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靚 李翔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憑借著信息豐富、互動性、用戶針對性、便利性等傳播優勢,對傳統媒體在傳播領域的主體地位形成巨大沖擊。目前,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對其概念、實踐過程及面臨的相關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媒介融合是一種不斷演變、推進的動態過程。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現狀,試圖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對“媒介融合”的概念作出定義,分析其實踐探索過程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媒介融合”因所處文化環境和學者研究視角的差異,其內涵寬泛而又復雜。依據國內外對“媒介融合”的研究,目前尚未對其概念有一個公認和準確的界定。學者們從技術融合方面、媒介所有權融合方面、媒介組織結構融合方面、媒介文化融合方面、新聞表達融合方面等對媒介融合展開深入研究。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在1983年出現,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索爾·索勒·普爾教授認為各種媒介會呈現出多功能整合的趨勢,并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傳播形態融合”的概念。然而這種說法卻并不被普遍接受,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諾拉和明克提出。而公認最具有權威性并被引用最多的卻是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尼徹森和美國學者李奇·高登對“媒介融合”的解釋。尼徹森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形成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他所強調的內涵是各種媒介之間形成的合作和聯盟。高登在著作《數字新聞:顯現的媒體與變化的新聞視野》中,對美國當時存在的五種“媒介融合”方式進行了高度概括:即媒體所有權融合、媒體戰術融合、媒體結構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敘事表達融合。根據這五種分類,人們對媒介融合的了解與認知有了極大提升。
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媒介融合”作為一種正式的學理性概念,最早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的蔡雯教授引入國內。蔡雯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然而,國內學者對“媒介融合”的概念很少有自己的界定,大都在引述以上幾個定義,且參考文獻鮮有來自國外的資料?!懊浇槿诤稀睉w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微觀層面的“媒介融合”適用于新聞從業者,指媒介形態因為融合了多種形式和內容而形成了一種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媒介形態;宏觀的“媒介融合”則適用于大媒體產業,如大型媒介組織和傳媒集團等,包容媒介和一切與其相關要素的融合,不只包含媒介形式和內容的融合,還包含媒介功能、傳播渠道、所有權、人才培養、組織結構等相關要素的全面立體的融合。
2014年,黨中央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二者在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此后,眾多學者將目光投向“媒介融合”上,加強了對此的關注與研究,在2015年達到峰值。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融合的實踐探索方面,其中數目最多的是探討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應如何應對;討論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路徑;如何吸納新媒體的特性來促進媒體產業融合發展。

研究者普遍認為,推進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的“藥方”,他們以紙質期刊媒體如《新京報》《人民日報》、電視新聞媒體如“央視新聞”等,以及廣播電臺新聞等傳統媒體的融合探索為例,發表了許多優質的期刊論文,深入剖析傳統媒體如何通過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來提升競爭優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上先后出現了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媒體平臺,這些平臺具有互動性、立體性、便捷性等性質,傳統媒體通過這些平臺及時推送信息或更新動態,實現隨時隨地、24小時全天候傳播,成為媒介融合探索中的標志性舉措。傳統媒體產業注重契合數字時代的鮮明特點,通過數字化、大數據、5G通訊等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升級,以算法為導向,以技術革新為依托,使當前的媒介融合向以數字技術為平臺的深層次融合狀態轉型過渡。傳媒集團強調以用戶為主體,采用觀眾喜愛的交流方式和產品呈現方式,向“用戶為中心”積極轉型,打造“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特色內容為基礎、強大傳播平臺為渠道、媒介資源整合為手段”的新型主流媒體,生產出更多讓受眾耳目一新、興致盎然的融媒體產品。
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為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且其影響利大于弊,但研究界還是持有一些反對意見,認為媒介融合過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因經濟指標和資本需求屬性的放大,一些媒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傳播商業化、娛樂化、碎片化、虛無化、低俗化等問題。 在對“點擊率”“轉發量”的追逐中,假新聞、低俗新聞的出現導致媒體的社會功能被弱化。因此,我們在鼓勵媒介融合實踐的同時,應警惕過分商業化導致的新聞專業性下降與內容真實性的缺失。隨著受眾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傳播內容會更加挑剔,品質要求也會提升。所以未來各媒體主攻的核心應該是內容,在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專業性與優質性的同時,追求新技術的應用,達成經濟指標,同時重視社會效益,才是媒體業長久不衰發展的根本。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中,數字新媒體大量增加。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一些媒體工作者對新媒體技術和相關理念缺乏全面的了解,在新媒體軟件及平臺的應用推廣方面缺乏經驗,甚至一些媒體仍沿用單一、傳統的采編方式,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相對薄弱,難以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
“媒介融合”是一種不斷演變的動態發展過程。對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而言,西方學者作出的定義較國內學者多,并且深入研究了概念內涵和類型表現。國內對“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探索方面,學者們廣泛探討傳統媒體業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沖擊,討論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路徑,如何吸納新媒體的特性來促進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媒介融合雖是大勢所趨,但在實踐探索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媒體人不斷進行創新、探究和實踐。
在推動媒介融合的探索中,我們更應關注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一些媒體社會功能被弱化的問題,在未來的媒介融合探索過程中,傳媒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注意內容質量,打造出更多優質的融媒體產品。傳媒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重視技術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新聞報道的內容和質量,用心感知受眾的需求,不斷進行運營模式創新和發展理念創新,使人文關懷成為媒介融合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保證媒介融合的健康發展,讓融媒體更好地發揮作用。