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輝
在歷史知識教育體系當中,高中歷史教育是承啟基礎歷史教育和高等歷史教育的關鍵環節,做好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能夠進一步完成對學生歷史興趣的激發,這是培養歷史人才的重要舉措。隨著新課標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對于推動課堂教學水平進步帶來了支持,教師要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完成對學生的認知啟發,為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帶來助力。
一、創新課堂導入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從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其之所以存在低效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的興趣缺失,導致課堂學習動力不足。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如果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那么無論教師的教學設計多么優秀,課堂教學效果都不會太好。所以,想要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先做好課堂導入模式的創新,完成對學生歷史學習動力的激發。
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的教學為例,我在掌握學生認知興趣的基礎上,在課堂導入階段選擇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空城計》的視頻片段,該內容作為三國時期最經典的戰役之一,很多學生都是因其而對諸葛亮、三國歷史產生興趣的,所以我選擇該素材進行導入,能夠有效完成對學生的興趣激發和思維引導。在播放完視頻之后,我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他們對三國歷史予以進一步的回顧,完成對他們的思維狀態引導和知識關聯。之后,我又與他們進行了魏晉歷史的討論,讓學生找出三國向兩晉更替的關鍵人物,由此完成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鋪墊,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礎。
二、落實學生主體地位,開展師生互動教學
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缺失是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問題,也因此導致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薄弱,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想要真正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須在以新課程為指導的前提下,進一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來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古代的經濟政策》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就在課堂上采取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先為學生講解商鞅變法內容,然后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強奠定了基礎以及其實行了什么制度和政策。在思考中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本節重點內容。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我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每一個學習任務的探究討論,保證他們能夠完成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在互動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優秀的學習表現我會予以表揚,對一些稍有欠缺和不足的學習表現我也會鼓勵,因為不同學生的歷史基礎和思維水平是存在差距的,教師要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讓所有學生都實現進步,由此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設計趣味訓練模式,強化學生知識理解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做好對課堂訓練模式的設計,因為課堂訓練會直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果,而且優秀的課堂訓練能夠實現對學生知識理解效果的強化,這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進步而言至關重要。高中歷史教學中趣味訓練模式的開展離不開趣味情境的創設,在趣味情境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相關知識,并不會產生學習倦怠感,始終保持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完成《啟蒙運動》的學習之后,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體驗,引導學生背誦啟蒙思想家的主張,思考啟蒙運動的影響,在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后,才能更為深入地理解啟蒙運動,并認識文化與政治的辯證關系。
四、布置實踐探究作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歷史素養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實踐探究作業的方式對學生的歷史素養予以了解,并進一步完成對他們的培養。例如,在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的學習之后,我就讓學生通過抽簽的方式來隨機分組,在分組過程中,他們的實踐作業內容也會予以確定。如A組進行絲綢、刺繡文化的探究,B組進行文字、語言文化的探究,C組進行音樂、器樂文化的探究等。每個小組學生有一周時間進行本小組作業內容的搜集和整理,之后,我會專門選擇一節課的時間,讓各小組學生進行本小組的作業成果的展示和講解,讓他們化身歷史文化推廣者,進行歷史文化的探究和傳承。在該作業模式中,學生不僅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內容,同時還獲得了歷史知識探究和學習能力的進步,這對于學生的歷史素養構建和學習能力提升帶來了重要幫助,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由此得以提升。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作為評價教師教育水平的方法,將其納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可以在進一步指導和約束教師教學行為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滿足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會因此獲得提升。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適應自己的角色轉變,在以輔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出現的基礎上,多為學生提供探究歷史知識的機會,讓學生真正進入歷史長河中進行知識探究,感受歷史知識的魅力。由此做到在完成學生歷史興趣激發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對他們正確歷史觀念的培養,為新課程標準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