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建立學生對于矛盾這個概念的認識,讓學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能夠理清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方法和過程目標:基于實例分析和問題討論,訓練學生的辯證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對于矛盾的實質有更好的認識,了解矛盾的基本特性,并且能夠利用學到的知識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學生的唯物辯證思維,堅定學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觀念,讓學生意識到矛盾普遍存在,建立學生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和處事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建立學生對于矛盾這個概念的認識,讓學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能夠理清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過程
1.問題討論
師:請大家來說一說,自己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
生1:學習壓力大。
生2: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生3:對學習缺乏興趣。
生4:考試成績不夠理想。
師:這些學習上碰到的問題,大家會和家人或者朋友溝通嗎?
生1:會和好朋友聊一聊。
生2:不會和父母溝通,不然壓力更大。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或者障礙,如何排解這種不良情緒呢?
生1:和好朋友聊天吐槽。
生2:看電視節目、上網或者聽歌等。
生3:去戶外活動。
師:很好。從上面的交談中不難發現,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矛盾,會有一些煩心事。雖然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但是大家在遇到困難時通常不會主動和他們交流或者找他們訴苦,這就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矛盾,并且這種狀況同學們都不陌生。今天我們就要來系統地探究一些矛盾的實質,看看矛盾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特點值得我們分析關注。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展開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討論,可以引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碰到的一些典型矛盾,以這樣的方式在構建輕松學習氛圍的同時,也隨之引入教學主題,為后續知識點的分析解讀提供良好開端。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師:首先我們要明確,生活中處處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從上面的問題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同學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遇到各種矛盾,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父母雖然關心自己,但是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這些問題等,這些都是矛盾的體現,也讓我們看到了矛盾無處不在。
討論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討論生活中矛盾隨處可見的范例。
學生舉例:回到家后我很想看一看電視,但是還有很多作業沒有完成,我非常矛盾;上高中后我的體重一直上升,但是我又很喜歡吃東西,所以每次吃東西內心都特別矛盾;我很想有多一點兒時間休息娛樂,但是學習的壓力好大,自己的考試成績也不理想,內心十分矛盾……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基于各種實例的剖析解讀,可以幫助大家快速認識到矛盾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好地讓學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建立學生的學習認知。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師:確實如大家所說,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同時,同學們也要明確,矛盾除了普遍存在外,它還有另外一個特質,任何矛盾都具備一些特殊性,這些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不同事物可能會發展成不同的矛盾。
比如,一個具體的問題,不同學科的老師在剖析解讀時會找到不一樣的方向和切入點,甚至會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
(2)一個具體的事物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矛盾會發生變化。
比如,有些同學學習語文課程的難度很大,但是隨著這位同學不斷努力,很多障礙會慢慢消除,尤其是在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后,矛盾和困難會慢慢減少。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比如,對于數學課程學習這件事而言,不同同學的矛盾點不一樣,矛盾和困難的程度也不一樣,并且這個矛盾在不同方面會有一些相應的特殊性。
討論活動:學生自行列舉實例,討論矛盾的特殊性。
設計意圖:矛盾的特殊性是本節課的學習難點,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是對于學生辯證思維的考查和鍛煉。教師首先做知識點的解讀,并且列舉實例做闡述,這有助于學生建立初步的學習認知,隨后組織學生做交流討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結合實例加深學習印象,促進學生更快地吸收并掌握知識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分析
師:基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明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兩個重要特點。同學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矛盾的這兩個特性在不同條件和不同背景下會相互轉化、彼此關聯。
教師列舉實例做分析說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矛盾的兩個主要特性之間具備相應的辯證關系,并且二者是相互聯結,可以互相轉化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過程,也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矛盾特點的認識。
四、教學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唯物辯證法這個知識點時,首先需要學生接觸了解“矛盾”這個核心概念,學生在分析解讀“矛盾”的特性時,其實就是在相應地應用唯物辯證思維。這節課的內容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有一定理解難度,因此,教師要多列舉實例,采用分析討論的方式化解學生的疑問,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