內容。但是每節課內容的選擇是有多方面參考因素的,不能只看語文要素。
除了語文要素外,還要依據課標和學情設計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研課中,有一個講故事的環節,講故事的教學價值是什么呢?除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講故事要講出畫面感,將某一情節具體化,這是實現“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的前驅教學。落實語文要素,需要老師認真鉆研教材,摸透教材,吃透教材,徹底明白編排的意圖,當然這需要有一個過程。
二、實踐教學前、中、后步驟,落實深度學習
(一)教學開始前,摸清學情
教師在執教新課前,如果可以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學習興趣、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開展學情分類與整理,設計適用于本班學生的具體的預習單,根據學習單的反饋情況,確定上課要學的內容和授課方式,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深度引導
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要放下身段,注意使用謙辭,讓學生有足夠的安全感,敢于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愿意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識呈現出來。
(三)教學結束后,拓展延伸
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拓展延伸,延續愿景,將主線貫穿于課堂內外。在課下,教師需要發展與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不僅要將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進一步提升,而且要重視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強化。可以通過活動延伸課堂深度教學,如教學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可以在課后開展講故事比賽,鍛煉學生搜集資料、改編故事的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最后給出評分標準,學生自己做評委,選出他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曹鴻飛. 統編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理解與教學應對[J]. 基礎教育課程,2020(12):33-41.
[2]章錫軍. 導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變革[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