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程
【摘? ?要】?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進行授課,能夠充分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以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為基礎實施知識教育,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實現了素質教育目標。文章從課堂教學行為的多個角度入手,對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予以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 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實驗
從教育體系來看,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開設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物理啟蒙,讓他們在了解物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對生活的關注度,完成物理與生活的關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然而,由于學生之前并未系統接觸和學習過物理知識,這讓他們在學習中出現了思維靈活性不足、知識探究力欠佳等情況。為了更好地完成物理知識啟蒙,實現對學生的物理素質培養,教師必須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由此得以應用,并受到了學生的喜愛。
一、借助趣味現象,激發合作欲望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任何教學模式的應用都必須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也必須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來完成對合作學習欲望的激發。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其很多物理實驗及現象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要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內容的分析能力對其予以選擇,設計出符合合作學習模式的引導模式,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例如,在進行“透鏡”的教學導入時,我就為學生演示了“放大鏡點燃小紙片”。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會先與他們進行語言互動,提出“你們信不信我僅用一個放大鏡就能將紙片點燃”的問題,學生表示不可能。然而,在我接下來的實驗中小紙片真的被點燃,這讓學生感到非常意外,他們的探究動力由此被激發。之后,我對他們予以進一步引導,讓他們產生想要進行實踐探究的動力,合作學習的準備工作由此得以完成。
二、實施小組互動,開展合作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基礎單位進行學習,這要求教師必須先做好對學生的分組,考慮學生的物理基礎薄弱,我對他們的分組會放在課堂導入環節之后,因為這樣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當前的思維、興趣,教師以此為基礎對他們進行分組,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分組依據與學生當前狀態保持一致,這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分析之后,我會以他們思維狀態、基礎水平和興趣表現等內容為依據,保證每個合作小組學生的學習狀態都比較平均,并可以讓他們在探究學習中實現互補,為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帶來助力。因為合作學習的關鍵點在于讓學生產生探究體驗,所以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之后,我選擇從課堂指導者轉變為課堂觀察者,不對學生進行任何的指導,即使發現了他們的錯誤,我也不會糾正。因為在他們進行知識探究時,錯誤是會經常出現的,學生也只有在不斷的出錯過程中,才能夠找到正確的知識。
三、設計合作實驗,提升知識探究
因為物理知識的特殊性,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我會為他們設計合作實驗,以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求物理知識的本質,深入了解物理知識的特點和性質。仍以“透鏡”一課為例,我在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過程中,也為他們設計了“點燃小紙片”的實驗,看看哪個合作小組能夠實現課堂導入環節的情景再現。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小組選擇的紙片過大,有的小組無法穩定透鏡,有的小組則根本不去尋找光源,這就出現了實驗熱火朝天但進展微乎其微的情況。之后,有小組尋求我的幫助,我只有一句話“回想課前我的實驗過程,找出細節”。有小組經過討論得出“老師在實驗時將透鏡固定在一個位置,透鏡狀態穩定,而我們一直換人拿透鏡,這是區別。”于是他們進行實驗的改進。最終,有兩個小組完成了實驗。
完成實驗后,我組織他們進行了討論,先讓完成實驗的合作小組分享自己的經驗,并說出他們眼中實驗的關鍵點。之后,我讓未完成實驗的小組說一說本小組的實驗過程,并嘗試找出未完成實驗的原因。最后,我會對合作實驗進行評價,首先我會對他們的課堂表現予以鼓勵,讓他們看到老師對他們合作學習過程的關注,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自信心。其次,我會對本課的知識點予以梳理,讓學生進行查漏補缺,保證他們完全掌握本課知識內容。最后,我會對我觀察的實驗過程進行指導,并對未完成實驗小組的問題予以指出,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由此完成對他們的合作實驗指導,為他們以后的合作學習帶來良好的助力支持。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改變物理課堂的基礎教育模式,而且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認知啟發,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輔助作用。為了更好地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價值發揮出來,教師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通過科學的引導方式來完成對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促使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去進行物理知識的探究性學習,為初中物理學科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聶永麗.小組合作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